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走訪拉薩、日喀則、林芝等地50余個公共衛生間
三分建設七分管 西藏舊廁換新顏(民生調查·廁改那些事⑤)

![]() |
拉薩一公廁外景。 |
![]() |
在拉薩,一位老阿媽正在一間公廁內洗手。 |
![]() |
|
家住拉薩的曲宗老阿媽,走在巷子裡,再也聞不到臭味了﹔導游旺扎不用再因為上廁所這事,給游客做“思想工作”了……他們的舒心,來自雪域高原上的這場廁所革命。
拉薩八廓街
一廁建一檔案
管理沒有死角
“10多年前,這附近隻要是隱蔽角落,滿眼所見都是便溺,幾乎無處落腳,10米之外就臭氣熏天。”拉薩市鐵崩崗的曲宗老阿媽說著,不自覺地皺起眉頭。她告訴記者,這幾年老百姓生活各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廁所改造最明顯。
作為拉薩市四“崗”之一的鐵崩崗,位於大昭寺以東,清真寺至倉姑寺之間,屬八廓街一帶,是拉薩著名地標之一,也是人口密集地之一。鐵崩崗是藏語音譯,“鐵”為灰土,“崩”為堆放,“崗”為坡地,這裡曾是郊區群眾銷售牛糞、木柴等燃料的批發市場,摻雜著各種難聞的氣味,又臟又亂又臭。
曲宗老阿媽說:“以前,八廓這一帶沒有那麼多公廁,廁所大都在居民大院裡,弄得院子裡又臟又臭。十幾年來,不僅建立了很多新的公共廁所,而且越來越干淨。5年前,附近的公廁全部變成水沖廁所了。”
2004年,拉薩市政府在對八廓街歷史文化街區進行的保護與整治行動中,就包括了公廁的改建。到2012年,整個八廓街上的旱廁全部改為了水沖廁所,並設有專人保潔管理。
拉薩市城關區環衛局副局長米瑪次仁告訴記者,從2004年到現在,對老城區廁所進行了很多次改造,比如新建公共衛生間,將原來水沖地溝式改成蹲便式、單體式解決防臭問題,加大對隱蔽性工程改造,如就下水道、設施的尺寸、厚度進行提升等。
現在,老城區1.33平方公裡設有52座公共廁所,全是單體蹲便式且24小時免費開放。
“為實現無死角管理,每個廁所都設有專門保潔員,每個區域安排了專門的搶修員。還專門建了‘一廁一檔’制度,全市159座廁所都有檔案。”米瑪次仁拿起辦公桌上寫著“公廁部門一廁一檔存”的藍色文件袋說,“裡面詳細記錄了每個廁所的具體位置、改造前后面積、時間、守廁人基本信息等,這樣管理起來很方便。”
鐵崩崗依舊熙來攘往,熱鬧非凡,每隔30米至100米差不多就有一個公共廁所,廁所內外人來人往。
“如今,走在巷子裡再也聞不到臭味了,干淨又整潔,心裡別提多高興了。”曲宗老阿媽坐在窗台前,搖著手中的轉經筒,看著下面巷子裡人來人往,滿臉欣慰。
日喀則亞東縣
建設標准化
管住臟亂差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一個邊境小鎮廁所的數量和衛生狀況,相對於內地的大城市會有相當的差距。但當記者走進位於中印邊境的西藏日喀則市亞東縣,卻發現隻有幾條街道的小縣城裡,每隔200—300米就有一個公共衛生間,在商業鬧市區與眾多商鋪比鄰而立。
這些公共衛生間都是按照統一標准修建的,通風良好沒有異味,而且都有沖水設備,有專人定時進行打掃。即便在夜間,公共衛生間的燈箱標牌也很明顯,讓初到此地的游客感到很方便。
“一年多以前,亞東縣的公共衛生間也是旱廁為主,由於打掃和管理不到位,氣味難聞,很多老百姓寧肯在廁所外隨地解決,也不肯進廁所。”亞東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次旺說,變化的關鍵是亞東縣改變了公共衛生間的建設思路和管理體制,這一切都發生在2016年。
次旺介紹說,2016年至2017年,亞東縣在縣城新建了9座公廁,建設總面積537.4平方米,還在帕裡鎮新建了6座廁所,建筑面積345.26平方米。這15座廁所總投資近400萬元,全部是政府自籌資金,目前已經全部通過驗收並交付使用。“有的廁所是沿街新建,有的是花重金從商鋪手裡收購門面房改建。如果是開商鋪,每月租金至少3000元,即便是這樣,縣裡也下決心、花重金干好廁所革命。標准化的新公廁建成后,以往繁華區域隨地便溺、臟亂不堪的問題迎刃而解。”次旺說。
“三分建,七分管”。亞東縣委縣政府以“廁所革命”為抓手,探索建立“以商建廁、以商管廁、以商養廁”的長效運行機制。
