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法院受案近2萬件
“世界知識產權日”來臨之際,江西省東鄉縣執法人員對收繳的侵犯知識產權的盜版圖書與光盤進行切割銷毀。 |
4月26日是世界知識產權日,多部門舉行與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宣傳教育活動。
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研討會4月22日在京召開。中央政法委副秘書長姜偉出席會議指出,要重塑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價值理念,完善適應知識產權這一特殊財產權的性質和特點、符合市場規律和滿足權利保護要求的損害賠償計算機制和証據認定採信規則,使損害賠償數額與知識產權的市場價值相契合,充分發揮知識產權裁判的教育、懲罰、威懾和補償功能。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中英雙語的《中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狀況(2015年)》(白皮書),白皮書顯示,全國地方人民法院審結知識產權一審案件123059件,同比上升11.68%。其中,知識產權行政一審案件結案數同比上升123.57%,再審率為0.027%,同比基本持平﹔審結的上訴案件的改判發回重審率為15.41%,同比上升6.77%。在審結案件數大幅上升的情況下,再審率同比基本持平,改判發回重審率增幅較為明顯,較好地發揮了上訴審的糾錯功能。
自2014年11月開始,北京、上海、廣州知識產權法院相繼成立。據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陶凱元介紹,截至2016年3月31日,三家知識產權法院共受理案件19502件,審理判決了一批有國際影響的知識產權案件,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制度和按照新的司法體制運行方面也取得進展。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4月13日發布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年度“十大典型案例”和“十大創新性案例”中,瓊瑤訴於正案、“極路由”案等榜上有名。北京高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民三庭庭長楊柏勇介紹,瓊瑤訴於正案判決從著作權法的專業角度厘清了熱播影視作品中創作與侵權的認定界線。“極路由”案,是我國首例硬件廠商屏蔽視頻廣告引發的不正當競爭糾紛,該案的裁判為互聯網時代和“互聯網+”商業模式下動態認定競爭關系提供了良好范例。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27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