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華能集團承擔的西藏林芝地區墨脫縣電力援藏扶貧任務進入第四年,墨脫真正告別“無電時代”
墨脫“脫墨” 點亮“秘境”

![]() |
建設亞讓水電站時員工抬電力設備的情景。 |
![]() |
華能員工徒步進入墨脫。 |
![]() |
墨脫公路。 |
![]() |
華能員工進行電纜鋪設。 |
![]() |
墨脫夜景。 |
翻雪山,穿隧洞,雨一陣,晴一陣,飛石滾落、泥石流狂瀉的痕跡隨處可見。從林芝八一鎮出發,經過數不清的危險路段,跋涉300多公裡、10多個小時之后,夜色降臨,車行原始森林中越走越黑。轉過山,萬頃墨色之中,突然,眼前一片璀璨。
這就是被稱作“蓮花秘境”的西藏墨脫縣縣城。一天的顛簸,一身的疲憊,都在這個瞬間,一掃而空。
就在這個中國最后通公路的縣,就在這個被稱為世界上最難到達的地方,華能集團率先進駐,早在公路正式開通以前,就開始了電力援建和扶貧工作。今年,墨脫真正脫掉墨色,告別“無電時代”。6月上旬,本報記者走進墨脫,走近華能人,記下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跋涉世界最艱險公路
——到處是泥石流、塌方、水毀路段,最險的100多公裡路走了6個小時
知道我們要進墨脫採訪,華能的同志告訴我們,選擇時間段特別重要。太早,雪沒有化,嘎隆拉雪山路段常有雪崩﹔太晚,就進入雨季。墨脫全年降雨天數高達200多天,部分路段的年降雨量甚至超過6000毫米,塌方、泥石流、水毀路段比比皆是。因此進入墨脫的最佳窗口期隻有每年的5月到6月初,或10月中旬到11月底之間。
可就在這一黃金窗口期,我們抵達林芝的當天還是聽到了壞消息:受厄爾尼諾影響,今年雨季提前,扎墨公路8處出現泥石流塌方,道路中斷。
林芝的採訪結束時,道路仍未開通。看我們一籌莫展,華能雅江水電公司總經理劉興國安慰我們:“明天上午我們先往墨脫方向趕,如果路能開通,我們就按計劃進墨脫。如果實在不行,咱們就改道去藏木電站採訪,那是華能在西藏的最大投資項目。”
第二天,就在我們吃午飯的時候,好消息傳來:路終於搶通了,這令我們興奮不已。
從波密到墨脫隻有117公裡,這在內地最多也就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可是,這段路我們卻走了將近6個小時。
記者曾走過號稱天險的318國道、翻越過新疆的天山、穿行過雲南的怒江大峽谷,但墨脫道路之艱險卻超過了以往任何一次經歷。一路上,越野車在高山深谷、原始森林中艱難穿行,到處是滑坡、塌方、飛石、水毀路段,土石路面的泥濘和坎坷簡直讓人難以相信這就是公路。許多路段,一邊是有泥石流不時滑下的峭壁,一邊是一眼望不到底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錯車的時候,外側車輪要貼到路基的邊緣,車子上下顛簸、左右擺動,幅度之大讓走南闖北的記者也心驚。
當地珞巴族司機告訴我們,外地司機來墨脫有幾個想不到:首先是路段限速,扎墨公路一般都是限速30公裡,最低的20公裡。一些特別危險的路段,進入時要領卡記錄時間,出去時再核對,從而防止司機超速。進墨脫的路上,我們發現一些司機不系安全帶,一打聽才知道這是司機之間口口相傳的經驗,一旦遇到泥石流,這樣更方便迅速打開車門,多出幾秒鐘逃生時間。
遭遇難以想象的運輸瓶頸
——蘋果論個賣,汽車拋錨后被推下峽谷比拖走維修成本低
“走過墨脫路,人生不再苦。”這句話在華能墨脫公司上下流傳很廣。從波密到墨脫的6小時行程我們已經體會到這句話的內涵。但是,我們此行體驗的,還只是扎墨公路通車以后,而且是雨季沒有正式來臨的路況。
華能墨脫電力公司經理盧道輝告訴我們,華能從2011年就進入墨脫考察,2012年正式進駐,在嘎隆拉隧道打通之前,道路狀況比現在還要糟得多,現在6小時的路程,那時要走12個小時以上。到了斷路季節,隻能徒步翻越雪山。華能的很多在藏員工,都有徒步三四天進墨脫的經歷。
路不通,人員進出還可以徒步,但設備運輸怎麼辦?盧道輝說,他來墨脫工作以后,最傷腦筋的就是運輸難題。
由於道路條件太差,運費超過貨物本身價值在墨脫是常事。在墨脫有個奇特現象,一些車輛壞在路上,找人幫忙推下峽谷是最省錢的辦法,因為把車拖回來的價格遠大於汽車的價值。
