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成重大原創成果產出高地

這個研究所 為啥這麼牛(改革敢啃硬骨頭)

趙永新 謝婷婷
2016年07月26日04: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開欄的話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一大批夯基壘台、立柱架梁的改革方案相繼出台,改革呈現出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良好態勢。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涉及的利益關系越來越復雜,推進的難度也明顯增大。然而,要破解發展中面臨的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別無他途。改革是一場革命,改的是體制機制,動的是既得利益,不真刀真槍干是不行的。從今日起,本報開辟“改革敢啃硬骨頭”專欄,報道一些地區、部門、單位迎難而上、銳意攻堅,推動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眾的探索實踐,以期為各方推進改革提供啟示和借鑒。

  

  7月10日,酷暑難耐。夜幕下,地處昌平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實驗室裡依然燈火通明,隆隆的儀器運轉聲清晰可聞。

  這塊由中組部、科技部等八部門和北京市政府共建的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如今已結出了累累碩果。“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研究所能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在國際科研領域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正如國際科學指導委員會所評價的那樣,從零起步的北生所,已成為培養青年科學家的“黃埔軍校”、重大原創成果的“產出高地”——

  截至目前,北生所吸引、培養的海外青年科學家已近50位。其中,回國之初還名不見經傳的邵峰、李文輝、羅敏敏、董夢秋等,現已成為國際知名的學術明星﹔正常流動到中科院相關研究所和清華、復旦等高校的張宏、朱冰、戚益軍、柴繼杰、高紹榮等,或擔任所在所(院)的負責人,或成為各自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到今年6月,北生所累計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國際頂尖科學刊物上發表高水平論文34篇,躋身國內外同類領域研究機構第一方陣。其中,王曉東實驗室發現細胞程序性壞死分子機制,處於國際領先地位﹔邵峰實驗室系統揭示了病原細菌入侵和先天免疫系統防御的分子機制,為敗血症等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羅敏敏實驗室揭示了中縫背核神經元跟獎賞的關系,為開發治療抑郁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藥物提供了新方向﹔李文輝實驗室和隋建華實驗室首次發現了乙肝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受體,在此基礎上聯合研發的抗乙肝及丁肝藥物將在明年進入臨床﹔黃牛實驗室開發的原創性新藥,有望為肥胖症等疾病患者帶來福音……

  一個既無行政級別、又無事業編制的體制外研究所,靠什麼吸引了這麼多青年才俊、又如何激活了他們的創新潛力?

  “最重要的恐怕還是因為有較大的科研自主權。”所長王曉東說,“在中央有關部委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北生所實行長期支持機制,實驗室主任不必年年申請項目,每年有穩定的科研經費。至於做什麼課題、怎樣使用經費,都由實驗室主任說了算。”

  為什麼要下放科研自主權?“因為要尊重科研規律”,王曉東認為,原創性基礎研究是孤獨、艱難而又漫長的智力探險,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哪條路能走通、會碰到什麼障礙、何時取得進展,都是未知數。“隻有充分信任科研人員,讓他們自由探索、長期攻關,才有可能‘九死一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充分放權會不會養“懶漢”?“不會”,王曉東笑著說,“在放權的同時,我們掌握兩條:一條是嚴選人,一條是嚴考核。”

  北生所每年在全球范圍內招聘實驗室主任。“在選人上我們是‘三不唯’——不唯出身、不唯學歷、不唯論文,隻看學術能力和創造潛力。”據王曉東介紹,成功應聘北生所實驗室主任的比例,大概僅為5%。

  “在考核上,我們隻講原則、不講情面。”據行政副所長黃嵩介紹,北生所實行合同聘任制,每5年對實驗室主任進行一次國際同行匿名評估。“第一次評估的標准是成為所在領域有影響的科學家,第二次評估要成為該領域的領軍人物。通過評估的將獲得晉升,通不過的要另謀高就。截至目前,已有多位實驗室主任因為未過評估而離職。”

  科學家有了更多自主權,帶來的是潛心學術、追求一流的氛圍。“北生所的科研人員每周至少工作6天,每天工作時間在10小時以上,周末和節假日自願加班司空見慣。”學術副所長邵峰說,“在北生所很少有人想著‘升官發財’,大家一門心思琢磨的,是如何取得原始突破、為民族進步和人類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一直在尋找最優秀的同伴。”2012年,在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完成博士后學習的陳婷最終選擇了北生所,她說:“北生所能給科研人員廣闊的學術空間,這一點像磁石一樣牢牢吸引了我!”


  《 人民日報 》( 2016年07月26日 01 版)
(責編:崔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