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手中的小黃旗揮舞了60年,養橋作業從肩扛手抬走向智能化

長江第一橋 三代養橋人(新時代·面孔)

本報記者  程遠州
2017年12月27日04: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雄偉的武漢長江大橋。
  本報記者 程遠州攝

  護橋工在維護枕木。
  本報記者 程遠州攝

  護橋工舉起手中的黃旗向列車示意通過。
  本報記者 程遠州攝

  江中寒風如刀。天未及大亮,陳卿明便套上加厚的棉衣棉褲,上橋了。

  敲擊鋼軌、復緊螺栓、清理異物、鏟除鏽跡……沿著橋上鐵道旁由木板鋪成的一米寬的巡查道,陳卿明逐一檢視鋼梁、枕木。透過木板縫隙,腳下25米,大江滔滔東去。

  每有列車駛來,他會面向列車站立,舉起手中的黃旗。“舉黃旗是向列車司機表示,經過巡查,前方一切正常,可安全駛過。”陳卿明說。

  這面黃旗,連續三代的養橋工在這“萬裡長江第一橋”上揮舞了60年,從未中斷。

  第一代養橋人

  對每根鋼梁都了如指掌

  10月15日,第一代養橋工,如今已88歲高齡的范承重回武漢橋工段長江大橋車間,送來了自己書寫的“萬裡長江第一橋”條幅。 “‘第一橋’三個字就是大橋人的臉面,隻要記住這個定位,就能時刻提醒自己兢兢業業。”范承解釋。武漢長江大橋是我國建造的首座公鐵兩用橫跨長江的鋼梁橋,一開始就承載著時代意義。從沒有哪座橋像它這樣,牽引著一代人的關注,標注著一個時代的榮耀,而養橋工就是要“保障大橋以完美的面貌示人”。

  范承還記得1957年10月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時的場景:“第一個周末,有80萬人次上橋,人擠人,都能感受到橋身的晃動,到了晚上,有一些盲人手拉手上橋,用手摸、用耳朵聽,感受大橋。”

  作為大橋驗收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從鄭州來的范承留在了武漢,從此長年守護大橋的安全。

  “這是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建成的,我們養護大橋,就是不要當敗家子”,范承說,當時在武漢長江大橋上工作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兒,“相親娶媳婦都受青睞”。

  60年來,自范承起,三代養橋工堅守於此,讓這座大橋歷經歲月滄桑而堅固如初。

  在這60年中,大橋歷經7次較大洪水、77次輪船撞擊考驗。從最近一次的“體檢報告”來看,全橋無變位下沉,可抵御10萬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的洪水,可抗8級以下地震和強力沖撞,24805噸鋼梁、8個橋墩無一裂紋,百萬顆鉚釘沒發現鬆動,全橋無重大病害……

  “大橋青春常駐,與無微不至的養護工作密不可分。”79歲的蔡佑春也是第一代養橋工,為大橋當了44年的“保姆”,他對大橋的每一根鋼梁都了如指掌。

  蔡佑春介紹,武漢長江大橋的養橋工是新中國第一批養橋工,開創了一個新職業,也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養橋方法。

  第二代養橋人

  向智能化養護過渡,人人都是“全面手”

  在武漢橋工段長江大橋車間安全生產指揮中心,一張巨幅電子屏幕懸挂在大廳正前方,顯示著大橋數十個關鍵處的實時畫面。大廳中央的10台電腦上,各項日常檢測數據一目了然。

  “從肩扛手抬到機械化作業、智能化養護,大橋養護水平逐年提高,對養橋工人的要求也提高了。”長江大橋車間橋梁一工區的工長,52歲的聶亞林感嘆。

  1987年,聶亞林接替父親,成為養護武漢長江大橋的一名工人。他說,那時候,能夠在武漢長江大橋上工作,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情,但也是個苦差事。

