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小康不小康 廁所算一樁

2017年12月14日08: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取登

 

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廁所是一種全世界通用的“嗅覺語言”和“視覺語言”,是文明溝通中最短的直線。然而廁所衛生一直是中國的短板,農村廁所則是短板中的短板。

進入2017年,“廁所革命”從城市擴展到農村,正向城鄉最偏遠、最低層的角落挺進。自2015年起,從中央到地方,財政資金投入超過200億元。據中國政府採購網搜索顯示,近一年,廁所相關的政府採購項目數量達到近800個。

小廁所,大民生。“廁所革命”不僅關系到旅游環境的改善,也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環境的改善,關系到國民素質提升、社會文明進步。“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推進“廁所革命”,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必須堅持補短板、強弱項,不僅景區、城市要搞好廁所,農村更要來場“廁所革命”﹔既抓好硬件建設,也注重養成文明如廁習慣。

這裡,讓我們聽聽各地人士怎麼看待“廁所革命”這件事兒。

▲ 王永開  河北省保定市唐縣擔裡村村民

切實規劃最重要

我住在保定山區的農村。在我們村子裡,不管是住平房還是蓋起了小洋樓,家家戶戶都使用自家的旱廁,這既是自然條件限制,也是大家長久的生活習慣。

平時看新聞也了解到,很多平原地區農村都進行了廁所治理,干干淨淨。但在山區,農村的廁所改造,面臨很多問題。這並非什麼專業話題,我們老百姓最有發言權。

最主要的問題是不統一。不像平原地區農村房屋整齊劃一,在山區農村,各家各戶散落分布,地勢有高有低,所以很難有統一的管道連接到各家各戶。加之村裡的房屋地基多是用石頭水泥等一層一層壘起來的,所以很難再重新安裝地下管道系統。

另外,農村廁所一般在戶外,如果是水廁,冬天使用就會受到很大限制。所以我覺得在農村,尤其是山區農村,使用水廁恐怕不太容易實現。

當然,即便是使用旱廁,村裡廁所的條件也越來越好了。從以前用石頭、木頭搭個棚子,到現在用磚頭、水泥砌成廁房,更加衛生,也更加方便。而糞便一般會經晾晒處理后成為有機肥,代替化肥,種菜種地都是很好的肥料。

其實農村裡現在比較注重廁所治理。附近有的村子,幾年前就有了沼氣池,可以實現循環利用﹔有的村子,有回收車集中清理村民家廁所﹔就在兩三個月前,我們村據說也是要免費改造廁所,統一安置管道及化糞池。村民們都很期待下一步進展。

總之,農村廁所治理問題很多,既要考慮自然條件,又要考慮村民的生活習慣,還要考慮治理成本。這既要村民的配合,更重要的是政府拿出切合實際的規劃。

本報記者  王  萌整理

▲ 蘇金朋  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施庄村南陽金鵬月季基地負責人

從“茅坑”到“文明所”

我覺得,有了干淨美觀的廁所和文明的如廁習慣,人生質量才算真正提高。

論起廁所,那可有說不完的故事。過去家裡窮,隻注重房屋,沒人注重廁所,隨便在屋后挖個池子,能積農家肥就行。土坯一壘,前面再砌道土牆,有的甚至挂個布帘子,就算廁所了。糞尿有肥力,周圍茅草特旺,故茅缸屯、茅村等地名並不鮮見。過去都是旱廁,地面污水橫流,臭氣熏天不說,夏天蚊蠅亂飛,進不去人。還根本不分男女,結果就造成許多尷尬事。那年,鄉政府工作隊到我們村,因為沒有公共廁所,有位女干部就近如廁方便,小伙子冒冒失失闖進,女干部連聲斥責流氓。村支書過來解釋,這是貧下中農后代,老實厚道,這才算完事。有姑娘到我們村小伙子家相親,半人高的廁牆外也有人方便,姑娘紅著臉出來,說啥再不進屋,這婚事就吹了。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廁所是生活的必需空間,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一面鏡子。臥龍區在城鄉公廁的建設、改造、提升上可以說務實肯干,街頭、社區干淨整潔,功能齊全的公廁不僅提升了居民生活質量,提高了臥龍人的幸福指數。區裡鎮裡關懷民生,統一規劃,各村都建了標准公廁,堅持不懈推進各家各戶升級上檔,“廁所革命”努力補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短板。

我家現在的廁所,寬闊、敞亮、干淨、無怪味,瓷磚锃亮,比那些星級賓館的衛生間都不差。我們這兒是月季之鄉,門前屋后,廁所裡外,一盆盆月季千姿百態。綠蘿垂翠,家家地裡種花,戶戶牆內飛紅,生機勃勃,賞心悅目。環境好了,心情愉悅,促進了鄉風民俗改進,推動鄉村發展繁榮,我們村成了市級文明新村,石橋鎮成了中州名鎮、省級特色生態鎮,被譽為伏牛山下的花鎮。現在,我們村的廁所不叫茅坑了,美好生活夢想成為現實,大家風趣地稱之為“文明所”。

