陸海空並進 產學研結合
海南特色科技創新方興未艾(潮起海之南)

一碗白米飯,送到嘴邊,你也許想不到,它的水稻品種有八成以上概率來自海南。
“最近10年,主要農作物中,由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品種,有1345個出自南繁,佔總數的86%﹔由省級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品種,南繁的佔91%。”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柯用春說。
研究院的展廳裡,寫滿了“南繁硅谷”的輝煌:每年9月到次年5月,29個省級行政區、700多家機構的6000多名科研人員匯聚三亞及周邊,利用熱帶氣候、種質資源,進行農作物的基礎研究、品種選育、種子鑒定和生產推廣。這裡成就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玉米大王”李登海等一批科學家,成為我國最大、最開放、最具影響的農業科技試驗區。
華澤田是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站在稻田邊,這位63歲的老人指著精心培育的水稻,就像指著自己的孩子,目光慈祥、口氣溫和……
30多年前,華澤田坐火車第一次到三亞時,已是半夜,找不到一家像樣的旅館。在基地,他住的是窩棚,吃的是自帶咸菜。種子育好,挑在肩上,轉車要走七八天,才能運回北方。現在,南繁育制種基地的生活、科研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拿實驗室來說,以前回天津才能用上,現在三亞建起公共實驗室,隨時可以共享。
“從重產量到重品質,新培育的水稻,畝產比原來低100斤,但抗病虫害、耐鹽鹼,出米率高,口感又好,最關鍵的是,每畝能增收200元。”華澤田說,南繁育制種基地不僅是農業科研的“加速器”,還是種業安全的“避雷針”、種子供給的“常備庫”、合作交流的“大舞台”。新品種賣到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海南劃定26.8萬畝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和5.3萬畝核心區,納入永久基本農田范圍,予以重點保護﹔投入2億元專項資金,持續支持南繁科研平台建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其中,冬季瓜菜的轉化成效明顯。海南每年種植291萬畝冬季瓜菜,出島量341.2萬噸,產值100多億元。
從南繁基地向南700多公裡,是廣闊無垠的大海。4500米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深潛海底,正在探索南海的奧秘。不久,它將回到三亞的家——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海南具備開展深海科考的天然優勢。”所長特別助理陽寧說,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已經整建制落戶三亞,順利完成馬裡亞納海溝萬米級人工地震剖面測線、“深海勇士”號海試任務等多項科考任務。
“‘深海勇士’號可抵達我國領海所有區域和國際上的科考熱點,並能帶動一批深海通用技術和產業發展,大大提高裝備國產化率。”陽寧說,研究成果就地轉化,可帶動海南水下攝像、水下照明、水下推進器、深水傳感器設備生產等深海產業。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還能呈現出深海環境,讓科考成果走進千家萬戶。按照計劃,今年“深海勇士”號將在南海開展6個考古潛次,讓水下考古不斷向深海領域拓展,喚醒更多“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2016年文昌航天發射場投入使用后,已完成長征七號、長征五號火箭首發等重大任務,成為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主力發射基地。借助航天觀光游,文昌市龍樓鎮好聖村的村民去年人均收入同比增長52%。
海南省已在謀劃航天產業項目落地,推進衛星遙感科技產業園建設和低緯度衛星觀測體系技術研發與應用,未來將完成海南小衛星星座布局,為海洋航運、島礁監控、漁業信息服務及海上搜救提供技術支持,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可靠的科學數據支撐。
“去年,海南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12.28億元,增速14.8%,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013年底的127家增加到2017年底的269家,增長112%,實現五年翻一番。”海南省科技廳廳長史貽雲介紹說,聚焦南繁育種、深海科技、航天科技等“陸海空”領域,海南與中船重工、中科院深海研究所等合作,不斷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05日 0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