  “當時,考察一名工人是否合格,不光看業務技術,更要看體質體能是否過硬。”聶亞林介紹,總長1157米的長江大橋鋼制橋體每3年就要重新油漆一遍。從40多米高的鋼梁到25米高的橋底,養橋工們需要一寸一寸地檢查橋上鋼梁,發現有鏽蝕的地方,立刻用小鏟鏟掉鐵鏽,然后先刷上兩道特制的防鏽底漆,再刷一道中間漆,最后反復刷兩遍面漆。5道油漆刷下來,厚度要達到0.19毫米以上才行。這項工作每年要持續8個月。

  長江大橋車間主任黃偉介紹,大橋養護主要分鋼梁和橋面兩部分。每年4月到11月適合刷油漆,給鋼梁除鏽上漆是主要工作。對橋面鋼軌、枕木、扣件的檢查每天進行。每月一次的特殊檢查時,工人們還要坐著吊籃被放到江面上,檢查橋墩是不是有裂縫。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我們養橋工人每年要經歷‘五季’,橋下是冬天的時候,我們在橋上要經歷嚴冬。”同屬於第二代養橋人的楊足良說,每年10月到第二年5月期間,長江大橋上的溫度平均比橋下溫度低5到8攝氏度,養橋工人上橋前都要再加穿一倍的棉衣棉褲御寒。

  好在近些年養橋作業開始廣泛使用電動扳手、電鎬等先進工具。“拿保養軌枕扣件來說,一根軌枕上有4組扣件,以前靠人工保養的時候,每人每天可以保養6根軌枕。現在平均每人每小時就能保養20多根軌枕。”聶亞林說。

  隨著作業手段的改進,工人數從開始的300多人降低到了50人左右,但要求每名工人都是“全面手”,100多道工序樣樣能做。

  第三代養橋人

  創新養護工藝,一毫米不差,差一毫米也不行

  36歲的陳卿明是武漢長江大橋上的第三代養橋工。

  “一毫米不差,差一毫米也不行”是陳卿明的口頭禪。鐵路橋面養護時,如果發現路面有超過3毫米的凹陷或坑窪,都要第一時間上報修復。每次帶班作業,無論嚴寒還是酷暑,陳卿明總是跪在鋼軌上,俯下身子查看線路平順度,保証軌距、水平等技術參數“零誤差”。

  除了近乎嚴苛的作業標准,陳卿明還帶著工友們一起搞研發創新。更換鉤螺栓作業是最棘手的事,因為鉤螺栓的特殊形狀,普通扳手很難鬆動。為此,陳卿明研制了一種焊頭卡,將作業難度大幅縮減。此外,陳卿明還帶著工友們研制出一種安裝在護軌下方的塑膠墊圈,有效解決枕木下沉的問題。工友們研制的“起道輔助裝置”等新工藝,現在已被大范圍推廣,用在其它鐵路橋梁養護上。

  “養護萬裡長江第一橋,就要有一流的標准、一流作風”。陳卿明說,第三代養橋工雖然年輕,且面臨社會上的諸多誘惑,但也能不忘初心,甘願如道釘一般深深扎根於大橋上。

  年輕一代的養橋工們富有創新精神。陳卿明之外,不少人也有自己的“拿手絕活”。

  祖孫三代都是養橋工的黃志國,尤其擅長“鋼梁噴漆”,被譽為車間的“土專家”。近年來,黃志國先后研究革新橋梁作業工機具達7項。建橋者的后代胡建剛,曾參與中國鐵路總公司《橋梁維修保養》教程編制、多媒體評審制作,並研制彎制鋼筋平台等新工具。

  如今,大橋養護工作也正在發生變革。在武漢長江大橋車間,一場以“檢、修分開”為主要內容的橋梁維修體制改革正在全面推進,加速推進養護智能化建設。

  60年的堅守,成績顯而易見。作為長江上自投入使用后營運時間最長、運量最大、荷載最大的橋梁,武漢長江大橋從未發生過一起鐵路行車責任事故。


  《 人民日報 》( 2017年12月27日 11 版)
(責編:王仁宏、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