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敦煌一湖泊消失半個多世紀后“突然”重現碧波

你好,哈拉諾爾(美麗中國 和諧共生)

本報記者 付 文
2018年01月15日06: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哈拉諾爾湖重現碧波(攝於2017年3月)。
  孫志軍攝

  1月13日湖面已經結冰的哈拉諾爾湖一角。
  本報記者 付 文攝

 

  小檔案

  哈拉諾爾湖,位於甘肅敦煌市西北30多公裡處,由疏勒河與黨河生態水下泄和汛期洪水下泄匯合形成,曾是敦煌歷史上最大的湖泊,面積最大時曾達70多平方公裡。從清代開始,水面開始萎縮,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哈拉諾爾湖徹底干涸。

  2016年秋天起,哈拉諾爾湖慢慢有水面出現,2017年春天湖面達到24平方公裡,重現碧波蕩漾美景。

  

  1月13日中午,記者驅車從甘肅敦煌市區出發,前往哈拉諾爾湖。2017年春天,在敦煌城區西北30多公裡外的戈壁灘上,這個曾經消失了半個多世紀的湖泊“突然”再次出現,湖面面積達到24平方公裡。

  位於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地處庫姆塔格沙漠邊緣,常年降雨稀少,素有“旱極”之稱。當地年平均降水量在42毫米左右,而蒸發量達2000多毫米,局地年均降雨量僅有10毫米。降水如此稀少的敦煌,為何會重現一片如此大面積的湖面?

  人進湖退,上世紀60年代徹底干涸

  開往哈拉諾爾湖的路上,多數地區是戈壁灘,植被稀少,不時還能看到飽經風蝕的小土丘。快到湖區時,植物明顯多了起來:蘆葦、紅柳和芨芨草扎堆“抱團”。時值隆冬,植被雖已枯黃,但從生長密度來看,不難想出其夏季時的茂盛景象。

  哈拉諾爾,是蒙語,也稱作“哈拉淖爾”“哈喇腦兒”。哈拉,意為黑色﹔淖爾,意為海。從字面意思看,“哈拉諾爾”就是“黑色的海子”之意。哈拉諾爾湖,是敦煌歷史上最大的湖泊,面積最大時曾達70多平方公裡。

  早在清朝雍正年間,由於河西移民開發,疏勒河逐漸斷流退縮、黨河下泄水量銳減,哈拉諾爾湖面開始萎縮。

  據當地水利部門工作人員介紹,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人口增加和耕地面積不斷擴大,生產生活用水量越來越大。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疏勒河、黨河上游相繼建起雙塔水庫和黨河水庫,加之河流來水減少,哈拉諾爾湖徹底干涸。

  “我小時候在這裡放過羊,這片全都是水。”敦煌市肅州鎮河州村村民段應平記得,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湖面開始慢慢減少,“去年清明節時聽說這裡又有水了,好多人都跑過來看”。

  “長期以來,哈拉諾爾湖湖底裸露,廣袤荒涼。”酒泉市黨河流域水資源管理局副局長韓衛東說,近20年來,即使是疏勒河、黨河汛期,農閑期棄水時以及發洪水時,也從沒見過任何匯水進入湖區,“直到2016年秋天,哈拉諾爾湖才慢慢有水面出現”。這一方面得益於《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綜合規劃(2011—2020年)》的啟動實施﹔另一方面,是因為近年來上游來水明顯增多,是近年來少見的豐水年。

  記者抵達時,已是午后。哈拉諾爾湖整個湖面已經結冰,由於風沙大,湖區中央部分區域被沙塵覆蓋,在陽光照耀下呈現出棕黃色﹔在湖邊,不少岩石露出水面,不遠處,有的地表已是白花花的一片。

  “白色是因為鹽鹼化造成的。”一起前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受冬季上游來水減少等因素影響,目前哈拉諾爾湖面積縮減到10平方公裡左右。

  多措並舉,補水節水遏制地下水位下降

  2011年7月,經國務院批復,國家發改委、水利部印發了《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綜合規劃(2011—2020年)》。

  “《規劃》的總體思路之一,是北通疏勒。”黨河流域水資源管理局辦公室主任李曉磊解釋,北通疏勒就是恢復疏勒河全線通水,保護敦煌市最西端的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阻止庫姆塔格沙漠對敦煌綠洲的侵襲,重建敦煌北部生態屏障。

