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空心嚴重,污水橫流,拆還是不拆?誰也沒想到,河南莫溝最終走上了振興之路

這個村沒拆就對了(聚焦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王漢超
2018年01月22日07: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一條大路已經延伸到了村口,規劃的高樓將拔地而起,作為村庄的莫溝面臨著被推平的命運。

  然而,2015年4月的一場爭論,讓村庄拆遷變為了鄉村振興。從那時起,河南孟州產業集聚區開始變得與眾不同。

  次年“五一”,莫溝迎來3萬游客,“十一”達到6萬。2016年春節期間,12萬人涌到工業區,涌進這個村庄,村民營業收入估算超150萬元。僅一個烤腸攤位,一天就賣近4000元。

  2017年底,莫溝被住建部授予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誰也不會想到,兩年前那個空心化嚴重,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的破敗村庄,如今逆勢上揚成了香餑餑,引得周邊企業要進村開專賣店、辦年會。鄉村價值再發現,釋放出了比簡單騰空土地更多的紅利。

  鄉村發展,拆與不拆要算大賬

  2015年前后,孟州產業處於一個蓬勃的生長期,集聚區268家企業中,有全球最大的發動機氣缸套基地、核黃素基地和羊剪絨基地。發展勢頭所向,園區內包括莫溝在內的17個村庄都將拆遷騰挪。

  與此同時,村庄自身儼然也已是發展的“絆腳石”。因為無力清運,垃圾滿溝壑都是﹔由於生活不便,年輕人走出去便不願再回來﹔沒有醫療條件,留守的老人孩子頭疼發熱都要去幾十裡外就診……人在流失,要素在流失。在很多人看來,鄉村成了價值天平中要被翹起的一端。

  盡管如此,群眾卻對拆遷有不小的抵觸。按每畝地3萬元補償算,一個農家小院在拆遷中不過賠數千元。

  在爭論中,孟州市委市政府逐漸統一認識,發展應該算大賬。孟州有一定量的山地丘陵,改造復興現有鄉村,算成本花錢少,看效益更多元。況且全國有太多千人一面的工業園區,而每一個村庄卻有獨特的樣貌。村落少則數百年,多則上千年,鄉村價值理應融入開放發展。

  原以為要等來一場強拆的村民,迎來的卻是開展調研規劃的鄉建設計團隊。50多歲的鄉建設計師鮑國志被請來莫溝,帶著多年鄉村建設實踐的經驗,住進村裡,走家串戶。在政府、村庄、鄉建團隊多輪互動后,規劃和建設方案展露雛形。

  村民對此也報之以超乎想象的熱情。溝底要進行汶水河改造,河床上450畝土地,各家各戶紛紛交還集體,沒有人談補償。本地村民放棄了在外地每天200多元的收入,回村做工,隻拿每天數十元的報酬……推土機沒有來,反而接通了公交車,鄉村逐漸綻出新枝綠葉。

  政府沒有大筆投入,不切別村的蛋糕,而是鼓勵積極申報,用足項目資金。為了鼓勵每家每戶的改造,政府給了一筆貼息貸款。用相對不多的錢,全村熱火朝天動了起來。

  工匠萬奇生從外面的工地上趕回鄉村,說到家鄉的新變化,他感慨中透著自豪:“過去以為,老手藝再不會用上了,沒想到能用它建起自家的村。要知道,磚瓦房子吃年歲,100年都不會爛。”

  鄉村修復,家園在工業區逆勢生長

  最初的村庄修復,看起來像是“賠本買賣”。在莫溝每補齊一塊短板,都要補上多年欠賬。一筆筆支出花出去,道路、公交、自來水通了,光纖、物流、天然氣來了,莫溝不再是現代社會中的孤島。

  不惟這些看得見的變化,這筆買賣換來的還有村民習慣的轉變。村裡提出“沒有垃圾,隻有放錯位置的資源”。每家每戶開始學垃圾分類,村頭建起一座分類中心,路口用廢水缸制作出分類垃圾桶。資源,能循環的分類回收,能消化的回歸大地,連成堆的碎磚瓦片,都重鋪做了路面。

