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拍電影,金磚人文交流開辟新途徑

今年10月19日,電影《時間去哪兒了》將在全國公映。這是金磚五國首次合作拍攝電影。大片幕后有啥花絮?中國是如何通過電影,與不同文明對話?新時期,中國電影人該如何借船出海,講好中國故事?對此,本報記者採訪了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張宏森。
金磚五國合作攝制影片,是習近平主席2016年在印度果阿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八次會晤上首次提出的,得到了各國領導人的一致贊同。電影《時間去哪兒了》是第一部由五個金磚國家知名導演共同合作執導的集錦長片,中國導演賈樟柯監制並執導中國部分,巴西導演沃爾特·塞勒斯、俄羅斯導演阿歷斯基·費朵奇科、印度導演馬德哈爾·班達卡以及南非導演賈梅爾·奎比卡也各自以不同風格講述有關時間與人的故事。
在這部電影中,每一個故事單元最后都用諺語來提煉主題,五國電影人驚奇地發現,有關“時間”的諺語,各國不盡相同,但其中都凝聚著各自的智慧。
合拍電影的過程,就是一個文明交流互鑒的過程。各國都選取了各自標志性的符號,經過一次次的交流碰撞,最終完美融合。張宏森表示,正因為差異,“共同拍攝電影”這件事情才意義非凡,獨具魅力——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個事物,求同存異,最終尋求技術和價值層面的“最大公約數”,這種求証方法本身就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實際上,這是各國電影人更具廣度、深度的合作,也將為金磚國家人文交流機制開辟出新的路徑。
以電影為例,金磚合作在人文交流領域的成果正在日益顯現。五國不僅合拍了首部影片,而且在今年成都舉行的金磚國家電影節期間,推出金磚五國2017—2021年電影合拍計劃和人才交流培養計劃,達成《金磚國家電影合作成都共識》,為下一步務實合作凝心聚力。電影節上舉辦的電影合作論壇、國家電影日等主題活動如火如荼,給金磚五國電影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從票房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並且逐漸在縮小和世界第一大市場(北美)的差距,”張宏森說,“在互聯互通日益加強的時期,各國的優秀作品都會進入中國。對於中國而言,隻有用實力說話,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積澱和改革開放的豐富圖景,是中國文化的獨特氣質,也是中國電影人講好中國故事的秘訣。”
以電影《戰狼Ⅱ》為例,這是中國電影類型化成功的案例,也是中國電影工作者用誠心誠意的工作換來的成果。“隻要我們不斷開拓電影美學的嶄新路徑,始終保持電影創作的初心,立足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中國電影將永葆青春的魅力。” 張宏森表示。
人文交流具有超越性的特征,可以為不同國家在政治、經濟層面的交流夯實民意基礎。電影可以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為世界各國互聯互通搭起一座堅實橋梁。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05日 2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