  甘肅省疏勒河流域水資源管理局承擔了規劃項目中部分疏勒河河道恢復與歸束工程,保障雙塔水庫下泄生態水輸入西湖保護區。

  該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工程主要措施就是對治理河段內有成型河槽段進行河道恢復整治,對無河槽及散流河段進行歸束整治,以保証生態輸水流量順利通過。

  與此同時,項目區內各級政府建立獎補機制和技術推廣服務平台,在敦煌黨河、玉門昌馬、瓜州雙塔等三個子灌區,重點推廣渠道防滲、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流域各縣市按照“以水定產”思路,嚴格壓減農業用水,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和設施農業。截至2017年底,已完成灌區節水改造面積134萬多畝。

  敦煌市水務局相關人士表示,當地加快實施田間節水改造工程,灌區現在年節水達到4743萬立方米,基本實現了規劃的節水目標。

  從2013年10月起,疏勒河及黨河流域灌區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由平均每立方米0.08元提高至0.132元﹔敦煌市自2015年起實施階梯水價制度,以市場手段調控用水總量。

  家住敦煌市莫高鎮蘇家堡村的王克海,兩年前將自家的棉花地改成了高效節水滴灌的大棚。“以前種棉花的時候,一畝地一年要用850立方米的水。經過種植結構調整后,溫室三年水費跟過去一畝棉花地用水的錢差不多。”王克海說。

  2017年11月,黨河流域水資源管理局著手開展的規劃實施情況階段性評估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項目區內農業用水比重由2011年的90%下降至78%,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2011年的48立方米下降至23立方米,基本實現了預期目標。

  風險猶存,系統解決敦煌區域生態缺水任重道遠

  據疏勒河流域水資源管理局相關人士介紹,自2011年以來,雙塔水庫下泄生態水量逐年增加,“去年,疏勒河下游河道恢復與歸束任務全面完成后,‘北通疏勒’的規劃目標已經實現。”去年11月,疏勒河和黨河在“分手”40多年后重新在敦煌“復合”,西湖自然保護區重新獲得疏勒河補給,為阻止庫姆塔格沙漠東侵筑起一道天然屏障。“其實,哈拉諾爾湖的重現是一個意外之喜”,敦煌規劃項目實施期間,疏勒河河水沿河道滲入哈拉諾爾湖,才形成了“戈壁觀海”的奇觀。

  對此,韓衛東表示認同。“隨著黨河、疏勒河河道恢復與歸束工程的完工,下泄的生態水量和汛期洪水匯聚於新河道,河道輸水效率大幅提高。2016年,黨河到達下游末端北湖灘水量達2000萬立方米﹔疏勒河到達下游北河口水量達7700萬立方米。”韓衛東說,哈拉諾爾湖“回歸”於2016年秋天兩河交匯口段施工未完成時。

  “這體現了規劃實施的初步效果,但不能忽視‘天幫忙’的自然因素:規劃實施以來,正是近年來少見的豐水年份。”韓衛東同時強調,哈拉諾爾湖形成的水面,並不是該規劃的最終目標,“下泄生態水的最終目的地是進入西湖自然保護區”。

  據了解,《規劃》明確了以水權制度建設和規范水資源利用秩序為核心,以生態環境保護為根本,要建設實施灌區節水改造、引哈濟黨調水、敦煌市城市地下水源地置換、疏勒河河道恢復與歸束等內容。

  “規劃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堅持全面節水與適度調水相結合,並提出科學實施跨流域調水,提高敦煌水資源保障能力。”韓衛東介紹,規劃實施區域情況復雜,涉及甘肅黨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和蘇干湖水系。

  引哈濟黨工程的“哈”,是指大哈爾騰河。該工程不僅是解決敦煌區域資源型缺水的核心工程和重要途徑,也是國家“十三五”期間重點推進的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但記者了解到,原定於2016年開工建設的引哈濟黨工程尚未立項批復。“對引哈濟黨工程,建議相關部門盡快出台結論性意見。”業內人士認為,在各種節水措施到位的情況下,敦煌生態仍缺水8400萬立方米,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仍然十分艱巨,亟須規劃新的水源,而引哈濟黨工程將會有重要推進作用。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15日 20 版)

 

(責編:張益智(實習生)、申亞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