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從土地來,到土地去——小崗村新農民的致富經

趙鳳艷

2018年01月16日20:5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安徽鳳陽1月16日電(趙鳳艷)近年來,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依托土地流轉、家庭農場等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實現土地經營效益的最大化。新華網記者近日走訪小崗村,這裡的種糧大戶、養殖大戶等一批思想活躍、敢想敢干的新型農民讓人印象深刻。他們從土地中來,到土地中去,正深刻改變著農村的舊面貌。

  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種糧大戶程夕兵。新華網 趙鳳艷 攝

  種田也要新思維——

  —個種糧大戶的現代農業之路

  幾天前,一場大雪壓垮了自家幾個大棚的骨架,55歲的村民程夕兵正馬不停蹄地忙活著。他一邊忙活,一邊盤算著2017年的收成,規劃著新一年的種植。程夕兵笑稱,自己是個大忙人。

  這位大忙人,是小崗村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2014年,他從土地流轉中看到機遇,開始嘗試通過土地流轉進行規模化糧食種植。通過流轉土地種植,他2016年的收入有20萬元,2017年上半年收入已達30萬元。

  “起初,我家裡人是堅決反對的。他們覺得投入大,萬一賠了可不得了,而且我們兩口子身體都不好,承受不了那麼大的勞動量。”因為這個,家裡沒少起爭執。但是程夕兵認為自己這輩子最會做的事情就是種地,“一個農民不種地,干什麼去呢?”看他態度堅決,家人也就慢慢轉變了態度。

  但是,難關又來了。

  “流轉來的土地分散且高低落差大,極不利於大型機械作業。”程夕兵一面反復走進鄉親們的家中聯系交換土地,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一面再出錢平整流轉來的土地。截止2017年底,程夕兵總共種植流轉、代種土地近600畝。而這三年,程夕兵光在土地平整上就花掉十幾萬元。

  程夕兵深知,現在種地跟過去不一樣了,要科學種糧,走現代化農業發展的路子。“開始流轉土地的時候,我就通過自籌、貸款等形式購置農業機械。”程夕兵說,“現在除了施肥,從平整土地開始,到育苗、插秧、打農藥、收割、烘干,全都實現了機械化。”

  程夕兵算了一筆賬,以水稻插秧為例,插秧時節氣溫高,人工成本就高,一畝地差不多需要300元左右,而且溫度超過40攝氏度就不敢用人工了。全用機械就不存在受天氣限制的問題,還節省了人工費,極大節約了成本,增加了利潤。

  談及未來的打算,程夕兵想要建個農業產業鏈,從糧食種植到消費者的餐桌實現一條龍服務,打造真正屬於小崗村的品牌,多種糧、種好糧,從源頭上保証質量,讓每個人吃上綠色放心的糧食產品。

  小崗村養豬大戶殷玉榮接受記者採訪。 新華網 趙鳳艷 攝

  從“敗家女”到年收入50萬——

  一個“打工妹”的返鄉創業故事

  早上6點,天還沒亮,殷玉榮就起身准備打掃豬圈了。這個冬天,小崗村似乎格外冷。前幾天下了一場大雪,積雪過了好幾天都還沒融化干淨。殷玉榮倒不覺得冷,隻要豬苗們好好的,她心裡就踏實、暖和。

  1979年出生的殷玉榮,是小崗村的養殖大戶,2016年獲評小崗村致富帶頭人。目前,殷玉榮的養殖場年出欄仔豬、肥豬共800頭左右,2016年銷售收入50余萬。

  “以前在外面打工時,看到村裡人在家鄉發展越來越好,我便按耐不住回村創業的想法。”從學校出來后,殷玉榮就到縣城打工了,她在水泥廠當過工人,也做過快遞員,還跟丈夫一起跑過運輸。“再說,看著家裡那麼多土地荒著,心裡難受,就想做點事。”

  做什麼呢?“起初我的想法是覺得養豬簡單,反正家裡有地,修個豬圈,就開始養豬了。”2012年,殷玉榮的養豬場辦起來了,但是打擊也接踵而至。因為缺乏養殖專業技術,遇到小豬拉稀、口蹄疫、育苗注射等問題,殷玉榮就發慌,她不會打針呀。“那時候,我哥哥也養豬,會一點養殖技術。我就跟他學打針,但是學不好,一下子打折了十幾個針頭。”

  殷玉榮吃了技術缺乏的虧,加上開始的幾年市場行情不好,她的養豬場連虧三年。“那時候家裡人都叫我‘敗家女’,養豬養的快把家賠掉了,強烈反對我繼續養豬。”但是殷玉榮不甘心,她請求家人再給她一年試試,如果這一年再不行,她就從此放棄養豬創業的夢想。

  此后的日子,殷玉榮更加勤奮學習養殖技術。“那時候,不懂就問,不會就學,把技術人員都問煩了。”2015年下半年,殷玉榮的養豬場開始賺錢了。雖然“第一桶金”隻有三四萬元,但足以讓殷玉榮欣喜若狂。“那三四萬元比三四十萬元還重要,因為我養豬從來沒有賺過錢呀!”2016年,隨著市場行情的好轉,殷玉榮賺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個50萬元。她終於在家鄉創業成功,証明了自己。

  現在,殷玉榮的養豬場已經有了穩定的客戶,不愁銷路。她自己也成了養豬技術員,經常幫助村民解決養殖問題。談到未來的打算,她信心滿滿:“現在村裡規劃建新的養殖區,到時我也會搬過去,開展規模化、標准化養殖。”

  程夕兵和殷玉榮只是千千萬萬個中國新農民的縮影。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越來越多的新型農民憑借智慧、勇氣、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創造性的思維,向土地要效益,發家致富。他們讓“農民”二字不再只是一種身份,更成為一種時髦的職業。

  採訪中,程夕兵多次談到自己最擔心的是自然災害,往往一遭災,大半年的收入就沒了。而殷玉榮也表露了自己對養殖技術的渴求。在家鄉創業的農民有想法、有干勁,也有壓力、有憂慮,需要當地政府加大幫扶力度,解決他們創業守業的后顧之憂。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喚醒鄉村活力,留住鄉愁。

(責編:曹昆)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