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株潭城市群——
構筑生態“公共客廳”(長江構建“綠長廊”)

522平方公裡的“綠心”地區,跨長、株、潭三市,涉及14個縣市區。怎樣讓“綠心”更綠?怎樣“整齊劃一”保護好三市之間的這片綠?如何在保護的前提下實現綠色發展,打造湖南一扇獲取生態紅利的示范窗口?帶著一系列疑問,記者日前走進長沙市天心區、湘潭昭山示范區,探尋答案。
狠下決心補齊生態欠賬
4月19日,谷雨。一場大雨后,昭山示范區昭山鎮新南村新南化工廠廠區內70畝空地一片蔥蘢。同行的昭山政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前該廠長期進行冶煉和化工生產,廢水、廢渣未能得到有效處置,鎘、鋅等重金屬對周邊農田和渠道造成嚴重污染,並直接影響到了湘江流域昭山段的水質。3年前,當地對新南化工廠進行拆除,同時推進生態修復工程。歷時半年,當地投入4000余萬元將這片土壤修復達標,並於2014年底通過湖南省環保廳專家驗收,經過該省環境監測站監測,治理后的地下水達到Ⅱ類標准。
“一方面要造新綠,另一方面還要下決心把失去的綠搶回來。”昭山示范區黨工委書記楊曉軍說。修復裸露山地,封山育林,植樹造林,像這樣的還綠於山、還綠於民的行動,昭山示范區自2009年成立起,從未鬆懈。
把歷史欠下的生態賬補回來,天心區暮雲街道同樣在行動。暮雲境內一個房地產項目緊挨的35畝用地,不是繼續開發樓盤,而將要變身為綠化景觀,原因隻有一個:雖然和項目建成區相連,但根據綠心保護規劃,不能開發建設。這是政府對它的“最新判決”。
開發起步早、經濟活躍的暮雲街道,這些年大打“綠心牌”樓宇地產,去年初從長沙縣劃入天心區,眼下面臨發展新定位、新思路。“除了已批已建的地產項目,原則上不再批新的地產項目。”天心區委書記曾超群說得斬釘截鐵,這片綠心,交給我們,不是當作政績的跳板,而是以對歷史對百姓負責的態度,去把握發展節奏。
項目上馬先拿生態“路條”
“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車行綠心地區,一塊塊寫有這些字樣的保護標識特別醒目。根據保護條例,522平方公裡的生態綠心地區遵循科學規劃、生態優先、嚴格保護的原則,分為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控制建設區,其中120平方公裡原生態地區實行禁止開發。據統計,目前三市一共埋設這樣的綠心保護界碑541塊。設立界碑,只是保護理念入眼,關鍵在於“入心”。
最近,株洲市石峰區一位老板有些郁悶。他計劃投資的一個酒店項目,被省兩型辦擋在了門外。理由很明確:開發的項目位於綠心地區禁止開發區。“綠心范圍之內各建設項目應當征求省兩型辦意見並取得准入意見書,否則項目就無法落地。”省兩型辦常務副主任宋冬春說,近幾年三市共否決40多個擬建於綠心禁止開發區的項目,大多為工業性和房地產項目。
除了把住產業准入的源頭關,還要做好監督跟蹤的“最后一公裡”工作。去年底起,綠心地區初步建成了一套覆蓋全域的“天眼”系統,通過衛星緊盯綠心范圍之內每一塊土地的變化要素,每一起破壞生態行為。2015年三季度,長沙城南一建筑工地將棄土隨意傾倒,導致毀林100畝。這起違法行為,沒有逃過綠心保護“天眼”系統的衛星監控,很快省兩型辦及相關部門查處了相關單位,100畝左右林地復綠。
綠心地區產業發展不能任性。對這一點,楊曉軍深有體會。在他看來,“開發必須為生態讓路,產業應以生態為標識。”在昭山,全區51%的土地劃定為“禁開區”,並與各大投資商約定了建設中的三不“主義”:山不推,樹不砍,水不填。2009年至今,拒批重污染工業項目19個,徹底清除21家無証生產違法企業,拒絕200多家不合生態規劃的企業……產業發展有了紅線,昭山一躍成為湘潭的“無煙囪區” 。
綠色發展要算好一筆賬
綠心地區,是不是“完全捂住”不進行任何開發?《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明確提出,在保護好生態基底、發揮生態屏障功能的前提下,將綠心地區從三市邊緣地帶,建設成為城市群“空間整合關鍵、功能提升依托、三市聯系紐帶”,成為創新利用生態資本的示范窗口。
綠水青山怎樣釋放紅利?“產業何必要煙囪,青山綠水一樣可以生長出金山銀山。不能想著侵佔綠心,而要融入綠心。”楊曉軍說。這些年,昭山引進的都是文化創意企業。原來讓環保部門頭痛的高污企業變成了讓文化部門欣喜的創意產業,原來搞加工制造的企業主變成了種樹添綠的領頭人。
隸屬暮雲的興馬洲,和昭山隔江相望。迄今,它仍然是一個地處湘江中心,保持原生態的洲島:景色秀美,楊柳依依,綠樹成蔭。記者問,興馬洲的命運將如何?曾超群坦言:不急著開發,不急著定位。“長遠來看,低密度高效益的開發,一定高於高密度低水平的開發。”曾超群有著自己的“算盤”。
事實上,這麼多年來,綠心不是沒有過憂心。2011年,湖南省人大常委會經過調研,專門形成調研報告《保護綠心,刻不容緩》。
綠色發展要算好一筆賬——走訪綠心地區,多名環保志願者直言,保護第一,開發前必須掂量,宜慢不宜快,生態效益壓過經濟效益。在位於橘子洲的兩型展覽館裡,講解員指著綠心沙盤說,擁有這塊綠心的長株潭城市群,一定是有品性的。聽到這句話的時候,記者腦海浮現採訪時的一幕:登上昭山的山峰之巔,蜿蜒而來的湘江,迎面勾畫出一條“微笑曲線”。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25日 0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