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化
“紅色糧倉”脫貧記(長征路·新故事)

一本號譜話今昔
福建寧化革命紀念館內,一本1932年印制的《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引起了參觀者的注意。
“這本號譜是鎮館之寶,是目前全國唯一一本最完整、正規出版印刷的紅軍軍號譜。”紀念館原館長張標發介紹,軍用號譜,不僅記載著指揮戰斗、安排生活的各類曲譜,更有許多紅軍部隊的番號、作戰口令。“一首號譜就是紅軍的一個密碼。”
小小號譜,無聲講述著紅色歲月。
據記載,1934年6月,中央蘇維埃政府發出指示,要求“緊急動員24萬擔糧食供給紅軍”。寧化縣在僅一個月的時間裡就收集糧食7480擔,超額完成了任務。在8月間,僅半個月的時間又收集糧食3.4萬擔。
作為“紅色糧倉”的寧化,當時也是中央蘇區的擴紅、支前模范區。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8.6萬人,從福建的長汀、寧化和江西的瑞金、於都等地出發,開始了戰略轉移——長征。僅有13萬人口的寧化,參加紅軍的就有13700多人,為革命壯烈犧牲的就達6600多人。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后,寧化籍紅軍指戰員僅存58人。
“韭菜開花一杆心,割掉髻子當紅軍。保護紅軍萬萬歲,割掉髻子也甘心。”傳唱至今的擴紅歌謠《割掉髻子當紅軍》,展現的是寧化兒女爭先恐后參加革命的情懷。
“湘江戰役,是寧化縣永遠的傷痛。”張標發說,其中以閩西子弟兵為主的紅34師是湘江戰役中唯一成建制基本犧牲的紅軍主力部隊。“如果沒有整師犧牲,也許寧化籍的開國將軍會多出不少。”
曾經著名的革命老區,如今是福建省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如何讓老區人民奔小康成為寧化的新挑戰,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集結號,已在這片紅色土地上吹響。
小村庄的致富路
“當年村裡去長征的幾乎都在湘江戰役中犧牲了,我二爺爺和三爺爺也是在長征途中被國民黨的轟炸機炸死的。”淮土鎮禾坑村的廖氏家廟前,村支書廖羅金講起了他的家事,“當年他們就是在這座老祠堂裡吃完最后一頓飯踏上了長征路。”
寧化縣淮土鎮禾坑村,是寧化204個革命基點村之一,村裡許多人的祖輩都曾經參加過紅軍,走過長征。
從1994年開始,福建連續20多年實施“造福工程”——茅草房改造和船民上岸定居等易地扶貧搬遷,禾坑村也將山上的農戶整體搬遷,走出了一條脫貧之路。如今,村民住上了新房,用上了水電,村裡的基礎設施、道路、綠化等修整一新。
“為了進一步精准扶貧,村裡的黨員干部想了很多辦法,目標是到2018年全部脫貧。”廖羅金信心滿滿。
楊尤炳所在的石壁鎮楊邊村,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精准扶貧下,楊邊村以龍頭企業帶動脫貧。2011年8月,投資3000萬元的石壁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成立,引導村民種植葡萄、草莓、哈密瓜等特色水果。
“自從有了公司,我們在家門口就業,收入更有了保障。”楊尤炳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往自家主要種植煙葉,“靠天吃飯,一年收入隻有1萬多元”,如今家裡兩畝多地以土地入股的形式租給公司,每年拿租金2000多元,自己在公司打工,每月工資3000元,“一年下來,僅我一人就有近4萬元收入。”
依托企業帶動,楊邊村全村年人均收入從2013年的5610元增長到2015年的10560元,村財政從曾經的零收入成為如今每年固定收入15萬元以上。
近年來,寧化縣把特色農業產業培育作為推進精准扶貧、提升脫貧“造血”功能的重要工作。按照“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多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寧化縣依托薏米、河龍貢米、油茶、小黃瓜、辣椒等多個帶動能力強的特色產業,促進貧困戶就業和發展生產,增強自我脫貧能力。
截至目前,全縣建立了10萬畝河龍貢米基地、18萬畝淮土油茶基地、5萬畝寧化薏米和6個貧困村獺兔養殖基地,帶動1000余貧困人口從事特色產業經營。
一碗小吃的能量
30多歲的淮土鎮侍邊村村民溫利蘭,隻有小學文化,家裡還有兩個孩子。一家4口人全靠丈夫在外打工的收入過日子,十分貧困。
不過,她卻沒有整天愁容滿面,因為“寧化客家小吃培訓中心”讓她有了重新找到工作的希望。“我現在已經會做鬆丸子、勺子粉了,我想學好后,在家門口開一家小餐飲店,這樣既能照顧孩子,還能為家裡減輕負擔。”手拿鍋勺、頭戴廚帽的溫利蘭說。
寧化客家小吃源自中原一帶漢族先民飲食習俗,距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300多種小吃均為就地取材、手工制作而成,是寧化客家人千百年來烹飪技藝的結晶。
2012年初,寧化縣委、縣政府為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自主創業、帶動就業,決定發展寧化客家小吃產業。至今,培訓中心共開辦培訓班158期,開辦寧化客家小吃店3023家,小吃店輻射16個省36個城市,合計年營業額達7.58億元。其中,培訓貧困學員752人,佔學員總數的8.6%,貧困人員開店167家,帶動430戶貧困戶約1500人脫貧。
據了解,培訓中心實行免費培訓、免費吃住、免費發放一套廚師服裝、免費發放中式烹飪初中級職業資格証書,貧困人員免健康証體檢費。而且,優先推薦貧困學員就業。培訓中心負責人表示,現在已經有兩個公司願意長期招收貧困學員,能保証有需求就業的貧困人員就業。
一碗小吃,發揮了巨大的能量。
在各方持之以恆的努力下,目前寧化已有35個村走出了自有收入為零的窘境。全縣貧困人口由2000年的4.64萬減少到2015年底的1.86萬﹔貧困發生率由13.4%下降到5.03%。
《 人民日報 》( 2016年09月17日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