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富裕,奔的是那日子甜(傾聽·鄉村振興有我⑤)

![]() |
核心閱讀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生活富裕就是要讓農民有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經濟寬裕,衣食無憂,生活便利,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構建長效政策機制,通過發展農村經濟、組織農民外出務工經商、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等多種途徑,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讓廣大農民盡快富裕起來。
班子強,產業壯
小康生活有保障
十九大報告裡說了要振興鄉村,我們村要看向長遠,加強基層班子建設,搞好綠色發展,擼起袖子加油干!爭取到2020年,集體收入過3000萬,人均收入過3萬!
——河北正定縣正定鎮塔元庄村黨支部書記 尹計平
在河北正定縣塔元庄村裡轉轉,街道寬敞,綠樹成蔭,漂亮干淨的樓房洋房鱗次櫛比。廣場上,老人閑坐暢聊,孩子追逐打鬧,各有各的樂。
這個幸福感寫在臉上的富裕村,早先卻是個徹底的窮村:480戶村民的主要收入就是靠種地,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村集體負債30多萬元。村內亂,人心散,村民紛紛“外逃”出村務工,村子的發展陷入泥淖。
然而近幾年來,村“兩委”班子大膽探索,村子發生了巨變。截至2016年底,村集體收入達1000萬元、固定資產過5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2.1萬元,分別是2013年之前的3.3倍、5倍和2.4倍。
變化從何而來?村黨支部書記尹計平認為,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基層班子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保証。沒有堅強的組織堡壘,啥也干不成。”
塔元庄村狠抓班子建設,村“兩委”班子立下“廉政承諾書”,制定了“三不三清”紀律,即“不吃、不拿、不貪”“自身清、家庭清、朋友清”。同時,雷打不動地落實日碰頭會、月黨員會、村民代表會、民主議政會、全體村民會等制度,通報村裡大事小情,征求意見建議,讓村民當家作主。
人心聚了,做事就有干勁了。為改變村裡早先農田分散、收入上不去的難題,塔元庄村“兩委”商議后決定:流轉土地,實施集約連片發展。全村共流轉土地450畝,以合作社為單位的高效農業佔總數的2/3,不少勞動力從傳統農業中解放出來,從事二三產業。村民還可自願入股,每年每畝地除1000元保底收益外,年終還二次分紅,大伙收入顯著增加了。
如今的塔元庄村,村民們的生活美滋滋的。村集體投資2300萬元籌建村級養老院,可實現全村200余名70歲以上老年人全部免費入住。對6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發放200元養老金。尹計平表示,除了農業產業化外,今后塔元庄村還要進一步借助滹沱河兩岸景觀,發展鄉村旅游。“現在農村的環境越來越美了,成了不少城裡人向往的地方。正定旅游資源不少,咱村裡人也能吃上這碗飯”。
如今,塔元庄村傾力推出“塔元庄+美麗鄉村+滹沱河景區”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已建成集吃農家飯、住農家屋、游生態園、體驗農事活動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融吃、住、行、購、娛為一體的服務美食街初露芳顏。河北最大的室內水上運動項目已開工建設,正在籌建之中的還有飛碟拋靶機射擊俱樂部、優質果品採摘園、農副產品購物中心……2017年以來,塔元庄村已經累計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實現經濟效益800萬元。
多途徑,助增收
共同富裕有奔頭
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讓鄉親們入股合作社,就是想著讓大伙最大程度上參與進來,一起致富。到現在,聯村下轄的八個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12萬元,1161名貧困人口摘掉了貧困帽。
——貴州六盤水市盤州市普古鄉娘娘山聯村黨委書記 陶正學
晚飯時分,山裡的天就黑透了。虫鳴漸作,娘娘山一片靜謐。村民張雨國從公司用罷晚餐回到燈火通明的家裡,還另有一番張羅。“去年把自家三層小樓改造成了農家旅館,雖然隻有18個床位,但每個月也至少有4000多元的純利。”
山旮旯裡開辦起農家樂,張雨國說頭一個要感謝陶正學,“沒有陶正學帶著大伙做農業、搞旅游,舍烹村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
以前啥樣?“這裡是整個盤州市最偏遠的地方,開車往返一趟縣城要6個小時,人多地少,村民開山辟土,種些包谷洋芋度春秋。”村支書陶永川說,2012年,村裡人均純收入不足4000元,經濟支柱就是外出打工。
村民口中的陶正學年輕時在外闖蕩,掙下家業。可在2012年5月份,陶老板卻犯了牛性子,押上全部身家回老家成立了銀湖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計劃流轉土地栽種經果作物。可村民不領情,第一次認股大會響應者寥寥,土坷垃裡還能長出金疙瘩?
