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一煤獨大” 抓“五個結合”
內蒙古 北疆經濟滿眼神奇(守望相助七十載 壯美亮麗內蒙古)

開欄的話
70年前,在解放戰爭的隆隆炮火聲中,我國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宣告成立。70年來,內蒙古各族人民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守望相助,砥礪奮進,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舉世矚目,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幸福的歌聲唱響在118萬平方公裡的內蒙古大地上。
從今天起,本報開設“守望相助七十載·壯美亮麗內蒙古”專欄,推出來自基層一線的報道,集中展示內蒙古七十載滄桑巨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顯著成就。
本報呼和浩特7月16日電 (記者陳沸宇、馬躍峰、吳勇、張騰揚)“煤”裂開了。黑煤漿先化為氣,再合為甲醇,又變成一粒粒白亮的聚丙烯。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烏審旗,中天合創公司的控制屏上,煤炭上演“變身戲法”。總經理張西國說:“這是國內最大的煤炭一體化項目,年產烯烴137萬噸。從賣煤到賣聚丙烯,每噸煤多賺700元。”
“數”聚合了。從一個牧民的草場邊界,到一個地區的草畜平衡,再到“多規合一”的產業布局,鄂托克前旗大數據中心可細數“家底”。鄂前旗數字草原信息中心主任王伊拉圖說:“牧民的草場有沒有退化,能養幾隻羊,該拿多少生態補償金,一目了然。”
煤資源、大數據,一老一新,是內蒙古自治區最閃亮的產業聚光點。進入新世紀以來,內蒙古經濟增速曾連續8年領跑全國。近年來,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但內蒙古經濟依然穩步向前。穿越草原、沙漠、戈壁,沿著內蒙古的經濟脈絡,滿眼可見“轉型升級的神奇”。
看“老產業”:煤炭、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產能產量和外送電量全國第一。煤電一體化比重90%、煤電鋁一體化比重70%。“煤鏈條”越拉越長,鹽化工、稀土產業、太陽能產業緊隨其后。看“新產業”:全區安裝大數據服務器90萬台,居全國前茅。在呼和浩特南部,中國電信內蒙古信息園將建42座數據中心,已服務阿裡巴巴、百度、騰訊等68家客戶。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大數據雲計算、生物科技、蒙中醫藥等新興產業攥指成拳,轉型升級快馬加鞭。
6月,馳騁在佔全國陸地面積1/8的內蒙古大地上,深感這裡資源富集:已發現礦種144種,有17種保有資源量全國第一。然而,“一煤獨大”、發展方式粗放,一度導致后續發展乏力。
201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要求內蒙古發揮自身優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內蒙古著力推動轉方式“五個結合”: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相結合,同延長資源型產業鏈相結合,同創新驅動相結合,同節能減排相結合,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相結合。
轉方式,內蒙古盯緊科技創新。包頭稀土研發中心積極組織中科院金屬所與包頭鋼鐵集團公司開展10輪次“稀土鋼”規模生產示范。“稀土鋼”千噸連澆,工藝順行、穩定。“鋼加入稀土,性能極不穩定﹔鋼水流動受阻,澆口極易堵塞——半個世紀以來困擾稀土鋼工業化應用的兩大難題被科研人員一舉攻克!”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欒義坤說。
