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曹鴻鳴:慢性病防治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中之重

2017年03月10日15:56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人民網北京3月10日電 今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多名政協委員就有關議題作大會發言。

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曹鴻鳴作了題為《健康中國建設 慢性病防治是關鍵》的發言。曹鴻鳴說,近年來,我國慢性病防控取得一定成績,但還存在政策支持環境尚未形成,防治體系、機制不完善,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低等問題。曹鴻鳴指出,慢性病防治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中之重。

發言全文如下:

心腦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015年,我國因慢性病死亡人數佔全部死亡人數88.38%,疾病負擔比例超過70%。慢性病已成為嚴重威脅民眾健康和生命質量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近年來,我國慢性病防控取得一定成績,但還存在問題:1.政策支持環境尚未形成,防治體系、機制不完善,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低﹔2.民眾對慢性病的危害和影響、健康生活方式、慢性病防治認識不足,缺少有效干預措施﹔3.預防經費投入不足,支出結構不合理﹔4.中醫藥防治慢性病優勢沒有充分發揮。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我們認為,慢性病防治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中之重。

建議:一、轉變觀念,形成個人是健康第一責任人理念

慢性病防治的基礎是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的核心是個人。第一,進一步加強國民健康教育,樹立個人是健康第一責任人意識,營造人人關注健康的社會環境,提高個人對慢性病知識的知曉率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第二,慢性病與日常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努力實現改善個人生活習慣與健康促進的一級預防。利用中醫養生的傳統優勢,開展個體化健康教育,提高生活質量,減少誘發慢性病因素,有效預防和控制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

二、完善慢性病防控體系

第一,將健康和慢性病防治納入各級政府規劃,健全慢性病防治相關法律法規,整合各類相關規范和指南,形成中西醫兼融的慢性病防治工作規范。第二,成立發改、財政、衛生、社保、宣傳、教育等跨部門的慢性病防治協調機構,制定總體規劃,推進問責制度和分擔機制。第三,前移慢性病防治關口,由“重治療、輕預防”轉為“預防為主、防治兼顧”的防治模式。建立防治結合、中西醫結合等協作機制,完善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模式。第四,制定全民《健康守則》,把個人全生命周期中不同階段主要疾病的最基本、最核心、最有效的預防措施及健康生活方式寫入守則,並特別標注不遵守守則可能對健康造成的嚴重后果。先期試點,對遵守者給予獎勵,激勵居民主動進行個人健康管理,繼而向全國推廣,適時制定《全民健康條例》,促進全社會依法管理健康。

三、加強防控能力建設

慢性病防治的重點在基層,要發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主戰場作用。第一,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為平台,做好居民和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治療、隨訪和康復工作。第二,加大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設施的投入,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防治的服務能力。第三,加強對慢性病管理領域專業人才的培養,著力培養全科醫生,優化人員准入機制和激勵機制,引導人才流向基層,流向社區。第四,加強慢性病防治信息化建設,構建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統,完善慢性病監測網絡,擴展監測內容和覆蓋范圍,建立居民健康動態信息庫。

四、發揮中醫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獨特優勢

第一,加強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和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將中醫藥慢性病防治服務工作納入各級慢性病防控計劃,建立並完善中醫“治未病”的慢性病防治保健體系。第二,建立中醫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分工合作的慢性病綜合防治網絡和工作機制,加快形成急慢分治的分級診療秩序。第三,加強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國醫堂等基層中醫綜合服務區的建設及中醫全科醫師的培養﹔建設以中醫藥為特色的慢性病防治城鄉示范社區,探索新模式並推廣成功經驗。

(責編:尹深、張玉珂)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策劃

兩會調查

兩會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