村裡的“廁所革命”基本成功,但我想,旱廁改水廁,對農村來說僅是實現了整潔,不能把糞便一沖了事,最后是把人畜糞便集中發酵,產生清潔能源沼氣,沼渣入地作肥,變廢為寶利國利民。

魯  釗整理

▲ 重慶南川區大觀鎮金龍村

“改廁”改出新生活

初冬時節,田間地頭開始蕭瑟落寞起來,但走進重慶南川區大觀鎮金龍村,卻是讓人眼前一亮。一棟棟整齊的房屋外,造型別致的花園裡還開著茶花。

“你們村裡什麼改變最大?”記者和村民們坐在農家小院中拉起家常。

“當然是廁所了!走,我領你看看。”村民朱現華邊說邊把記者往家裡領。打開一道磨砂的玻璃門,就是鋪著白瓷磚的廁所,水箱、蹲便器、廢紙簍、洗手台一應俱全。“以前我們的廁所隻能叫茅坑,就是用兩塊板子搭在豬圈裡的,又臟又臭。”朱現華說。

“廁所條件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村民的身體健康。”大觀鎮黨委副書記王華說,當地採取政府投入一點、村民自籌一點的方式,對各家各戶的廁所進行改造。

“當時推廣廁所改造的難度可不小。”王華說,庄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一些村民認為,如果修建水沖廁所,就沒法積肥了,“這樣還不如旱廁呢”。

為了解開村民們心裡的疙瘩,南川在實施農村廁所改造時,大力推廣建設三格式化糞池。這種化糞池通過厭氧發酵分解,分層實現糞便無害化處理,儲存下來的糞肥就是天然的有機肥料。

在王華看來,“改廁”改的不僅是群眾的如廁條件,更是改變大家的衛生習慣,讓農村的人居環境好起來。為此,當地啟動了人居環境改造行動,試點農村垃圾分類回收。為了改變村民們垃圾隨便扔的習慣,當地借鑒超市營銷的方式,鼓勵村民回收垃圾獲得積分,憑積分兌換領取肥皂、洗衣粉等日用品。房前屋后的環境衛生也有了責任人,村裡定期檢查,評比“清潔戶”。

環境好了,風景靚了,大觀鎮的幾個村紛紛搞起了鄉村旅游。如今大觀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強鎮,僅今年前10個月就實現鄉村旅游收入9.5億元。

(據新華社重慶電  柯高陽、聶靈靈)

▲ 李培東  湖南長沙  退休者

旅途最怕如廁難

我退休以后閑著沒事,就想到處轉轉,打發打發時間。后來慢慢地喜歡上了旅游。現在成癮了,一個月不出門心就痒痒。

上個月剛去雲南轉了一圈,這是我第三次去了,花了半個月。12月10日剛到成都。一路上風景很美,拍了很多照片,存儲卡都用了兩個。享受美景,珍惜歲月。准備再用半個月時間,把成都周邊地區轉個遍。然后回家准備過年。

對於“背包客”來說,尷尬經歷很多,如廁難算一個吧。不過話說回來,誰沒有過旅游途中男女分邊解手的經歷?

現在在高速路和風景名勝區上廁所已不難了。高速公路服務區裡,廁所修得很漂亮,有的衛生打掃得也很干淨,景區就更不用說了,現在基礎條件改善很多,有的廁所能達到星級標准。

旅途中如廁難主要在不發達地區或者農村公路,除了加油站、用餐地,其他的隻能在路邊解決。男女各選一邊,往公路兩邊找隱蔽地方,有時憋得實在受不了要解手,司機又催著走,就隻能在坡坎底下解決。坐大巴車裡都能看見,那時你隻能裝作看不見。這經歷對女士來說更尷尬。

也有很多地方路邊有廁所,但上邊寫著“上廁所1元”。有聊勝於無吧,1元就1元,能體面地上廁所,花點兒錢也值。當然,我也遇到過景區廁所收費的情況,那感覺就很不爽。門票已經收費了,進去上個廁所應該是景區提供的公共服務。所以我就想不通。不說景區,有的城市裡上廁所也難,公共廁所少。勉強找到一個,裡面污水橫流,屎尿遍地,簡直沒法下腳。