轉方式,內蒙古有所為有所不為。與2011年比,2016年內蒙古煤炭工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從21.3%下降到19.6%﹔簡政放權、減稅降費打出“組合拳”,降低企業成本280億元﹔實施45項補短板重大工程,推進航空網、信息通信網等“七網”建設﹔創新與俄蒙合作機制,大通關改革試點任務基本完成﹔三次產業結構由2013年的9.5︰54︰36.5,演進為2016年的8.8︰48.7︰42.5。
矢志不渝轉方式,內蒙古碩果累累,一往無前。祖國北疆,正展現一道亮麗的經濟風景線。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17日 01 版)
有資源,更要敢創新能作為(守望相助七十載 壯美亮麗內蒙古)
——內蒙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紀事
本報記者 馬躍峰 吳 勇 張騰揚
在阿拉善,鹽加工成氫氧化鉀,再制作印染牛仔褲的靛藍,產量世界第一﹔在烏海,煤“變”丁二醇,再變成可降解的白色塑料袋,廣泛用於生活﹔在呼和浩特,牛繁殖后代可以性控,隻產奶牛,不產公牛,准確率90%以上……
我們沿著內蒙古的經濟脈絡,在草原、沙漠、戈壁穿越15天,行程近4000公裡,滿眼可見“轉型升級的神奇”。
這一切,源自哪裡?憑借煤炭資源優勢,內蒙古經濟增速曾經“八連冠”的背后,能源工業是核心。能源經濟給內蒙古帶來輝煌的同時,產業以重化工為主、粗加工產品比重高、附加值低等,也日益成為制約內蒙古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資源型經濟轉型成為大勢所趨。
既靠有限資源,又用無限資源
鹽產靛藍,佔世界份額六成﹔全區年規上工業太陽能發電54.98億千瓦時
內蒙古西北角,最偏遠的阿拉善盟,竟有一個全球最大的靛藍產銷基地——泰興泰豐化工有限公司。公司年銷售3.5萬噸靛藍,佔世界60%以上市場份額。更讓人驚奇的是,圍繞泰興泰豐公司,“鹽”的上下游企業紛至沓來。從“原鹽—金屬鈉—靛藍”到“金屬鈉—甲醇鈉”,再到鹽化工與煤化工“耦合”,阿拉善經濟開發區內,鹽原料吃干榨淨,污染物實現零排放。
“2005年,江蘇泰豐公司生產靛藍,已佔全球40%市場份額。是否到阿拉善建廠,公司內部有不小的爭論。”內蒙古泰興泰豐公司副總經理劉文獻說。
有的認為:上游企業一直在當地經營鹽場,“挖鹽賣鹽”,沒賺啥錢。
有的反駁:阿拉善發現石灰石,已產出金屬鈉,正是延長產業鏈的好機會。
有的質疑:江蘇距離市場近,干嗎跑那麼遠?
有的支持:阿拉善接近原料產地,用電、用工成本比較低。
幾經權衡,企業把整個靛藍生產線搬到阿拉善。一年后核算,每噸靛藍降低成本3000元,降幅10%。
依托能源、資源優勢,內蒙古集聚“鹽”“煤”上下游產業鏈,匯聚同類企業,形成能源、冶金建材、化工、裝備制造業、農畜產品加工和高新技術為主的六大優勢產業。“有限資源”的含金量倍增。
既靠“有限資源”,又用“無限資源”。內蒙古光照時間長、風能充沛﹔常年氣溫10度以下長達200多天,利於散熱降溫。發展太陽能、風能、大數據產業,優勢得天獨厚。僅太陽能一項,2016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發電54.9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2.0%。
黃河拐個彎,在巴彥淖爾市形成廣袤的河套平原。五原縣隆興昌鎮光伏新村就坐落在河套裡。站在村委會的制高點俯瞰,白色瓦房整齊劃一,房頂、院裡鋪滿光伏板。村支書李丑介紹說,在山路能源集團支持下,村裡建起457套光伏住宅,每套88至112平方米,附帶350平方米庭院。每家電池板的發電收入,50%返還農民,加上補貼,每戶每年可賺3萬元。電池板下,可以立體種植蔬菜、花卉,養羊、養雞。
“我們建了24個地面式電站,今年已經發電23948萬千瓦時。”山路能源集團負責人說。
既靠科技轉化,又需培養人才
稀土著色劑技術世界領先,四種模式培養人才
中科院院士張洪杰花十年之功,研究成功稀土著色劑技術,卻未能轉化利用﹔稀土資源大市包頭,坐擁世界最大稀土礦——白雲鄂博礦,但稀土應用技術滯后。
科學家不知道哪能轉化,企業家不知道哪有技術。怎麼辦?
