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空中電線埋入地下 核心區域美化景觀

北京清除“空中蜘蛛網”

本報記者  賀  勇
2018年01月09日00: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黨員突擊隊在北京市東城區外交部街撤線拔杆后布設新的步道燈。
  本報記者 賀 勇攝

  2017年12月28日凌晨,隨著北京西城區南線閣街電力架空線入地最后一基電杆拔除,當年首都核心區電力架空線入地工程全面完工,整體工作量相當於“十二五”期間全部工作量的5倍。

  今年,首都核心區將繼續大力實施電力架空線入地工程,工程完工后,核心區主次干線的“空中蜘蛛網”將徹底從人們視線中消失。

  

  市民主動幫忙 街坊支起茶桌 

  2017年12月28日深夜1時許,室外溫度隻有零下5攝氏度左右,南線閣街架空線入地工程的項目經理郭壯正帶領隊伍進行最后21基電線杆的拔杆撤線任務。郭壯說,為了不影響交通和周邊居民生活,他們每天隻有凌晨這短短的5個小時能開工作業。

  “首都核心區架空線入地工程是市政府重點工程。為保護市區環境,我們從自身做起,從細節抓起,開展‘三塵’防治,嚴格實現‘六個百分之百’目標。夜間施工時,在各施工道路,增加洒水降塵頻次。挖好的溝一定用鋼板蓋好,不影響第二天市民出行。在狹窄胡同施工時,對現場進行詳細勘察,嚴格控制施工作業面,採用濕法作業的方式,避免出現揚塵情況。施工結束后,第一時間將堆放的物料覆蓋起來,並及時清理施工垃圾,讓居民出行更安全、更放心。”國網北京城區供電公司建設部主任李寧介紹。

  回憶起在史家胡同施工的情景,北京市城市照明管理中心路燈架空線入地工程負責人溫大吉心裡暖暖的,居民專門在家門口支起小桌,燒上熱水,招呼施工人員喝茶。拉渣土用的電動車突然沒電了,居民們搶著讓施工人員把車拉過來到自家充電。在居民的相互配合下,原本要七八天才能完的活,工期縮短了一半。

  史家胡同道路很窄,胡同裡還有小學,無法使用大型機械挖掘鋪設線纜的槽溝,施工人員人工挖掘出一個深度近1米、長達800米的槽溝。整個作業過程中,照明中心的黨員突擊隊沖在了最前面,挖溝、布線完成后,大家顧不上辛苦,立刻進行回填,所產生的渣土用電動車一車車往外拉,力爭將影響降至最低。胡同路窄,偶爾趕上有老年代步車、快遞車過不去的情況,黨員突擊隊的隊員們還主動幫著抬車。

  見施工人員如此辛苦,居民們紛紛過來幫忙,並為施工人員准備了熱氣騰騰的茶水。

  史家社區居民甚至自發用畫筆記錄施工進展和胡同景觀的變遷,“我最喜歡這一張,安全帽上都是泥點,工人們施工真是太辛苦了。”坐在居委會活動室裡,59歲的社區居民張迎星拿著厚厚一沓明信片大小的水彩畫,一邊講解一邊用手比劃著當時施工的情景。

  電力設備入屋 古都風韻愈濃

  北京電力架空線曾經被詩人比喻為城市上空的五線譜,而那些棲息在“五線譜”上的燕雀則被比喻為跳動的音符。

  近些年,隨著城市各項事業的迅猛發展和城市服務功能的不斷增加,各通信、網絡運營商紛紛利用電力杆路資源搭挂通信光纜,使得“五線譜”逐漸變成了“抬頭紋”。

  抓好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改善市容市貌,提高城市發展品質,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時強調的“既管好主干道、大街區,又治理好每個社區、每條小街小巷小胡同”要求的具體體現,也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生活需要的具體體現。

  首都核心區電力架空線入地,是淨化空間環境、提升城市景觀水平、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重要舉措,是北京市全面改善城市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北京市委主要負責人在景山架空線入地工程現場調研時所指出的那樣,“架空線入地工作是改善城市面貌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

  由於架空線入地施工的很多胡同都在文保區內,為了讓改造后的電力設備與周圍環境更加和諧,國網北京電力分別聯系東、西城兩區政府,積極進行設備入屋及景觀一體化改造,將設備放置在沿街的建筑物當中,並對房屋進行專業修復。同時,對於街邊露天安放的設備,突出“隱形化、小型化”,縮小佔地並結合當地街道文化特色進行外觀設計。

  69歲的趙振江已經在鐵樹斜街78號院住了30多年,他覺得隨著架空線入地,老街風韻更濃了。

  “這個活兒好啊,電力設備入屋子,胡同敞亮了!”“以前每個杆子上都有數十條線太亂。現在清爽了,街道特別干淨,也不擋天空了。”“家門口的改變才是最美的風景。”架空線入地完工之處,周圍的百姓贊美連連。

  供電更加可靠 用電提升質量 

  2017年12月18日深夜零時40分,國網北京石景山供電公司配電運行指揮室值班員接到報修電話,金頂山路禮王府村一根10千伏電線杆遭運輸渣土貨車撞折,周邊130多用戶用電受到影響。該公司立即開展緊急搶修,並增派發電車為居民供電。事實上,受外力破壞造成電網事故和用戶停電的情況並不罕見,國網北京電力運維檢修部副主任林濤介紹:“外力破壞是威脅電網安全運行的主要原因,2017年因吊車等大型機械碰觸電力杆塔、導線等造成11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停電事故佔比超過70%。”

  架空線帶來的安全隱患使得電纜入地備受全球關注,國際大電網會議聯合工作組曾就19個國家地下電纜與架空線對環境的影響進行過比較調研,得出的結論是地下電纜將是未來城市發展的方向。對此,歐美國家早就付諸實踐,制定相關政策法規,積極推進架空線入地建設。

  然而,架空線入地建設面臨工程量大、審批環節多、施工難度高等一系列問題。如何探索出中國城市獨特而又行之有效的架空線入地建設模式?2017年初,北京制定了核心區主次干路架空線入地行動計劃,東、西城核心區力爭在2018年底實現架空線全部入地。

  時間緊、任務重,北京市制定了架空線入地工作方案、補助資金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並將核心區電力架空線入地工程納入一會三函政策范圍,開展聯合審批,變串聯為並聯,壓縮審批時間,加快前期手續辦理。“參與首都核心區架空線入地工程的單位紛紛抽調骨干力量,組建工作專班。東城區成立百街千巷辦公室,西城區成立專項行動指揮部,國網北京電力成立現場指揮部,組建共產黨員突擊隊,市架空線入地辦還組建了核心區架空線入地工作協調推進組,全力保障夜間施工順利推進。”北京市架空線入地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隨著首都核心區架空線入地工程的推進,城市中如蜘蛛網般橫七豎八的架空線路正逐漸從市民的生活中消失。“架空線路入地后,除了改善城市環境,也提升了電網的安全可靠性,避免因大風、大雨等惡劣天氣,汽車撞杆、異物搭挂等外力破壞造成的配電網故障。”國網北京城區供電公司副總經理、架空線入地工程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魏世嶺介紹。

  至“十三五”末,首都核心區主次干路將全部實現電纜供電,供電可靠率提升至99.999%,年戶均停電時間低於5分鐘,首都核心區將打造成為“安全可靠、智能互動、綠色低碳、環境友好”的國際高端智能配電網示范區,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09日 16 版)

(責編:朱小羽(實習生)、申亞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