  莫溝村在設計師和農村工匠手中一天天變樣。如今走進莫溝,風景是逐層鋪展開的。

  莫溝被分為三層,最下面是濕地和水面,中層是窯洞群,適宜修復,搞特色開發。頂層是今天的村庄,計劃依靠村民為主體,修復傳統民居街巷,與周邊的地理、人文融為一體。

  村口豎起磚瓦門頭,穿過隧洞,水岸蜿蜒,豁然開朗。順著水流步行,沿土崖拾階而上,幾進窯洞院落柳暗花明。崖上草樹叢生,屋舍儼然。街道是青石碎磚,村庄是磚牆灰瓦。遠近門樓戲台,磨盤老樹,村味十足。

  曾經廢棄倒塌的“地主院”,被設計師改造成體量巨大的窯洞圖書館,24小時開放,人流不息。走進閱覽大廳,才看到別具匠心。窯洞連著窯洞,書架伸向天頂,窯洞深處投下自然採光,抬頭看挑梁屋頂從土窯騰空而起,又從窯頂高出了地面。這樣的“因陋就簡”比比皆是,土坯羊圈改成甜品屋,垃圾坑成了村淘店……

  一座大土坯房被最先修復成了村裡的禮堂,曾經的傳統被發揚成“道德講壇”,號召村民每周來“思想趕集”。為了鼓勵不砍樹、不拆房,家家戶戶的房屋、院子,房前屋后的樹木都折價入股,待村集體資產增值,有了收入時論股分紅。如今村集體公司股金達2800多萬元。

  鄉村振興,融入城鎮化更能補益工業化

  現在再來重算這筆賬,改造項目大頭落地后,各類項目資金加起來2000多萬元,遠低於2億多元的拆遷安置費用,財政負擔輕了許多。由此觀之,工業區內的17個村庄均可根據需要局部調整,不再整村拆遷,改為鄉村振興與城鎮化、工業化融合發展。

  成本在降低,鄉村在升值,村民得到的是實打實的紅利。過去村裡的院子,出租幾乎無人問津。現在周邊企業職工更願意租農家院,轉做“村民”。90后苗建民開了村淘店,他說:“好像一夜之間,鄉村物件,布鞋、草墊什麼都能變商品,外面都稀罕買。”園區企業中原汽配每次有外國客商來,都要安排他們造訪莫溝。“田園也是中國文化,鄉村特給咱長臉,企業坐擁這樣的環境配套,自豪油然而生。”園區企業隆豐皮草行政部主管胡長勝說。

  如今園區外出招商,莫溝成了最閃亮的名片。一家輪胎企業和一家電動車企業因為參觀了莫溝,欣然決定入駐。企業入駐更是帶火了村裡的餐飲、民宿、商貿等各色服務業。

  “十九大報告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在鄉村振興的視野下,城鎮化不是將農村簡單‘格式化’。農村問題可以從城鄉互動中解決,城鎮化和工業化的不足也能夠從鄉村振興得到補益。”焦作市委書記王小平說。

  莫溝的振興,已使周邊的發展思路因之調整,遠近不少村加入了改造行列。如今的莫溝正在積極迎接新課題,村庄架構如何與城市無縫對接?村庄與周圍產業如何達到更多的協奏共鳴?對莫溝而言,這是一道必答題,也是一道開放題。

  

  記者手記

  別把工業與鄉土對立起來

  鄉村振興將是一場鄉村價值的再認識。

  很久以來,發展被等同於城鎮化、工業化,等同於騰挪空間,等同於鄉村讓路大拆大建。把城市與鄉村,工業與鄉土對立起來,遮蔽了鄉村的價值。

  我們習慣於推平一個村庄,再去興建一座公園。習慣於權衡效益,將廠房擺滿空間。莫溝樣本,就是一場打破思維慣性,在城市發展中巧借、釋放出鄉村光芒的生動實踐,昭示了鄉村價值的再發現。

  “拆”或者“不拆”,就價值而言,沒有孰高孰低之分。政府可以因地制宜,算賬、分析、權衡。隻不過在發展慣性之下,“拆”字開道,“不拆”的價值往往被無視,沒有機會被擺上天平,成為一個選項。

  有幸,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應當成為一個信號,提醒我們鄉村價值在發展中權重正在提升,當不少村庄即將被拆的關頭,及時喊一聲“停”!然后捫心自問,有沒有更經濟的方式,減少社會財富的浪費?有沒有留下的可能,為“千城一面”改錯,為農耕為本的中華文明實現一回傳承?有沒有尊重原住的居民,讓他們和家園,在發展大潮中共贏、新生?

  有價值的再認識,才有選擇的新可能。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22日 10 版)

(責編:張益智(實習生)、申亞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