包頭聯合中科院,成立稀土研發中心,力求“架橋鋪路”,促進成熟技術落地﹔“技術引領”,培育科技型企業﹔“聯合研發”,攻佔稀土產業鏈制高點。
2015年,中科院專家池建義被派到包頭,任稀土研發中心主任。他沒急著組織研究,而是花了兩個月,走訪100多家企業,調查技術需求。
“稀土的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問題突出。”池建義說。他返回包頭,到中科院尋找稀土科研成果。兩方結合,發現有兩件事是當務之急。一是研發稀土硫化鈰著色劑,替代有毒的有機顏料、含鎘和鉛的重金屬顏料。二是破解稀土加入鋼中的技術難題,提高鋼的品質,推動鋼鐵行業調結構。
池建義找到張洪杰,洽談技術轉化。2016年初,“綠色環保稀土著色劑中試工藝”立項。不久,世界首條年產10噸稀土硫化鈰著色劑、連續化隧道窯生產線建成。11月,第一批產品下線,陸續生產出稀土印泥、稀土色漿、稀土口紅等,標志著我國在稀土高附加值下游應用領域,又一次實現原創性突破。
池建義拿起一管口紅,自信地說:“稀土著色劑制作的口紅成本低,色彩鮮艷、性能穩定,沒有任何毒性。”
科技轉化“打基礎”,培養人才“謀長遠”。
地處北疆,內蒙古難以吸引高端人才。包頭稀土研發中心不要行政級別、不要事業編制,探索4種創新人才使用模式:組建創新研發團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創業青年“1+1”,即一個企業技術核心人員和一個中科院科學家組成研究小組,破解技術瓶頸﹔“專項跟蹤”中科院高技術成果,打通從論文到產品的中間環節﹔建設科技企業互動驛站,征集企業技術需求,組織專家“點對點”對接。以稀土著色劑項目為例,由張洪杰院士、李成宇研究員牽頭,龐然副研究員作為骨干科技人員,4位碩士作為固定科技人員,組成創新團隊,申請了7項發明專利。
短短兩年,包頭稀土研發中心促使11個重點項目落地,孵化9家企業,成立6個研發中心,實施3項高技術跟蹤計劃。“現有拋光粉的市場價是每噸3萬元。新研發的納米稀土拋光液,能拋光精密儀器、芯片,每噸賣到300萬元。”池建義說。
創新發展,舉一反三。內蒙古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形成稀土、有色金屬、煤化工等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取得稀土鋼、無縫鋼管、高鋁煤炭利用等一批重大成果。2016年,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49件,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產值2933.21億元。
既要有所作為,又要有所不為
彌補生產性服務業短板,推動節能減排
奔波300多公裡,我們從鄂爾多斯市區趕到大路工業園。園區內,煤制油、煤制氣、煤制甲醇、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企業一家挨一家,煤化工總產能達332萬噸。
在投資動輒上百億的“大塊頭”園區,負責人卻特意介紹了一家小型化工企業。
看出記者的不解,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楊永軍神秘一笑:“別看這家企業投資隻有1.4億元,可吃的是廢料,產的是寶貝。”
廠子隸屬永江佳源科技有限公司,廠區不大,設備卻是新上。總經理李成林迎出來,興致勃勃說起“寶貝”——聚合氯化鋁,“發電廠產出粉煤灰,本是廢物,沒處堆放,但它的鋁含量達50%,是生產聚合氯化鋁的上好原料。用聚合氯化鋁處理園區的污水,既有錢賺,又保護環境!”
在實驗室,研究人員拿出一個小瓶,倒入洗煤廠的污水,再添加0.08克聚合氯化鋁,攪拌均勻。不過2分16秒,黑乎乎的污水徹底變清。“處理1噸污水,僅用30克聚合氯化鋁。公司年產10萬噸產品,可以消耗10萬噸粉煤灰。”李成林說,產品就地消化,不出鄂爾多斯,就能賣一半﹔不出內蒙古,全部銷完。
彌補生產性服務業“短板”,加快與制造業融合,才能加速構建產業集群。內蒙古易高煤化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煤制油,年產30萬噸甲醇、14萬噸煤制油。2017年,新上馬乙二醇項目,第一條生產線將於10月底投產。
公司每年消耗200萬噸煤,怎麼運輸?易高煤化公司項目安裝經理劉珍元說,在大路工業園的支持下,鐵路線直接通進了廠區。原料、產品用鐵路裝卸,比用汽車運輸每噸降低成本20元﹔產品賣到呼和浩特,每噸降低成本50元。
有所為有所不為。內蒙古嚴格限制過剩產能行業,退出330萬噸煤炭、291萬噸鋼鐵產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國率先頒布政府行政權力監督管理辦法,自治區本級行政權力削減3700多項。實施商事制度改革,174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改為后置審批。
有資源,敢創新,能作為。內蒙古矢志不渝轉方式,碩果累累,一往無前。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17日 0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