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正門 關后門 堵旁門
山東深化改革打破利益藩籬

“你交了多少?”“你補了多少?”一段時間,山東省直機關內部興起一個熱點話題。如今,這個話題已衍生一串巨額數字。
話題肇始於兩年前。經過一年多試點,2014年11月,山東出台深化省直機關住房制度改革意見,要求今后任何單位不得建購住房,一個干部職工家庭隻能享受一次房改優惠,多佔的必須交回或補償差價,單位建房中佔用公共資源和利用公權力影響而欠繳的稅費也必須補繳。隨后,145個省直單位和17個市都接受專項審計。
這項改革,以“開正門、關后門、堵旁門”為原則,上至省級領導、下至普通職工無一例外。至今年8月15日,全省機關事業單位違規建購房整改中,收繳資金61.3億元,清退違規佔用住房371套。
涉入深水區的各項改革,指向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山東省委、省政府痛下決心:打破利益固化藩籬,先拿自己“開刀”、動自己“奶酪”。
給別人開刀易,給自己開刀難,因為痛感在自己身上。觸動部門利益,難免“中梗阻”,卻動搖不了省委、省政府的決心。某個省直部門,下屬企業多達20余家,弊端叢生。山東決定,把省直部門管理的企業統一納入省國資委監管。460多戶省屬企業,納入統一監管的同時,劃轉30%的國有資本,由省社保基金理事會持有。省國資委主任張新文說:“這項工作牽扯面廣,涉及資產總額達760億元,牽一發而動全身。雖說步履維艱,但我們蹄疾步穩。”
開刀要找准病灶,改革須奔向問題。財政專項資金數量龐大,分散在各個職能部門。過去較多採取行政化分配,部門大筆一揮,幾千萬元出去了,過程監管、績效評估形成短板。山東改革三年,三輪瘦身,省級專項資金由243項壓減到67項,其中一部分改為引導基金。19隻省級政府引導基金參股設立51隻子基金,40.5億元財政資金撬動600多億元市場資金。
“此舉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壓縮了權力尋租空間,還撬動龐大的社會資本,可謂四兩撥千斤。”山東省財政廳廳長於國安說。
擠掉水分,留下干貨。過去評獎名目繁多,光是省科技進步獎,“十二五”初就達500項。這種“撒芝麻鹽”的做法,“人情”味濃,激勵性弱。2015年,山東將這類獎項壓減到138項,獎金額度大幅提高。“一減一增”,廣受好評。
該放的放下去,該收的收上來。3年來,山東牽住簡政放權的“牛鼻子”,全面建設“四張清單、一個平台”,即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行政權力清單、政府部門責任清單、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和全省統一規范的政務服務平台,省、市、縣三級行政權力事項分別壓減42.6%、41.6%、24.2%。
《 人民日報 》( 2016年09月15日 0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