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硬是在沙漠中筑起11萬畝生態屏障
且末探綠(美麗中國·和諧共生)

![]() |
經過20年治理,且末縣已建成11.5萬畝的生態屏障。 |
![]() |
且末人在種植肉蓯蓉。 |
![]() |
|
冬日的且末,寒風凜冽。站在與縣城一河之隔的且末縣防風治沙站,遠處塔克拉瑪干的黃沙幾乎與天空無縫對接,而近處的沙漠則被一張“巨網”固定著,不得動彈。
那是一張由蘆葦和梭梭編織成的巨網,阻擋了一個又一個沙丘的匯合,在中間留出了一條筆直的公路。沿路向前,梭梭的個頭越來越小,到了盡頭,看到的是一片幼苗。
“這一片是2017年新種的。”工作人員介紹,截至目前,且末已構筑起11.5萬畝生態屏障。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東隔車爾臣河與沙漠“短兵相接”,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在這樣的地方,河東沙漠區域已建成以梭梭和蘆葦為基礎的生態屏障。近年來,這條生態屏障不斷向前推進,守護著昆侖山下的這座“天邊小城”。
治沙——
防護林從500畝增加到11.5萬畝
“如果沒有這個防護林,且末可能就是下一個消失的樓蘭古城。”在且末縣防風治沙工作站工作了將近18年的佟戈雁感慨萬千。
1998年3月,且末縣河東防風治沙生態工程正式拉開帷幕。
2000年6月,佟戈雁第一次來到治沙站。那時的且末黃沙漫天,一眼望不到邊,流動的沙丘一座連著一座。“當時真想轉頭就走啊!全縣隻有500畝防護林,還在不斷地被沙漠侵蝕。這樣的地方怎麼治沙?”然而,佟戈雁還是硬著頭皮留了下來,“如果連治沙站的人都放棄的話,那且末就真的完了”。
於是,作為副站長的佟戈雁,帶領站裡8名職工,穿著靴子、抱著樹苗,一頭鑽進了沙漠。“剛開始,在沙漠裡打井、澆水,全靠人工完成,每棵樹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佟戈雁說。
“真的就是這樣,沒錯!”站在一旁的帕提古麗·亞森不由自主地插話說道。帕提古麗是治沙站的一名綠化工,2005年來到站裡工作。她告訴記者,“那時,我們每天騎著摩托車去上班,路上要摔好幾次。摩托車開不進去了,我們就走進去。夏天地表溫度高達60攝氏度,等我們走出來時,鞋底都快化了,能聞到橡膠味兒。”
有一次,她回到家裡,4歲的兒子幫她擦臉,嘴裡一直嘟囔著:“怎麼就擦不掉呢?”見帕提古麗很疑惑,兒子天真地說:“媽媽在沙漠裡工作,臉上有黑黑的東西了,我要幫媽媽擦掉。”說到這,帕提古麗的眼睛有些濕潤了。
說起治沙成果,帕提古麗說,“那麼大面積的沙漠治理,光靠我們治沙站的幾個人哪夠呀,那是全縣幾萬人20年辛勤付出的結果。”
事實的確如此。據介紹,為使生態建設和防沙治沙工作落到實處,且末縣1998年初設立防風治沙工作站,工作重點是對縣城周邊沙漠戈壁區域的綜合治理,在河東採用節水滴灌技術,開展防風治沙工程建設。
20年來,每年春秋兩季,且末各族干部、職工、學生、農牧民,不分男女老少,都帶著工具和被褥,參與到防風治沙工程中來。近10年來,全縣每年參加防風治沙的人數,都達30萬人次以上。
懷著“人進沙退、網罩大漠”的豪情,且末人苦心鑽研治沙技術,人工治沙與機械治沙並舉,科技治沙與產業治沙並進,目前,且末縣的綠化面積,正以每年一萬到兩萬畝的速度增加。
固沙——
蘆葦梭梭“手拉手”向流動沙漠進軍
“且末防風治沙,絕不是拿把鐵鍬,挖個坑、種棵苗、澆桶水那麼簡單!”且末縣縣長艾爾肯·阿不力提甫介紹,治沙必須先完成修路、通電、打井、安裝滴灌帶等四個環節,最后才能栽種適合沙地生長的梭梭和胡楊等植物,每個環節都很花錢、費力。
