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習近平出訪塞爾維亞和波蘭、烏茲別克斯坦並出席上合組織塔什干峰會>>中央廚房

“中企改變了我們的城市面貌”

謝亞宏 曲 頌
2016年06月23日12:08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安格連熱電廠改造項目全景。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 謝亞宏攝

距離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東南約80公裡的城市安格連,是這個國家的“煤都”,路邊的宣傳畫訴說著這座城市的輝煌:這裡有著中亞地區首屈一指的煤田,城市中的主要工業,如橡膠、化工等工業,大部分也與煤炭相關。然而,由於供電緊張,如今城市中很多工廠陷入沉寂。目前,來自中國的建設者,正在對安格連熱電廠升級改造,在造福民生的同時,也在幫助安格連恢復昔日的榮光。

“這裡的天空再也不會是灰蒙蒙的了”

安格連所在的塔什干州是烏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和工業重鎮,全州一共有近萬家企業﹔安格連熱電廠是烏主要發電機構之一,為塔什干州主要工業項目。該電廠對於塔什干州乃至全烏的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但由於安格連電廠已經運行近60年,陳舊的設備遠遠超出了使用壽命,電站隻能勉強維持1/6的發電量,斷電已經成為安格連的家常便飯。居民的生活用電都難以為繼,當地許多工廠設備正常運轉更是無從談起。

為了使電力供應跟上經濟發展的節奏,2009年3月,烏茲別克斯坦宣布將在未來五年對一些大型電力項目進行現代化生產和技術改造,安格連熱電廠就是其中的重點項目。2012年9月,烏茲別克斯坦國家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與哈爾濱電氣國際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哈電國際)簽訂合同,哈電國際負責對安格連熱電廠進行升級改造,項目總金額達到2.26億美元,其中超過70%使用的是中國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為成員國提供的優惠貸款。2014年5月,項目正式動工。

哈電國際隸屬的哈爾濱電氣集團(哈電)是中國國有重要骨干企業之一,掌握了當今世界先進、節能、環保的發電設備設計制造流程。此次熱電廠改造中的所有主機設備,都由哈電自主研發並擁有知識產權,是百分之百的“中國技術”。

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進入改造項目現場,一座長寬各30多米,高達50多米的龐然大物映入眼帘。哈電國際安格連熱電廠改造項目經理庄紅鋼向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介紹,這就是此次改造的核心裝置——循環流化床鍋爐。庄紅鋼表示,用於熱電廠發電的燃煤品質不高,其中的灰分達到50%,無法完全燃燒。

為此,哈電針對燃煤高灰分、低熱值的特點,量身定制了循環流化床鍋爐和靜電除塵器,這也是烏國內乃至中亞第一台同類設備。

經計算,該發電機組發電量達到150兆瓦/小時,不僅可以完全保証當地居民和工廠的用電和供暖需求,還能為烏國家電網補充供電。此外,燃煤的燃燒效率將提升至92%,提高了熱電廠的經濟效益,而除塵效率大於99.76%,完全符合國際標准。“這裡的天空再也不會是灰蒙蒙的了。”庄紅鋼說。

中國員工在當地被稱為“我們的中國人”

在項目建設中,由於兩國管理方式不同,中方遇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挑戰。哈電國際面對困難,積極加派人手,並與烏方保持密切溝通。現在項目不僅沒有滯后,甚至還在提前運行中。

庄紅鋼表示,截至今年6月,工程已完成超過90%,主要系統的建設已經竣工。項目組計劃於今年8月底前完成新建機組的可靠性運行,將比合同工期提前4個月完成任務。

在項目建設中,施工方雇用了約300名當地工人,佔項目工人的40%。此外,哈電項目與市民的關系也相當融洽,他們不僅經常向附近小學的學生們贈送學習用品,還定期與當地市民們舉行足球友誼賽。這種切實為當地謀福祉、融入社會的舉動,受到當地社會的歡迎。安格連當地的報紙曾經對項目進行報道,中國員工在市民們的口中被稱為“我們的中國人”。

在項目工作的當地員工伊斯羅姆告訴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新電站滿足了當地人多年的願望:日常生活中不再停電,並且使用上更清潔的能源。“我們的工業和整個城市都將煥發新生,而這個電廠就是中烏兩國友誼的結晶。”

掃描二維碼

看更多內容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

(責編:程瑤(實習)、曾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