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勾畫命運與共的同心圓(記者手記)

丁  子  劉  剛
2017年11月15日08:2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中老鐵路施工現場成為了老撾朋友重新認識與了解中國的“課堂”。在這裡,很多老撾工人感覺上班以來眼界開闊了,最重要的是,向中國同事學到了勤勉、認真、效率。他們在慨嘆之余,理解了“中國速度”是怎麼來的,不少人也因此改掉了辦事拖拉的毛病。在共同的生活與工作中感知對方,這種體驗有效、直接。當然,很多老撾朋友的學習勁頭也是蠻拼的。一位中國農墾專家講,有一次他到一個橡膠園傳授經驗,周邊村落很多農民過來學習,有人沿著羊腸小道翻了一座山!

學習是滿足當地人了解中國最直接的途徑。萬象寮都公學是一所有著80年辦學歷史的華文學校,從幼兒園到高中有2800多名學生。現在,報名入學的學生要排兩年的隊。簡單看,隨著中老經貿合作的日益深入,學習中文無疑更容易找到工作、掙錢養家,但這個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們借鑒中國優秀文化並接受其熏陶的過程。對老撾朋友來講,與中文結緣,可能會改變他的生活軌跡﹔與中國文化結緣,可能會培養他的思想和品行,深化他對中國的認知。

在越南永新燃煤電廠一期項目緊張的施工階段,為了不讓新開挖的煙囪地基在暴雨中坍塌,中越兩國建設者連軸轉、與天斗,徹夜排水,隻為承載著兩國建設者和當地百姓無限希望的第一度電早日流入電網。在河內吉靈—河東線城鐵項目上,當第一輛嶄新的“中國制造”城鐵機車從地面平穩地吊裝到高空軌道上時,當地百姓自發鼓掌,真誠而熱烈的掌聲在首都上空回響,感動著在高空中作業的建設者們。

對普通百姓而言,命運共同體是個很專業的詞語。但是,在接觸一些人、共過一些事后,老百姓發自肺腑地道出“這是和中國的緣分”,用最質朴的語言,表達自己對命運共同體的理解和期待。從胡志明主席用“如手和足,如杵和臼,如根和莖,如兄和弟”來表達對越中關系的期待,到習近平總書記在署名文章中強調的“共同追尋強國富民夢”,兩國民眾正懷揣初心、牢記使命,勾畫新時代中越友好與全面合作的最大同心圓。

說到“一帶一路”,大多數老撾朋友既不用老語,也不用英語,而是直接用漢語發音:一、帶、一、路。隨著發音的確立,“一帶一路”今后會不會成為一個詞條寫入老語詞典,筆者不得而知,但老撾朋友快速地掌握了這個詞的發音,也接受了它的內涵。他們大多知道,中國提出的這個倡議能讓老撾從中受益。或許正因如此,他們用漢語發音說起“一帶一路”來,才如此的聲情並茂,朗朗上口。毫無疑問,這種了解中國的渴望,也是兩國民眾產生共同的情感、形成共同的認知、培養共同的價值觀的前提與基礎,是互學互鑒的催化劑。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15日 23 版)

(責編:郝莉曼(實習生)、申亞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