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老教室 緣何人如織(體驗·城市記憶)

![]() |
游客在西南聯大紀念館參觀。 |
春城秋意濃,一個80年前的老教室,吸引著一批又一批游客。老教室位於雲南昆明市五華區一二一大街邊的雲南師范大學校園內,80年前這裡還有另外一個更為響亮的名字——西南聯大。這個老教室曾經發生過怎樣的故事?又如何承載並傳遞著一座城市的記憶與情懷?
一段“長征”路,保留了中國教育的火種
一座低矮平房,異常簡陋,裡面隻有椅子沒有課桌,尋訪的游人卻絡繹不絕,隻因戰火中弦歌不輟的一段傳奇。
1937年盧溝橋事變,平津告急,北大清華南開等名校隻得南遷,先到長沙,旋即西遷昆明。
雲南師范大學歷史學教授吳寶璋介紹,西南聯大選址昆明,既因為離戰區較遠相對安全,也因為交通相對便利,便於數千師生、圖書實驗器材等教學設備的轉移和採購。
由於經費所限,不少師生不得不選擇步行。“當時大家一腔熱血,紛紛請願步行,反倒是主動要求乘坐輪船到越南再經滇越鐵路抵達昆明的人較少,后來學校不得不決定步行前往昆明的男生必須通過體檢,才解決這一‘難題’。”吳寶璋說。
3000多裡行程,卻保留了中國教育的火種,聯大西遷昆明,被稱為“中國教育史上的長征”。
抗戰結束后,1946年5月4日西南聯大召開結業典禮,三校也北返復辦。臨行之時,三校決定將西南聯大師范學院留在昆明,“希望留下一個不走的西南聯大”。如今,雲南師范大學仍為雲南發展源源不斷輸送著人才。
一座老房子,講述不屈抗戰史
土基牆、茅草頂,低矮平房,雖然條件簡陋,可教室、宿舍、食堂、圖書館也算齊全。由於輾轉多地,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圖書資料並不充裕。“常常圖書館還沒開門學生就早早排隊等候,而學生被處分最重要的原因竟是借閱圖書逾期,這樣的學習氛圍,人才輩出並不奇怪。”吳寶璋說。
盡管學習努力,但西南聯大畢業率卻隻有大概一半。“西南聯大8年,前后有8000名學生就讀,可最后拿到文憑的大概也就4000人。”吳寶璋說。
這倒不是因為學生學習不努力,而是因為不少聯大學生選擇了投筆從戎,滇西戰場活躍著聯大學生的身影。
“西南聯大本就是戰爭期間辦學的權宜之計,受經費等限制,建筑質量很難跟樓房相提並論。”吳寶璋告訴記者,隨著國家對教育投入越來越大,招生規模擴大,原有狹小的教室和實驗室再也無法承擔起使用功能,越來越多新的樓房取代了原來低矮的土基房。
但最后一棟教室,卻完完整整保留下來。教室黑板前的校歌,仿佛仍然講述著當年的故事:“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杰”。
這片舊址,呼喚的不僅是游客
“現在整個舊址免費開放、免費講解。” 雲南師范大學西南聯大博物館的李婭研究員告訴記者,“來的人越來越多”。
為了適應教學需要,雲南師范大學已經在呈貢新建校區,而騰出的聯大舊址則恢復了圖書館和兩間茅草邸。
志願講解員李蘇坦言,之所以選擇雲南師范大學就是因為被西南聯大厚重的歷史所吸引,“在講解過程中可以回味當年艱苦環境辦學的不易,也勉勵自己珍惜當下。”
“歷史不能重復,但精神應該傳承。科學、民主、愛國,剛毅堅卓,聯大精神應該得到傳承。”吳寶璋說,除了開放展覽,還可以開展更多工作。“現在的條件比原來好多了,可以吸引更多三校名師前來研究、教學,培養人才。”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03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