“在哪裡植樹,首先要把路修到哪裡,推土機先要早早到位。”艾爾肯告訴記者,由於沙漠起伏較大,前期隻能一點一點地推,有時候一天的進度不到10米。之后就是通電。在沙漠中,往往好不容易豎起來的電線杆,一遇到強沙塵,便被攔腰折斷。打井和安裝滴灌帶也不輕鬆,稍不注意可能就無法正常工作。
據介紹,從1998年到2017年,且末縣為防風治沙先后建成95.5公裡道路,架設73.4公裡高壓線,打了85眼井。
前期工作完成后,才能開始種植物。目前,且末縣防護林以蘆葦和梭梭為主。“在專家建議下,我們將蘆葦和梭梭一起種植。”艾爾肯說,這樣能讓生長速度較快的蘆葦為梭梭幼苗擋風,有效提高梭梭成活率。
在廣袤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蘆葦與梭梭“手拉手”,向流動的沙漠進軍,“人進沙退”正在成為現實。當地年均沙塵暴天氣由上世紀80年代的21天下降為近年來的13天,年均浮塵天氣由190余天下降為近年來的160天左右。氣象部門監測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6年,且末優良天數分別為124天、173天、189天、205天,且末區域小氣候和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用沙——
肉蓯蓉帶來脫貧希望
“誰說沙漠裡不能致富?我自己就富起來了,還能帶著別人一起致富!”且末縣知林中藥材農民合作社的劉知林告訴記者,且末的沙漠治理不只是固沙,還能“點沙成金”!
2010年,劉知林從河南來到且末。此后3年,他本想種植紅棗、西瓜和枸杞,但成效不明顯,“當時都想走人了,覺得這片沙漠應該是種不出東西了”。
然而,2013年,且末縣政府開始與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國家荒漠—綠洲生態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開啟產業治沙之路。得到消息的劉知林,試著種下3000畝“沙漠人參”肉蓯蓉,想最后再試一把。“沒想到這麼成功!2017年我收了300多噸,今年我准備發展到一萬畝。”他告訴記者,肉蓯蓉是名貴中藥材,目前市場上加工后的肉蓯蓉一公斤可以賣到150元到200元。目前,劉知林的合作社有532人,基本都是當地的貧困戶。在劉知林的帶領下,他們當中部分人已經脫貧。
劉知林的經歷是且末產業化治沙的一個縮影。艾爾肯告訴記者,過去,由於防沙林直接經濟產出低,荒漠植被管護難度較大、成本較高,以前雖然政府投入巨大,風沙危害也沒得到根本性緩解。
從2013年開始,且末縣漸漸探索出一條“以生態產業養生態工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艾爾肯介紹,當地建成肉蓯蓉優質種子生產基地1000畝,提供優良肉蓯蓉種子資源,並通過接種肉蓯蓉、更換和改造滴灌設施等措施,使單一的防沙治沙林升級為兼具經濟型的多功能防沙治沙林。同時,還通過為農牧民授課,推廣肉蓯蓉種植技術。
目前,且末縣已建成肉蓯蓉人工種植高產、穩產實驗示范區2萬畝。僅2017年上半年,就採挖肉蓯蓉81噸,實現產值約97.2萬元,採收肉蓯蓉種子6噸,實現產值約1800萬元。
“昔日沙海變綠洲,萬古荒漠披錦繡。”且末縣委書記徐凱說,且末縣河東防風治沙生態工程正逐步筑起生態屏障,讓人進沙退成為現實。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17日 1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