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天津力促“全運惠民 健康中國”落地生根

改革改出全新全運

2017年08月21日04: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本報天津8月20日電  (記者胡果、朱虹、靳博、龔相娟)“沒想到還能在家門口拿金牌!”習武35年,頭一回,霍靜虹隨天津隊奪得全運會群眾比賽健身氣功團體冠軍。

  8月27日,第十三屆全運會就要在天津開幕,先行舉辦的群眾項目已全部完賽。如果不是“全運惠民”新舉措,這位霍元甲的玄孫女、霍氏練手拳的傳承人,恐怕觸不到這塊金牌。

  天津人愛體育。時光倒撥百余年,天津就在全國率先舉辦了城市運動會。1984年,新中國首個群眾體育節誕生在天津,一辦31屆。

  目光拽回現在,“全運惠民 健康中國”成了第十三屆全運會的主題詞。比賽味兒淡了,全民的“全”字重了。取消金牌排行榜,增設19個群眾比賽項目……七項改革接連推出,全民全運攪熱全國,進入群眾項目預賽的就有7萬人。“過去關起門搞賽事,老百姓感覺追不上。現在呢,刷新認識、敞開大門,讓全運會真正成為全民健康領跑者。”全運會組委會副秘書長李克敏說得實在。

  以人民為中心。走過58年的全運會,成了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相結合、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相融合的新平台。

  “就是要通過籌辦全運會,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進健康中國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美麗天津建設,讓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天津市委市政府這樣理解東道主定位。

  一屆全新的全運,呼喚全面深化改革,首先是場館建設的改革。21個新建場館,10個放在大學,會后留給學生﹔5個市場化運作,用足社會資源﹔還有6個建在團泊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這麼專業的體育場館,也為日后服務群眾做好預設:全國一流的射箭館和室內田徑館,就建在園區最外側,方便將來對社會開放。“一句話,改革創新,從規劃到使用,讓全民全運全程落地。”指著眼前漂亮的場館,天津市體育局副局長李建中如數家珍。

  “七十二沽春水闊”,西沽就是一個。老天津衛的地界兒,1958年建的西沽公園裡,一座游泳池,成了泥塘子。“全運惠民工程”實施,短短一年,廢棄多年的池塘變身天津首個氣膜游泳館。

  “紅橋財政靠轉移支付,拿出2000萬建個不營利的游泳館不易。可任憑泳池荒成泥坑,我們就對不起群眾。”紅橋區體育局局長穆瑞秋說。

  怎麼辦?靠改革。怎麼改?靠群眾。集思廣益,氣膜游泳館應運而生,省了錢,還不耽誤事。周圍百姓管它叫“大白”,瞅著就那麼暖。

  全運惠民帶來全面提升。“15分鐘健身圈”全力推進。首批5萬張體育惠民卡8月份發放。依托社區優質體育設施,全運村的業主自組協會,賽后才能入住,鄰裡運動會先熱熱鬧鬧開了場。武清,京津冀協同發展試驗田,六屆高水平的馬拉鬆賽,帶火了體育產業,帶美了城區面貌,帶來了高質量人才。

  一路向北,是薊州區下營鎮,天津最偏的深山區。市裡建了30條登山步道,村村堡堡緊緊相跟,一到周末,登山游異常火爆。“前兩天,下營入選了全國首批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咱這鄉村游,越搞越帶勁!”分管農家樂的鎮人大主席汪東悅好開心。

  是產業,是發展戰略,更是日日可享的生活方式。熟悉的體育,在天津人眼裡有了新的意味。

  相關報道:全新的全運會帶來什麼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21日 01 版)

(責編: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