亞東縣縣委書記舒成坤告訴記者,亞東縣安排專人赴上海、成都、拉薩等地進行考察,決定採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通過招標,委托第三方的聖淨公司進行管理維護,並積極吸納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參與廁所運營維護管理,促進貧困群眾增收。
在亞東縣一家影院旁的公廁內,記者看到,公廁標識清晰顯著,廁內四壁貼有白色瓷磚,洗手盆、鏡台、蹲便和小便池刷洗得很干淨,儲水式沖水箱在充滿水后自動沖洗蹲便池,通過環衛工人簡單的清掃,就能保証不留積便,廁內無異味。
“目前,每座公廁的管理維護費用為每月3000元,46名環衛工人的月工資在4000元左右。連同道路清掃、下水道疏通、河道清淤等城市環衛工作一起打包,每年的支出大約441萬元,政府的職能從以前直接介入變為管理監督,各部門每周聯合進行抽查,一下子解決了環衛工作長期‘管不好’的問題。”舒成坤說。
林芝魯朗景區
給排水做到位
育嬰室很方便
“前幾年,高原上的‘露天廁所’讓許多內地游客望而卻步,有的實在急了,便用紙巾捂著鼻子硬闖進去﹔更夸張的是,有時候路上一個廁所都見不著,隻能在野外上,通常是男左女右……”從業十余年的導游旺扎一說起帶游客上廁所的經歷就覺得既好笑又無奈,“就為廁所這一塊,我們還要做好游客的思想工作,還希望他們‘入鄉隨俗’。”
2016年年底,西藏開始在全區交通沿線主干道、旅游景區及縣(區)、鄉(鎮)、村(居)、加油站、商業網點規劃新建、改建廁所1934座,計劃投資約20億元,爭取逐漸形成覆蓋城鄉、布點科學、功能完備、生態環保、特色鮮明的公廁布局。“這兩年,帶團時能明顯感覺到客人對‘方便’的抱怨少多了。”旺扎說。
在西藏著名的景區林芝魯朗小鎮,記者看到,在每個停車場周邊都有設備先進規格較高的公共廁所,既包括男廁、女廁和殘疾人廁所,還有專門為母嬰設計的育嬰室。
魯朗小鎮的公共廁所主要集中在停車場、酒店和主要商業街區周邊,綜合考慮到淡旺季游客分布等多重因素。面積1288畝的景區范圍內的公廁均為沖水廁所,而且從設計開始就將給水、排水及污水處理通盤考慮。
“目前魯朗小鎮家庭旅館床位為2000張,預計若干年后,峰值的游客量為4000人,我們設計的污水處理能力為每天900噸,給水和排水均採用的是統一的市政管道。”魯朗景區管委會副主任劉順江說。
魯朗小鎮把公廁的維護保潔交給了一家第三方公司——西藏國策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來自四川雅安的劉成香就是該公司的一名保潔人員,他告訴記者,夏天的時候車輛比較多,游客也多,每天要從早上8點半一直忙到晚上6點多鐘。到了冬季,雖然游客的數量下降了,但讓他苦惱的是水沖廁所帶來的管道凍裂問題。
“白天的溫度最高可以到17攝氏度,而到了晚上最低可以低到零下20攝氏度,坐便器經常凍裂。”劉成香說。
為了解決凍裂的問題,魯朗景區准備增加一些取暖成本。“雖然在公廁周邊都有一些太陽能光伏設備,但用於公廁的取暖,可能暫時無法達到。不用2000到3000瓦的電暖器,500到1000瓦能夠保証室內不結霜就可以。”劉順江說。
眾所周知,水沖廁所需要完善的排水管網基礎設施。然而,由於受高寒、高海拔、基礎設施薄弱、生態環境脆弱等條件限制,西藏很多地方不僅很難建設水沖廁所,很多新的廁所技術在高原上也會遭遇自然條件的挑戰。
為解決這一難題,西藏有關部門多次派人赴內地調研,考察學習先進技術,召開“西藏‘廁所革命’項目工藝技術論証會”、編制完成《西藏自治區“公共廁所革命”技術導則》等,並秉著勘驗成熟一座、就開工建設一座的原則。目前免水可沖技術和泡沫封堵與微生物降解技術比較適合西藏特殊地理環境。該技術已在納木錯、達古景區等地進行試點,已投入運行的新型廁所,效果良好。
北京免水可沖技術發明人吳昊說:“免水可沖廁所技術是收集新鮮小便液進行除臭,使之變成沖洗液,對大便進行除臭粉碎沖洗,從而實現不依賴水源還能進行衛生沖洗。這適用於各類缺水、少水、無給排水管路、無電、高寒、高海拔等地區。”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02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