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鄒驥

減排目標有雄心 艱苦努力可實現

本報記者  劉  毅
2016年04月23日02: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制圖:蔡華偉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多個國家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簽署《巴黎協定》。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控制升溫行動作出安排的《巴黎協定》,邁出生效的重要一步。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鄒驥,已經連續第十九次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他有時候是作為研究者、觀察員參加的,更多時候是作為政府的談判代表去參加。19年過去,“頭發都白了,孩子都長大了”,鄒驥對裡程碑式的《巴黎協定》的簽署和即將生效“百感交集”。在他看來,在《巴黎協定》達成前的4年談判過程中,中國發揮了重大作用,為《巴黎協定》的順利簽署做出了突出貢獻,而且今后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

  中國提出了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包括將於2030年前后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鄒驥認為,提出這一峰值目標,是基於對世界工業化﹑能源科技發展歷史進程及主要影響因素的考察,以及對未來世界﹑中國發展趨勢的研判。中國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是有雄心的,也是公平的。

  “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史表明,隨著發展進程的推進,一定會出現排放峰值。能源結構、經濟結構、技術水平、發展方式和人口過渡等驅動因素的變化,都會導致峰值的到來。”鄒驥說,觀念、發展方式﹑政策和體制的不同,會導致峰值到來的水平和時間不同。美國的峰值水平在人均22噸左右二氧化碳,對應的人均GDP為2.5萬美元(2010年價格,下同)﹔德國為14噸/人,對應的人均GDP為2.4萬美元﹔英國為12噸/人,對應人均GDP為1.7萬美元。

  鄒驥指出,再有十幾年時間,中國完成工業化、城鎮化,大體就會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2030年我國收入水平大約可望達到人均1.4萬—1.5萬美元,我們達到峰值時對應的收入水平要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對應的水平,比發達國家的峰值來得早,而且人均峰值水平也有望低於發達國家對應的水平。這是需要做出艱苦卓絕努力才能夠實現的,實現這一目標,將是中國對全球氣候保護做出的重大貢獻,甚至可以說是對人類發展的一個重大貢獻。”

  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盡早達到峰值,中國面臨巨大壓力和挑戰。例如,隨著中等收入人口佔比持續增加,中國經濟對消費倚重程度上升,與消費活動密切相關的各類建筑運行及與交通相關的排放佔比會穩步上升,可能由今天的制造業排放為主轉為建筑與交通排放為主,此消彼長。“這與今天的城鎮化進程、基礎設施布局設計與技術選擇是否具有遠見、未來新一代消費者的價值觀與消費行為,都息息相關。稍有不慎,我們有可能會被今天的高碳投資鎖定幾十年。”鄒驥提醒說。

  鄒驥強調,為了迎接這些挑戰,需要對向低碳發展路徑轉變的路線圖進行頂層設計。這些頂層設計包括:樹立人類發展路徑創新的視野和政治決心、意識﹔以成本最小化為指針的技術路線圖﹔支持技術路線圖的融資路線圖﹔支撐技術和融資路線圖的政策和體制改革路線圖。有了這些路線圖之后,需要在所有利益相關者之間進行傳播,變成大家認可的目標、計劃。接下來就是政府要帶頭推動,將其變為行動。企業和公眾也要跟上,一定要真抓實干地從政策、體制、組織、資金、技術上去落實。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23日 09 版)
(責編:王政淇、劉軍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