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曾在2012年以“不情願的企業主”為標題,探討中國年輕人為什麼不願創業。然而短短5年后,這家美國媒體以截然不同的筆調,記錄了一位中國年輕人從事業單位離職投身創業的選擇。
“在政策支持下,中國年輕人不再向往朝九晚五的‘鐵飯碗’,創業成為改變人生的另一種選擇。”這家媒體報道說。
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來,越來越多的國際媒體和機構將目光聚焦於中國大地蓬勃興起的這股創業創新熱潮。英國倫敦商學院和美國百森學院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早期創業活動指數為12.84%,高於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畢馬威報告稱,2016年中國獲得的風險資本投資額增加了19%,達到創紀錄的310億美元,約佔全球總額的四分之一,預計中國將在2017年延續這一強勁表現。
西班牙《國家報》驚嘆“在中國,每7分鐘就有一個創業公司誕生”。路透社則連續刊發特寫報道聚焦中國“雙創”,稱“中國探索出了在培育創新中實現轉型升級的新路徑”。
“雙創”成功打造中國經濟增長新引擎
“隨著中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持續推進,一個由技術、互聯網和4.15億‘千禧一代’的消費選擇推動的新經濟正蓬勃興起。”摩根大通全球新興市場負責人盧克•理查戴爾如此評價“雙創”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巨大變革。
《華爾街日報》認為,在雙創浪潮席卷之下,中國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彰顯出中國經濟的十足活力與旺盛生命力。
英國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表示,中國領導層提出“雙創”,賦予其“經濟發展新動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期待,如今這一舉措正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
2016年《全球創業年度報告》顯示,中國在“政府政策和相關支持”對創業影響的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三。普華永道報告稱,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獨角獸企業”聚集地、全球第二大創業公司市場。英國《金融時報》稱,隨著中國降低初創企業准入門檻,越來越多的新企業和新產品出現在人們面前,帶來了全新的商業時代。
CNN稱贊:“中國正在變成一個充滿創新產品和創新想法的國家”。
“雙創”有力促進社會公平,暢通社會流動
韓國《中央日報》稱,中國年輕人中流行“二十不當老板非好漢”的說法,可見創業熱情之高,“這主要歸功於政府在基礎設施、稅收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蓬勃興起的“雙創”已經成為就業的有力支撐。美聯社報道稱,中國初創企業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穩定了就業形勢,尤其是為“去產能”中的職工安置提供了空間。
更重要的是,“雙創”也為更多年輕人提供了更加公平的競爭機會和更加通暢的上升通道。日本《東洋經濟周刊》稱,“創客”已成為當今中國經濟的關鍵詞。美國《福布斯》雜志認為,在中國政府的鼓勵和提倡下,年輕人紛紛投身創業浪潮,無論成功與否,創業經歷都將提高他們的能力和素質,為未來創造更多機會。
美國《外交政策》注意到中國掀起的“草根創業”熱潮。該雜志稱,似乎到處都能聽到白手起家創業致富的勵志故事,創業文化不斷生根發芽,釋放出年輕人的創造性能量,這“無疑將有利於中國經濟”。
中國“雙創”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
“Facebook從微信汲取‘紅包’靈感﹔順豐快遞的無人機送貨領先於亞馬遜﹔華為早於蘋果使用雙攝像頭﹔滴滴在中國市場上以更細致服務打敗了Uber……”英國《金融時報》近日感嘆,在自下而上的創新路線下,中國企業已從創新跟隨者走到了創新前沿,創新已成為中國經濟最重要的驅動力量。
在康奈爾大學、英士國際商學院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中國躋身世界前25位最具創新力的經濟體行列,這是中等收入國家首次進入這一高度發達經濟體的“專屬領地”。
德國施陶芬咨詢公司的預測更加樂觀:到2020年,中國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具創新力的國家。
對於全球經濟而言,中國的“雙創”同樣帶來了合作共贏的新機遇。國際技術轉移協作網絡(ITTN)表示,中國正在掀起的創業創新浪潮有利於中國和世界各國技術水平的跨越式發展。隨著世界對中國市場認識的加深,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在中國創業創新浪潮中“分一杯羹”。
美國奇點大學創始人彼得•戴曼迪斯稱,中國目前進行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給世界帶來無限的合作機會”。(記者 儲思琮)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