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登記、員額制、信用懲戒等系列措施並舉
司法改革力度速度前所未有(改革調研行)
“我宣誓,忠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法定職責,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接受人民監督,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努力奮斗!”
8月1日上午,在庄嚴的國歌聲中,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隆重舉行首批入額法官憲法宣誓儀式,170余名法官舉起右拳齊誦誓詞。
據了解,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推進司法改革以來,全國已產生入額法官24035名,誰辦案誰負責的新型審判權力運行機制初步形成。
目前,司法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速度和深度向前推進。在改革藍圖一步步變成現實的過程中,人民群眾感受到司法的變化,對公平正義充滿獲得感。
打官司門檻降低了
7月25日,記者在最高人民法院數據集中管理平台看到,今年上半年,全國法院新收各類案件1002.9萬件,首次突破千萬件。
“案件量的增長說明老百姓通過打官司解決矛盾糾紛的渠道通暢,這得益於去年5月實施的立案登記制改革。改革降低了訴訟門檻,讓‘立案難’成為歷史。”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衛東說。
“立案登記制改革實施后,我們代理的案件再也沒有出現過立不了案、求告無門的情況。”北京天達共和律師事務所主任李大進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於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意見》在司法改革的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
據統計,立案登記制實施以來,全國95%的案件當場登記立案,有案不立、拖延立案、年底不收案等現象基本消失。
在降低訴訟門檻的同時,人們發現,打官司更方便了。隨著《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全面推進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實施,全國各地法院建立起新一代訴訟服務中心。中心大廳裡,立案、執行、信訪、繳費、法律援助,應有盡有,實現了“走進一個廳,事情全辦清”。
除了最高法要求的“規定動作”,各地法院還不斷探索司法便民的新舉措。福建泉州在全國率先推出“連鎖法院”的概念,當事人走進泉州的任何一個法院,都可以提交訴訟材料,甚至可以通過遠程視頻,參與有管轄權法院的庭審。“在家門口就能打官司,再也不用坐5小時車來回奔波了。”家住泉州山區的當事人劉永強說。目前,泉州的做法已經在福建全省法院推開。
在深圳、沈陽,最高法設立的兩個巡回法庭發揮了“家門口的最高法”作用,兩地群眾到最高法打官司、信訪,不再舟車勞頓到北京。截至今年3月,兩個巡回法庭共審結案件1653件。
訴訟效率提高了
收案量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增長,法院案多人少矛盾越來越突出,一些案件審理周期過長,久拖不決,一場官司打下來,常常是“人疲馬乏”。然而,記者在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人民法院看到,該院開展司法改革試點一年來,共收案7017件,同比增長37.99%,但結案數並不低,達到6375件,同比增長35.09%。一審各類案件平均審理周期45.85天,同比縮短23.05天。究其原因,司法改革激發的活力是關鍵。
花溪區法院擇優選拔員額制法官,按照“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的模式組成辦案團隊,確保88%以上的人員在辦案一線,把案件審批權從院庭長下放給法官,全部裁判文書均由法官本人簽發,實行“誰裁判,誰負責”的司法責任制。
7月18日,全國司法體制改革推進會召開,吹響了全面推開司法責任制改革的號角。
重慶檢察機關在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試點中,制定檢察官“權力清單”,梳理出各業務條線304項案件實體決定權和程序處理權,把其中的205項權力授予檢察官獨立行使,一般案件辦理從過去的檢察官、部門負責人和檢察長的“三級審批”變為檢察官一人的“一槌定音”,突出了檢察官辦案主體地位。
面對前所未有的審判壓力,北京法院大力推動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同時推進繁簡分流、簡案快審。6月13日下午,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法院簽發北京法院系統首份“表格式”裁判文書。
向改革要效率,吉林省人民檢察院推進“大部制改革”,把原來17個辦案處室整合為職檢、刑檢、民檢、行檢、控執等5個檢察部,並且不設二級機構,以辦案組為單元﹔把17個非辦案處室整合為政治、管理、保障、監察和機關黨委等4部1委。改革前后10個月相比,偵查、批捕、公訴、民行、控執辦案時限分別縮短26%、14.5%、21.3%、17%和23%。
執行力度更大了
近日,北京的王某想用“滴滴”打車,卻被拒絕,無法出行,原來是因為他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決確定的義務,被列入了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不僅打車不行,王某坐飛機、坐高鐵、銀行貸款、開公司等都將受到限制。“寸步難行”的王某主動聯系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履行了判決義務。
這是最高人民法院聯合互聯網企業對失信被執行人進行信用懲戒的一個普通事例。據了解,去年以來,通過互聯網受到信用懲戒的“老賴”中已有2.8萬余人主動履行了判決義務。
實行信用懲戒,是最高法近年來大力破解“執行難”問題的有效舉措。截至今年7月25日,最高法已累計公布失信被執行人465.93萬例,其中,自然人397.15萬人,企業或其他組織68.78萬個﹔累計限制449.27萬人次購買飛機票﹔限制141.15萬人次購買列車軟臥、高鐵、其他動車組一等座以上車票。
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健全多部門、跨地區、跨行業聯動響應和聯合懲戒機制,強化企業信用依法公示和監督。從2014年12月建立網絡執行查控體系起,最高法已與中國人民銀行、公安部、交通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証監會等部門對接,實現了11類17項信息的查詢,可以在全國22萬個銀行營業網點對被執行人的財產進行查控。
在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記者看到,點擊“鷹眼”查控系統的鍵盤,被執行人的房地產、車輛、股權、証券、銀行開戶信息及存款信息幾秒鐘就顯示出來,執行法官可以對被執行人的財產實時凍結。而過去,這項工作需要執行法官一個銀行一個銀行地跑。據測算,利用信息化技術,如今,一個執行法官一年的查控總量相當於過去10年的總量。
“上下同心、義無反顧、攻堅克難,確保實現在兩到三年時間內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的目標,破除實現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藩籬。”今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落實“用兩到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的工作綱要》發布,解決“執行難”速度加快、力度更大。
司法公信力增強了
不久前,一起7年未決的案件在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公開宣判,引發關注。法院按照疑罪從無原則宣告被告人雍奎魁無罪。
“這起案件在一、二審程序中‘空轉’7年,在司法責任制改革后一錘定音。我們感到,司法責任制這個‘牛鼻子’對法官責任擔當、法院公正司法、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都有巨大牽引作用。”吉林高院常務副院長李成林說。
司法改革,讓疑罪從無、錯案追究等法治意識深入人心,陳夏影案、陳滿案等一批積壓多年的冤假錯案得到糾正,人民群眾也從中感受到司法公信力的增強。
在全國司法體制改革推進會上,記者了解到,司法責任制改革成效已經逐步顯現。有的法院入額法官年均結案增加200多件,一審服判息訴率提高10多個百分點。試點法院檢察院工作報告獲得的贊成票達到新高。一些試點省市涉法涉訴信訪案件下降30%左右。
為了平等保護本地、外地當事人合法權益,防止打官司“主客場”現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大力推進跨行政區劃法院檢察院改革。跨區劃的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杜絕非法干擾,案件審結后服判息訴率達到100%。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05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