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色航班”首次跨洋飛行

![]() |
海南航空HU497航班在美國芝加哥奧黑爾國際機場降落后受到噴水歡迎。 |
北京時間11月22日凌晨,從北京飛往芝加哥的海航HU497航班,經過近12小時飛行后成功降落。飛機所用的航空燃料,混合了一定比例的生物航空煤油。其原料來自餐飲廢油,俗稱“地溝油”。該航班的成功降落,也是國內首次從“地溝油”煉化燃料實現跨洋飛行。
“地溝油”航班引發關注的同時,類似燃料的推廣仍存在困難。業內人士指出,相對高昂的生產成本,回收、銷售端的“小作坊”式運作,致“地溝油”燃料全面使用尚需時日。
“地溝油航班”走紅網絡
發動機轟隆聲由遠及近,機翼的巨大陰影緩緩壓下。當地時間11月21日12時許,從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起飛的海南航空HU497航班,搭載186名乘客和15名機組人員,經過6100海裡的跨洋飛行后,在芝加哥奧黑爾國際機場降落。
大洋彼岸的國內,一群人鬆了一口氣——他們來自鎮海煉化廠,飛機的順利降落,意味著多年的研究成果得以付諸實踐。與傳統越洋航班不同的是,這架波音787飛機所使用的航空燃料,混合了一定比例的生物航煤。
生物航煤,全稱生物航空煤油,是一種以多種動植物油脂為原料,採用加氫技術、催化劑體系和工藝技術生產的燃料。而餐飲業廢料,又被稱為“地溝油”。也就是說,HU497航班的跨洋飛行,是在“地溝油”加工燃料的基礎上完成。也正因為此,“地溝油航班”走紅網絡。
筆者從鎮海煉化公司獲悉,該航班所用生物航煤,以餐飲廢油為原料,並以15:85比例與常規航煤調和而成。
據新華社報道,HU497航班機長孫劍鋒介紹,使用生物航煤與平時使用的普通燃料飛行沒有任何差異,即便是飛機最大飛行高度達到41000英尺(約合12497米),也“運行得非常平穩和良好”。在航班執飛前,使用生物航煤作為航空燃料,已獲得中國民用航空總局批准,可在保証飛行安全和效率的前提下,有效減少碳排放。
大規模推廣還需時日
這並非“地溝油”在航空業首次應用。2013年4月24日,東航一架現役空客A320客機,在虹橋機場執行1個半小時的本場驗証飛行,記錄各項重要數據、指標。這是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航煤首次技術驗証試飛。
此后,試飛組對混合生物燃油加注配比、巡航階段溫度測定、飛行高度影響、航前航后發動機孔探檢查以及特殊情況處置等工作進行測試。
技術驗証試飛后,2015年3月21日,加注生物航煤的一架波音737-800型客機,從上海虹橋機場起飛,經85分鐘飛行后,在首都國際機場降落。這是“地溝油”燃料在國內商業航班的首次應用飛行。
公開資料顯示,常規的航煤每噸將排放3.2噸二氧化碳,按我國目前航煤消費量年均3000萬噸計算,如果全部以生物航煤替代,將至少減排30%,一年可減排二氧化碳約3300萬噸。此外,這種燃料不僅可以再生,具有可持續性,且無需對發動機進行改裝,具有很高的環保優勢。
不過,“地溝油”燃料堪稱高昂的生產成本,也讓一些企業望而卻步。鎮海煉化廠一名工作人員介紹,按國際標准測算,生物航煤的生產成本,是傳統石油基航空煤油的2至3倍。
“以餐飲業廢油為例,大概3噸不含水的油脂,才能產出1噸生物航煤。”工作人員說,因此盡管在技術上已相對成熟,但目前這種由餐飲廢油煉化而來的“地溝油”燃料距離大規模推廣,仍有相當一段距離。
(據《新京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