高昂的運輸成本讓墨脫不少商品的價格令人咋舌。比如蔬菜和水果,通車前的價格高得令剛進來的華能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還以為是看錯了。在縣城,普普通通的蘋果是10元,但不是一斤,而是一個。而邊遠鄉鎮,一個蘋果更是要賣到20元甚至30元。
蔬菜、水果還可以少吃或不吃,但施工不能沒有柴油、水泥、鋼筋,這些材料的價格在墨脫也貴得離譜。比如水泥,內地也就300元左右一噸。在墨脫,縣城最貴的時候要賣到2000多元一噸。而偏遠的鄉村,水泥則是論斤賣,一斤7元,核算下來要1.4萬元一噸。
一些東西有錢還能買,而有些東西就隻能靠自己往回運,比如電站設備。
盧道輝告訴記者,往墨脫運輸電力物資之難,沒來這兒工作之前是做夢也想象不出來的。出廠標尺9米的鋼筋,由於道路轉彎半徑限制,必須鋸成兩段來運。水輪發電機機組等大型設備運輸就更困難。在建設亞讓、甘登等電站時,設備要拆解到不能再拆解為止。汽車不能走的路段,就隻能靠人力往工地抬。16個壯漢抬著幾千斤的設備,每天最多也就能行進1公裡,最困難的路段甚至一天隻能挪動100米。由於工作實在太辛苦,一天500元的工資都雇不到搬運工,有的干兩天就累跑了。比如甘登水電站的水輪機運輸,先后換了四撥隊伍,用了半年多時間,才把設備運到施工現場。
一路上,我們接觸到不少來自內地的華能員工,他們懷揣夢想來到西藏,來到墨脫,融入當地,一心想為西藏百姓做點事。生活艱苦,健康報警,硬錚錚的漢子咬牙堅持,但說起對家人的惦念、愧疚,卻忍不住紅了眼圈……
劉興國說,華能在墨脫的電力援藏項目,就是靠著“艱苦不言辛苦,奉獻不計得失”的拼搏精神堅持下來。由於是在墨脫這樣極端困難條件下施工,亞讓水電站每千瓦建設成本超過了4萬元,相當於內地的4倍以上。
更難的工程還在后面
——建設160公裡輸電線路,騾馬就摔死了7匹
盧道輝告訴記者,華能進入墨脫時,全縣沒有形成電網,一個小水電站給一個鄉或幾個村供電,全部孤立運行。在偏遠鄉村,老百姓往往支幾根木杆,或把電線纏在樹上就拉到了家裡。
裝機5000千瓦的亞讓水電站雖然可以解決全縣用電問題,但前提必須是有電網。所以,在亞讓電站開工不久,配套的電網工程也很快開工。
如果說水電站建設不容易,那麼墨脫電網建設更是難上加難。
熟悉電力建設的人都知道,電源建設是打“陣地戰”,條件再怎麼艱苦,總還有個駐地。而電網建設全部在野外,要翻山越嶺、跨江越河,而且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因此是“游擊戰”。
墨脫下轄一鎮七鄉,面積達3萬多平方公裡,接近整個海南省的面積。而且直到今天,加熱薩和甘登兩個鄉仍不通公路。從縣城到最偏僻的甘登鄉,坐車到公路盡頭,還得徒步再走三天才能進鄉。
華能作為發電公司,電源建設可以說輕車熟路。雖然也有建設電站小區域輸電線路的經驗,但在許多鄉村還不通公路的墨脫,面對居住分散和山高林密、溝壑縱橫的特殊地理環境,加上原始雨林中還有毒蛇、旱螞蟥、毒虫和野獸出沒,要把電網架到墨脫全境,對華能人的確是巨大的考驗。
回憶起建設經歷,一位多次徒步往返甘登鄉、被螞蟥叮咬過不知多少次的基層員工用了“難於登天”的比喻。但難於登天的任務並沒有嚇倒華能人和參建者。沒有公路,他們就用騾馬運輸。連騾馬都沒法下腳,他們就用兩條腿代替四條腿,靠人拉肩扛把設備材料運上山。實在沒法運輸的一些塔基,他們就架起簡易索道解決難題。
墨脫電網工程從2014年7月開工建設,到今年1月向甘登鄉送電,實現了墨脫全縣一鎮七鄉電網的全覆蓋,全長隻有160多公裡的輸電線路工程建設,華能用了一年半時間,並付出了摔死7匹騾馬的代價。
建設經歷了千難萬險,電網的管理和運營對華能人也是全新課題。
按照援建協議,華能在墨脫不僅要建設電站,還要運營和維護整個電網。墨脫縣原有的30名電力生產人員,大部分是小學以下學歷,有的甚至連漢字都不識,普通話也不會講。華能接手后,從給每人配發《新華字典》開始,對人員進行各類培訓。經過300多人次的密集培訓,墨脫的第一批本土員工成長起來,並肩負起電站管理和電網巡護的任務。
在背崩變電站,我們遇到了正在值守的門巴族農電工建忠,他告訴記者,在華能進駐前,他負責看守隻有55千瓦裝機的背崩水電站。當時床和鍋灶都在機房裡,頭上是一盞電燈,燈光變昏暗,他就轉動一下給水閥門,讓水流大一點,完全是原始的手工操控。現在背崩電站作為備用不發電了,經過華能的培訓,建忠到背崩變電站上了班,按個按鈕就可以操作送電,這比以前可先進多了。