陶正學改換策略,包了兩個車拉上60多個村民去雲南轉了一圈,昆明的生態庄園、蒙自的石榴、麗江的雪桃。“有果園、有山水、有賓館,原來農業還可以這麼做!”一路下來,陶永川嘖嘖感嘆。
返鄉再開會。“合作社總股份100股,每股20萬元。”陶正學宣布完,下面的熱情高漲又變作了鴉雀無聲,“誰掏得出來這麼多錢?”有人嘀咕。半晌,陶正學又說,“錢不夠的,幾家共同認一股﹔再不夠,你出10萬,我借10萬給你,賺了你按20萬分紅,賠了算我的。”
天上掉餡餅,人群又活躍起來。這100個股份,最終確認實際股東人數超過450人。2000萬元的注冊資本,村民們佔股73%,實際出資額僅有730萬元,陶正學和弟弟實際出資1270萬元,僅佔股27%。至此,一場“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在烏蒙高原腹地拉開了大幕。
第二個年頭,合作社聯合舍烹周邊的七個村,流轉土地2.18萬畝栽種上了獼猴桃、藍莓、刺梨等特色蔬果,窮山村眨眼變成了高原濕地生態農業示范園。
“6畝地入股每年固定分紅3000元左右,我們夫妻倆在園區務工工資每月3900元,認購了0.5個股份,年底還有分紅,現在又經營鄉村旅館,日子越過越有盼頭。”張雨國說。
傳非遺,發展快
富了口袋富腦袋
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作為刺繡非遺項目的傳承人,我有責任為刺繡藝術的發展貢獻力量。用傳統文化來豐富村民的精神世界,還能帶領大家增收致富,一舉兩得!
——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 趙秀蘭
最近一段時間,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趙秀蘭比以往更忙了。走進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移民博物館的文化活動室,隻見10多名繡娘或在桌前臨摹圖案,或在飛針走線,或在討論作品的針法布局……而趙秀蘭正忙著挑選作品,選出手工精良的打包整理。“這是從學員那裡收的,准備帶到廈門參加展銷會。”趙秀蘭說,“一方面是給咱們的刺繡傳承做做推廣,另一方面也能幫大家找個好的營生,開拓一條致富的路子。
10月中旬,農忙時節剛過,趙秀蘭來到曾經辦過培訓班的紅寺堡區南川鄉白墩村村部。60多名繡娘帶好了繡品和工具迫不及待地等候著驗收和學習,從二三十歲的小媳婦到六七十歲的老奶奶,還有些媽媽帶著閨女一同前來。
基地的學員都是農村婦女,貧困戶和殘疾人居多。自2013年成立以來,趙秀蘭刺繡培訓基地已培訓貧困婦女和殘疾人達到1萬人次。基地現有正式員工超過40名,其中殘疾婦女20名。
“年齡大了,不能像年輕人一樣出去打工,沒想到小時候就學過的繡鞋墊,經過趙老師的指點和推銷,也能補貼家用了。每月抽空做個十來雙,就是六七百塊錢,從去年到現在掙了將近5000元呢。”基地一位阿姨高興地說。
32歲的殘疾婦女張馨走路不便,干不了重活,老公在外打工,家裡還有兩個孩子,日子過得很困難。聽說刺繡培訓基地招收學員,堅持要來試試。“趙老師非常嚴格,針法、配色上面不能有一點點差池,剛一開始總是要求我反復拆、反復繡,直到幾個月后,我的第一幅作品賣了出去,才明白老師的用心。活做得精細,繡品價值才高,才不辜負這門手藝。”桌案前正在繡活的張馨說,“每個月除了2000元的工資外,還有績效,日子過得更有希望了。”
“我現在差不多已經帶動了上千名農村婦女搞刺繡,當今市場變化這麼快,我還要不斷地創新,研發出能夠讓刺繡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產品,讓我們這些繡娘的產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趙秀蘭說。
現在大伙有空就繡繡花,琢磨手藝,閑了就去跳跳舞唱唱歌,心裡踏實。趙秀蘭笑道:“這些年,通過非遺文化產業的方式來對接這些農村婦女,我看到了農村在物質生活上的改變,更看到了這些婦女們精神面貌上的變化,她們說話的底氣更足,臉上的笑容更多了!”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22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