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擇校熱逐漸降溫 3000多萬農村中小學生營養改善
教育公平為百姓帶來更多獲得感(改革敢啃硬骨頭)

本報北京9月8日電 (記者董洪亮、趙婀娜、張爍、丁雅誦)“原來無論嚴寒酷暑,學生都要露天吃飯。學校改建后,學生吃飯有了地方,活動有了器材,學習有了動力,每年都有生源回流。”甘肅省永昌縣水源中心小學校長趙世書說到學校今昔對比,感慨萬千。記者環顧四周,花園式校區前庭后院洋溢著現代氣息,學生食堂和宿舍整潔敞亮,教學樓內設施齊全。
“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推進教育公平,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舉措,以提升質量、促進公平為主線的深化改革之路越來越清晰、越走越寬廣。
均衡之路堅定平穩,均衡發展已成為我國義務教育的關鍵詞。到2015年底,全國共有1302個縣(市、區)通過國家均衡發展認定,完成2020年目標的47%。“擇校熱”逐漸降溫,權威機構調查顯示,與5年前相比,我國重點大城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效果顯著,公眾滿意度增幅穩定在10%左右。
鄉村教師留得住、教得好。截至目前,農村教師“特崗計劃”10年累計招聘50.2萬人,4.75萬名免費師范生畢業后到中西部中小學任教。“國培計劃”6年來培訓農村教師880余萬人次。22個省份573個縣的104萬教師享受到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
寒門學子上好大學的機會明顯增加。“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實施以來,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連續兩年增長10%以上。隨遷子女保障水平提高。今年,我國30個省份解決了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高考的問題,共有11.8萬名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報名參加高考。
資助政策托起底部。在國家資助下,越來越多的家庭困難學生得以實現求學的夢想。2015年全國資助貧困學生金額突破1500億元,資助學生8400多萬人次。現在,3347.5萬農村小學和初中學生享受營養改善計劃。
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教育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教育公平正在為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相關報道:
《 人民日報 》( 2016年09月09日 0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