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深圳探索人才評價機制改革

職稱評審放下去 人才干勁提上來(關注改革“最后一公裡”)

呂紹剛  夏  凡
2016年06月05日02: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捧著新發的工程師紅本子,在深圳從事建筑裝飾設計的嚴美文喜不自勝。

  “過去覺得,評職稱是公家單位才有的待遇,我們根本不敢想。”入行11年,她一直兢兢業業,但除了老客戶的口碑,“社會上始終沒有對我們的肯定。現在終於改變了。”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職稱評審權下放給有條件的行業組織

  嚴美文的職稱証書,由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出,評定機構是深圳市裝飾行業協會。自2013年開始,深圳市啟動社會化職稱評審改革,將原來歸屬政府的職稱評審權,下放給具備條件的行業組織。

  “下放職稱評審權,就是要讓人才評價‘話語權’回歸市場。這是深圳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一步。同時,能夠優化人才基礎,對推動深圳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深圳市人社局局長王衛說。

  截至目前,深圳共有33家行業組織承接了57個評委會、114個專業的評審組織工作。

  “以前都不知道自己有評職稱的資格,還聽說得考外語、計算機。難,還麻煩,自然不願意去。”深圳市中建南方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小李說。經過裝飾協會的公開宣講,他對申報的條件和流程都一清二楚,“現在網上就能填表、傳資料、查進度。協會的人還會主動提醒考試時間,很貼心。”2015年,中建南方有20多人報名參加了職稱評審。

  深圳人社局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科長蘇亨數說,改革后評審標准由各行業組織在一定的框架內自主制定。“建筑設計行業重視專業技術水平,就可以調高學歷背景的分數佔比﹔工藝美術行業需要以實操來評判,則可以增加額外的實操項目。”

  數據顯示,2012年體制外職稱申報量約佔總量的55%,而到2015年,佔比上升到了65%。“改革就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深圳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更便捷、科學的職稱評定,能夠培養更高級的人才隊伍,促進整個行業進步。

  職稱類別與標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從最初的1家評審機構、1套固定標准,到33家行業機構、上百套不同的細化標准。這樣,豈非証書越來越多、越來越濫?

  深圳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說,數據顯示,改革至今,體制外職稱評選平均通過率不到60%。“一方面行業要維護權威及聲譽,另一方面企業出於控制人力成本的實際考慮,都會對評審人數進行嚴格控制。”

  深圳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多發証和少發証,並不是評價職稱制度的標准。而要看發証能不能切實推進行業發展。”

  隨著社會發展,不少行業出現了方向完全不同的細分領域。以綠色建筑行業為例,過去他們與普通建筑行業用同一套評審標准、同一個“建筑工程師”職稱。“但實際上,他們與普通建筑行業完全不同。”從設計理念開始,綠色建筑就注重建筑的生命力、節能減排,需要獨特的評審標准。

  科技的進步,也帶動著新行業、新專業不斷產生。2010年成立的深圳光啟,是一家研究超材料技術的企業,當中大量的科研人員對職稱有迫切需求。但由於超材料屬於新興領域,深圳並沒有與之相關的職稱評定機構,隻能與機電、材料工程師合並認定。2015年,深圳新增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作為職稱評審的承接單位,負責超材料專業的職稱評定。“超材料領域的科研人員有了專業化的職稱通道,行業也進一步走上正軌。”

  蘇亨數表示,增加、減少職稱類別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有的要統一起來,有的要細分下去。”他表示,國家大目錄中有29個職稱系列,而各省可以根據需要制定自己的小目錄。“如今,建筑建模、節能減排等多個新行業需求強烈,理應納入目錄當中。”

  深圳市人社局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副處長陸曄認為,要進一步推進改革,需要國家變革相應的証書制度,在涉及人身安全、公共安全領域內的職稱,如電工、焊工、電梯工等,應當按照嚴格標准,由國家頒發証書。但像美發師、咖啡師等職稱,由於不涉及重大安全責任,同時又有成熟行業評價體系,可以交由行業自主評級。“職稱評定作為一項正向激勵,能夠極大地激發人才自主學習、進步,從而推動企業和行業不斷創新、不斷向前。”陸曄說。

  “放得下,還得接得住、接得穩”

  陸曄介紹,在職稱評審權轉移的過程中,深圳始終堅持“三個不變”:評審標准不變、流程不變、發証機關不變。

  “不同的行業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評審標准中,我們不用一張統一的表。”蘇亨數介紹說,深圳人社局會對評審標准的指標發布大體的框架內容,而行業組織擁有改變分數比例,新增、減少細分項目等權力。但對標准作出變更時,必須組織行業專家評審通過,再報送人社局。

  深圳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認為,“權力要放得下去,還要讓行業組織接得住、接得穩。” 為確保行業協會的評審操作合法合規,人社局組織系列培訓,並印發手冊等宣傳資料,加強指導。

  “行業組織發展水平不同,承接能力也有高低。”深圳市人社局職業能力建設處副處長孫從爭介紹,那些市場化程度高、治理結構好、制度完善的組織能夠較好承擔評審任務,還能積極探索行業個性化的評價標准和機制﹔一些較小的機構則不然。

  改革推行這幾年來,人社局對承接機構作出了一定的動態調整。如深圳紡織工程協會曾進入試點,但由於第一年隻有1人申請,市場需求過小,人社局便暫停其工作,該行業的評審申請由其他紡織類行業協會代辦。“我們希望以后培養更多能力強、意識好、服務規范的行業組織,來承擔更多的政府職能轉移。”蘇亨數說。

  此外,深圳人社局對承接機構也有嚴格的監管和考評。其中,每當機構被投訴一次,就會扣除25分,在投訴4次之后,100分原始分被扣完,機構就會被“摘帽”,取消評審資格。同時,還設置電話接通率等多項考核標准。

  改革以來,深圳職稱評審申報逐年增長。

  除了普通行業人才,深圳還開展了技術人才等級評定試點。該項試點運用企業自評與行業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將技術人才的崗位技能、工作表現等納入考核范圍,並採取“考培分離”的方式,保障評審的公平公正。孫從爭認為,職稱評定和深圳積分入戶挂鉤,能夠幫助打工者融入社會。“將職稱評定權力交到企業手裡,能夠讓職稱等級體系與實際崗位相結合,讓人才的榮譽激勵和物質獎勵相統一,對人才的激勵作用更明顯。”

  今年3月底,深圳出台《關於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干措施》。根據該文件,深圳行業組織、企業機構和企事業單位在“評人”和“選人”上將擁有更大的自主權。不久后,深圳有望出台承接智能評審職能的監管辦法。“屆時,我們將在新型研發機構、大型骨干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開展更多的職稱自主評價試點。”陸曄說。

  本期統籌:陳亞楠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05日 04 版)

(責編:王政淇、崔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