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不比排場比貢獻 不晒嫁妝晒公益

文明新風潤泉州(移風易俗氣象新)

本報記者  趙  鵬
2018年01月05日05: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2017年7月26日上午,福建石獅海邊,海浪輕涌、海風送柔,188位逝者的骨灰,伴隨著清香的花瓣,在親人告別聲中,被撒入大海。這是當地蚶江鎮舉行的骨灰集體海葬活動,自2013年以來,石獅市已有3000多例先人骨灰撒入大海。

  從2013年起,泉州市委在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活動中,從破除喪葬陋俗入手,引導現代文明生活新風走入這座具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2016年,泉州被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確定為全國農村移風易俗工作試點市。經過多年的新風洗潤,這座福建民營經濟第一大市、千年古韻海絲之城,從城市風貌到精神氣質、從市民生活點滴到行為習慣,正向一座充滿現代文明氣息的新城,悄然轉型。

  改舊俗,村規寫出新風尚

  “不管是婚喪紅白宴、孩子成人宴、民間節日宴,請客辦酒一律限制在統一標准之內。凡要超過,超過部分全部上繳村委會,專門用於村裡公益事業。”外界稱之為“別墅村”的晉江市磁灶鎮大埔村,這樣的一條規定赫然寫在村規民約上。

  提議這條公約的是吳金程,大埔村黨總支書記。因為之前自己也曾大操大辦過,老吳二話沒說,帶頭認罰。當年包括他在內的3名村干部、1名企業家共被罰了28萬元。從此大埔村再沒人犯,全村的公益事業卻是年年變樣,“不比排場比貢獻”“不晒嫁妝晒公益”如今成了晉江許多村社區的新風尚。

  從有錢擺富到富而樂施,晉江市委抓住這一要害,有效引導,清風自來。在2015年福布斯中國慈善排行榜100強中,晉江市就有7名企業家入選。近10年間,晉江市慈善總會共募集慈善款26.58億元,為全國縣域之最。

  立新規,鄉風最宜鄉人啟

  惠安縣崇武鎮潮樂村的村規民約,刻在了村口的石碑上,上面規定“喪事簡辦”的內容,是由黨員陳淑珍發起的。

  身為村裡的黨員,陳淑珍在婆婆去世時,不但帶頭打破“二次辦喪”陋習,簡辦喪事,還和婆家詹氏宗親黨員共同倡議,將此辦喪方式定為詹氏宗親會新族規,並刻立在村頭石碑上。

  鄉風最宜鄉人啟。在南安碼頭鎮詩南村,在村老年人協會吳天真會長的帶領下,變民間信仰活動為村民俗文化節慶、變大吃大喝費用為全村公益事業專項基金。

  鄉風最解民情意。在改變民俗鄉風的過程中,泉州市既著重以現代文明方式不斷引導當地民間表達方式的轉變,又加大實實在在的投入,為民生之需提供便利。據統計,泉州已興建農村公益性骨灰樓堂1060個。

  抓落實,黨員帶頭樹新風

  鄉風連著黨風。

  “不良的陋習舊俗,傷害的不僅是群眾利益,更是有損於社風、黨風建設。”2014年,泉州市委出台《厲行節約文明舉辦婚喪喜慶事宜的暫行規定》,規定革除舊習從黨員干部抓起,遏制婚喪喜慶鋪張浪費現象。比如,規定黨員干部、公職人員及其子女舉辦婚禮,單方不超過15桌,雙方聯辦不超過25桌,並規定“非親關系不邀請、不送禮”。市紀委也將查處違規“大操大辦”問題作為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一項重要內容。

  鯉城區暢通移風易俗舉報渠道,在全區79個社區設立“廉情氣象台”工作站,有效地保障了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石獅市將“文明舉辦婚喪喜慶”納入市委班子黨風廉政責任制建設主體責任清單,形成制度和紀律的硬約束。

  同時,泉州市結合各項紀律規定,要求全市黨員領導干部、機關工作人員、村(居)兩委、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工商企業界人士等,要在移風易俗方面發揮帶頭作用。

  據統計,去年以來泉州市治理全市大墓豪華墓14個,平毀“活人墓”3個,制止違規修建墳墓6個。去年以來,全市查處黨員干部大操大辦婚喪喜慶事宜問題21起,查處21人。

  

  黨員帶頭,清風自來(短評)

  所謂民俗鄉風,其實皆是黨風政風的折射。

  一段時間以來,有的地方以紅白喜事、民間信仰等為名,刮起一股大操大辦、揮金斗富、競相攀比之風,還美其名曰民間風俗。其實,裹挾於此風之中的廣大普通群眾,對此詬病頗多,又哪裡可能是什麼真正的民間風俗?細究此風,說穿了不過是一些人的斂財之術、虛榮之心。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就要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而這一切都必須要靠各級黨員干部帶頭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蝕、帶頭拒絕變相權錢交易、帶頭以時代新風潤養社會風俗。泉州市的經驗告訴我們,隻要認清問題實質、從我做起,就能推進文明新風、成風化人。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05日 09 版)

(責編:張益智(實習生)、申亞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