設備和人員素質的提升使墨脫電力的安全可靠性大大提高。過去,電站出故障,一停電就是一兩個月甚至大半年。現在,電力故障后,24小時內就能恢復供電。
萬家燈火映墨脫
——村民的洗衣機再也不用裝谷子,墨脫的未來從此被點亮
2015年12月1日下午4點,亞讓水電站正式並網發電。與此同時,縣城往日沿街擺滿的400余台柴油發電機也停止了轟鳴。是夜,墨脫縣城迎來一個靜謐的夜晚。第二天,一位門巴族老鄉笑著對華能員工說:“沒有柴油發電機的催眠曲,反而睡不著了。”
夜晚的墨脫,萬家燈火取代了想象中的燈火闌珊,明亮的路燈把整齊的街道照得亮如白晝……這是與世隔絕了太久,被稱作“蓮花秘境”的“高原孤島”墨脫嗎?如果不是剛剛經歷了異常艱難的行程,我們恍若就在內地的某個縣城。
第二天,記者來到亞東村採訪,在村主任次仁旺堆家,他指著一應俱全的家用電器說,現在村民家家戶戶都買了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有些人家光電視機就買了三台。過去可不是這樣,別看亞東村就在縣城邊上,電也要分時供應。特別是冬季,村村輪流供電,有時候凌晨才給電,所以隻能大半夜爬起來打米。有些人家雖然買了洗衣機,但由於沒有電,一年也用不了幾回,干脆用來裝谷子。
墨脫縣藏族副縣長達喬告訴記者,亞東村的情況在墨脫還算好的,過去全縣裝機人均隻有0.1千瓦,即便有電的地方,最多也就是能照個明。到冬季,全縣電站隻能發出300千瓦的電,電壓也很不穩定。家庭條件好點的老百姓都買了幾個調壓器搶電用,單位和商鋪則都備了柴油發電機。墨脫真正告別無電時代,真正亮起來,就是今年的事情。
墨脫縣委書記鄧江陵說,華能的電力援藏不僅點亮了墨脫,也點燃了墨脫未來發展的信心。制約墨脫發展的一個是公路,一個是電力。目前公路是通了,但仍會經常斷路,並不牢靠。而自從亞讓水電站發電后,電力供應有了徹底的改觀。目前墨脫的電力缺口已經補上,這為今后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茶葉是墨脫的特產,有機茶在成都的展覽會上還得過獎。但之前因為沒有電,沒有人願意來墨脫投資,這個產業沒有發展起來。今年墨脫終於引進了外面的大公司來開發茶產業,當地的茶葉將有望走出墨脫、走出西藏、走向全國。
華能援建仍處於“進行時”
——投資18億元,打通派墨公路,改變墨脫的交通現狀
華能集團公司總經理曹培璽說,華能對墨脫乃至西藏的援建,是認真履行央企的經濟責任、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的集中體現。通過三年來的艱苦努力,墨脫已經初步發生了改變。但華能對墨脫的電力扶貧才剛剛起步。未來,扶貧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
“十三五”期間,華能在墨脫還將對亞讓水電站進行擴容,同時新建一座水電站,以滿足墨脫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此外還將規劃新建和擴建35千伏變電站三座,新建改建35千伏、10千伏及低壓線路200多公裡。華能還將按照縣城的標准,對墨脫進行農村電網改造,讓廣大門巴族、珞巴族百姓像縣城的居民一樣,用上安全可靠的放心電。
除了電力扶貧,華能自籌資金18億元,開工建設派墨農村公路,以改變墨脫的交通現狀。
記者在派墨公路多雄拉隧道工程現場看到,為了縮短工期,華能投巨資採購了目前世界最先進的雙護盾全斷面隧道掘進設備,以確保公路能在2018年通車。派墨公路一旦打通,將使林芝到墨脫的路程縮短一半以上,並與先期建成的扎墨公路形成交通環網,將徹底緩解墨脫的交通瓶頸。
華能集團公司黨組書記黃永達告訴記者,華能在墨脫的巨大投入目前甚至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都很難有經濟效益。“做企業,當然要賺錢盈利,但這並不是說我們每一個項目都必須盈利,或馬上盈利。有的投入期可能是十年二十年。有的甚至不能簡單去算經濟賬,而要算大賬、算社會綜合效益的賬。這也是央企應有的擔當意識和大局意識。”
版面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16年07月04日 1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