“人有三急”,廁所誰都離不開。現在國家抓“廁所革命”,我覺得是抓到老百姓身邊的痛點了,也撓到人間煙火的痒處,很准。

本報記者  王明峰整理

▲ 本報記者  賀  勇

胡同公廁換新顏

家住北京市東城區和平裡街道二區社區的劉海龍老人前一陣子出國度假歸來發現,路過自家附近的公廁再也不用捂鼻而過了。好奇的他忍不住進去一探究竟——公廁內新貼了暖色的瓷磚,每個坑位都安裝了新的獨立隔板,環衛工人正在往小便池內噴洒抑菌除臭液,步入其中幾乎聞不到任何異味。除了設施大變樣外,外牆也穿上了青磚琉璃瓦的外衣,與歷史文化街區胡同內整體風格一致。“周邊胡同的居民終於可以上個舒心的廁所了!”他感慨地說。

過去,冬天上趟公廁摔個跟頭的事兒並不是笑話。由於廁所內沒有暖氣,地面不夠平整,部分低窪的地方一到冬天便會積水結冰,很容易滑倒。難怪很多老人寧願使用便盆也不來公廁,不是不想來,是不敢來。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北京先后實施了4次“廁所革命”,公廁的衛生條件大為改觀,但許多胡同裡的公共廁所,依然讓路過的行人捂著鼻子繞道走。

東城區共有1339座公廁,是全市公廁最為密集的區域。作為環境整治提升的主要內容之一,東城區計劃用兩年時間對全區896座老舊公廁進行全面改造提升,涉及二類以上公廁169座、三類公廁727座。其中2017年擬改造131座,2018年擬改造765座。

經過半年的研究試點,東城區環衛中心確定以硬件改造為基礎,以軟件提升為保障,通過物理隔離、空氣置換和抑菌阻臭的方式,解決公廁有臭味這個行業老大難問題。其中,在公廁保潔體系中新增的公廁除臭作業工藝是全國首創。

據東城區環衛中心基建科工作人員馮磊介紹,通過向公廁地面、牆面、蹲坑等部位噴洒覆蓋抑菌除臭液,阻止臭味散發,同時消殺廁內微生物,減少氨氣產生,可在30分鐘內明顯降低公廁異味,並維持低異味水平1到2天,目前該工藝已在全區推廣。

而此次最大的突破是在公廁內裝了“空氣置換系統”。“‘空氣置換系統’類似近些年來比較流行的‘新風’系統,可以實現空氣的內外循環。”馮磊說,傳統的公廁“排風系統”隻有排風,沒有送風,廁內容易形成負壓,空氣干抽,降低了廁內臭味排放效率。此次研發安裝的“空氣置換系統”,採用送風和排風相結合的方式,保持廁內外空氣壓力平衡,並及時補充了室外的清潔空氣,大大提升了廁內臭味的排出效率。

“廁所變了樣,生活大不同,以后再也不會讓人順著臭味找廁所啦。胡同生活的一大不便就是上廁所麻煩,但這種歷史也許就要結束啦。這可真是北京公廁又一次重大的‘革命’啊!”劉海龍說。

▲ 取  登  藏族  雲南省德欽縣梅裡雪山國家公園開發經營有限公司飛來寺景區管理站副站長

不再狼狽找廁所

我在梅裡雪山景區工作至今已經有11個年頭了,先后在明永冰川景點、金沙江大轉彎、霧濃頂景點和飛來寺景點的管理站工作。

說起景區的廁所,有許多故事。剛開始,由於沒有多少廁所,游客的抱怨太多了,造成在各個景點經常可以看到隨地大小便的事情。有些地方的景區沿線不時有臭味飄來,嚴重影響了游客的心情,導致幾年前央視曾播出《垃圾圍困梅裡雪山》的報道,給景區聲譽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現在好了,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建設景區的各種基礎設施,特別是廁所,現在各個景點都有標准的免費廁所供游客方便。其實我覺得,旅游開發就要注重細節,我們的服務質量再好,讓游客狼狽得找不到廁所方便,一切服務都會歸零。

德欽縣剛開始開發旅游時,國道兩邊曾經冒出大量的簡易廁所,幾塊板子就湊成一個簡易廁所,裡面臭氣熏天,外面有人收費,人頭1元錢。人有三急,再貴也得交這個冤枉錢,總不能在路邊當著大家的面解決啊。游客怨聲載道,當地居民對此也深惡痛絕。如今不光是景區,全縣各條公路沿線都有了標准的免費廁所,就連農村也建起了公共廁所。廁所建設覆蓋了農村的各個角落,在方便大家的同時,環境也變干淨了。

再說縣城,以前最尷尬的就是找不到廁所,總得紅著臉跑到各個單位裡找衛生間,還不時會被保安訓斥,低聲下氣是常事。從去年開始,德欽縣城每個人流集中的地方都建了公共衛生間,再也不用看保安的臉色了。

一個小廁所,其實反映的是一個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的好壞,也反映出地方政府對民生的關注、關心和關懷。

江  初整理

(責編:郝莉曼(實習生)、申亞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