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因地制宜治理農村污水
灣裡清流 梅嶺水秀(美麗中國·和諧共生)

![]() |
梅嶺自然風光。 |
![]() |
工作人員正在檢查污水處理設備。 |
已是下午兩點,三笑農家樂的老板胡進苟還在忙著。看到記者來,他邊擦手邊招呼,“現在是淡季,來的都是老熟客,特意上山吃農家飯。”
胡進苟所在的江西省南昌市灣裡區紅星村,位於梅嶺自然風景區最高峰,離南昌主城區約15公裡。得益於當地的生態環境整治尤其是水污染治理,灣裡區這幾年的生態旅游搞得風生水起,進山的游客越來越多。“能有現在的好日子,多虧了這一片好山水。”胡進苟感嘆道。
拆除養豬場,在分布稀疏的山村推廣分散式污水處理
在紅星村外的銅源港河邊,片片綠葉掩映下,一股股生活污水流入花池,池中的美人蕉吸引著幾名游客觀賞留念。
灣裡區是南昌市的“綠肺”和“天然氧吧”,主導產業是生態休閑旅游,梅嶺山間溪流眾多、天然山泉水量充沛,吸引了不少人慕名前往。然而,上世紀80年代,當地村民開始發展生豬養殖,最多時年生豬出欄量高達30萬頭。由於基礎設施不到位,尤其是污水處理設備沒跟上,再加上生活污水偷排亂排,當地的水生態環境受到污染。
“當年大大小小的山頭幾乎都被養豬場佔領,存欄超過千頭的養殖戶就有20多家。”灣裡區農水局農科所所長項振軍感慨,“到處彌漫著豬糞豬尿味,清澈甘甜的山泉水被烏黑的豬糞水污染,百姓生活用水也受到影響。”
“水環境治理,源頭是關鍵。”項振軍介紹,為了從源頭上消除養殖污染,2008年起,灣裡區將城區和梅嶺景區劃定為畜禽養殖禁養區。截至2017年10月底,灣裡區已將禁養區的生豬養殖場全部拆除。
“拆除養豬場只是第一步,重頭戲是治污。”灣裡區環保局主任科員諶新表示。由於分布稀疏的山村不適宜建設污水處理廠,灣裡區因地制宜推廣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起一片片人工濕地來淨化生活污水。
記者看到,在紅星村的人工濕地裡,種植著美人蕉、梭魚草等四季常綠植物,通過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的協同作用,吸附、過濾生活污水中的污染源。
“人工濕地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對污染物進行分解處理,不產生二次污染,運營成本較常規污水處理方式低很多。”諶新介紹,從化糞池到人工濕地,村民的生活污水變成了“清流”。
據介紹,紅星村和衛東村、馬口村處於銅源港上游沿線,人口相對集中,建有兩個人工濕地,污水最大處理量每天可達220噸,可以滿足3個村庄節假日的污水處理需要,且人工濕地后期運行成本幾乎為零。從2014年開始,灣裡區投入3億元,在轄區內鄉村建設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目前已覆蓋區域內所有行政村。
建污水處理站,集鎮生活污水不再亂排
在地處梅嶺腹地的灣裡區太平鎮,一台綠色罐狀機器橫臥在架頭村路旁。爬上鐵罐頂端,就能看到混濁的污水不停翻滾后,最后變得清澈干淨。
“這是污水處理器,太平鎮的污水都要經過這台設備處理,達標后才能排放。”太平鎮環保辦主任熊光俊,每天要和另外兩名同事輪流照看這個“大家伙”,“主要是查看設備運行情況和出水情況,還要保証污水處理站的衛生環境”。
就是這樣一台不起眼的設備,每天處理著太平鎮及周邊萬余常住人口的生活廢水。2015年,灣裡區投資1000多萬元對梅嶺鎮、太平鎮水環境進行集中整治。其中,太平鎮分兩期建設日處理能力500噸的污水處理站,鋪設了3000米的污水集中管網。
“太平鎮家家戶戶建有化糞池,生活污水先經化糞池淨化,再通過管道匯入污水處理站的集水池,再從集水池引入污水處理器中。”太平鎮副鎮長張煥介紹,該污水處理器採用兼氧膜生物技術,通過微生物來淨化生活廢水,現場都聞不到異味,灣裡區環保局會定期檢測水質。
“建這樣一個污水處理站,前期投入需要100多萬元,后期運營費用主要是電費,每月1000元至1200元,每兩年更換一次淨化膜,費用約3000元。”張煥介紹,運行費用由鎮政府承擔,沒有向當地居民收取污水處理費用。
環境好了、游客多了,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
如今,“污水靠蒸發”的景象在灣裡區一去不返,梅嶺銅源港、吳源港重現碧水清流,慕名而至的游客也越來越多。2017年,灣裡區各景區景點累計接待游客1160.9萬人次,同比增長45.1%,實現累計旅游綜合收入38.3億元,同比增長46.39%。
游客多了,村民樂了。李茶香是附近紅山村村民,去年5月,她開了農家樂,“夏天游客最多的時候,忙都忙不過來。男人在外打工每月能掙五六千,我們女人在家開農家樂一年也能掙兩三萬。”
在溪流吳源港中段,梅嶺漂流項目在2005年建成后,曾一度成為南昌市民避暑納涼的熱門去處。“梅嶺漂流開業后,火爆了沒多久便進入半停業狀態。”站在吳源港岸邊的漂流碼頭,江西梅嶺漂流有限公司營銷經理董勇介紹,“上游曾經全是養豬場,廢水直接排入河裡,河水不僅臭氣難聞,還不時漂來死豬,沒有游客願意來漂流了。拆除養豬場、大力治污之后,吳源港的河水越來越清澈,梅嶺生態漂流起死回生。去年夏天接待游客數量翻番,達到8萬多人次。”
灣裡區區長饒紹清表示,山清水秀也是民生,做好水文章不僅促進旅游發展,更讓群眾共享生態紅利。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12日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