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一項研究首次定量評估認為,中國對全球氣候變暖的貢獻率約為10%

算清排放賬 合力促減排(綠色焦點)

本報記者 趙貝佳
2016年04月23日02: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冀北電網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一角。
  本報記者 史家民攝

  人類在使用化石能源等活動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被普遍認為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原因。

  中國對全球變暖到底該承擔多大的責任?《自然》雜志上近日發表的一篇文章,第一次定量分析了中國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引發廣泛關注。這篇文章是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李本綱教授及其研究團隊近4年的研究成果,研究顯示,從1750年工業革命至今,我國對全球變暖的貢獻約為10%。這一數字遠低於近年來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全球佔比。

  

  困難重重的科研攻關

  研究時間跨度為1750—2010年,考慮了10種影響氣候的因子

  中國該為全球氣候變化承擔多少責任,一直以來眾說紛紜,但沒有系統的綜合評估結果。

  為什麼這一問題被反復討論,但是科研結果遲遲未出?“因為要得到綜合量化的評估,必須滿足兩個條件。”李本綱介紹,“第一是時間條件,要從1750年工業革命一直研究到現在,時間跨度長,工作量大,模擬困難。第二是要素條件,如果要綜合評估一個區域或國家的貢獻,就必須包括所有已知的導致氣候變化的因子。缺乏任何一個,最后的綜合指標就沒法完成。”

  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院長董文杰教授也指出,由於基礎數據繁雜、研究方法多樣、評估標准不一等原因,研究一國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並不容易。

  雖然預料到會遭遇重重挑戰,李本綱及其研究團隊還是於2012年底開始著手研究。“這件事就是再難,也得有人做,將中國的貢獻研究清楚,就可以為國際氣候變化的相關討論提供重要參考依據。”李本綱說。

  為克服時間跨度大、數據不一致的難題,研究團隊利用氣候變化領域常用的主要數據,結合北大自己的排放清單數據,解決了排放數據的“時間延展”和“數據同化”問題,得到10種影響氣候因子1750—2010年的全球數據和中國數據。所謂時間延展,即縱向上將不同時間段的所有排放數據串聯並統一擴展到1750—2010年。數據同化,則是橫向上盡量減小不同數據源在精度和分辨率方面的不一致性。

  “研究考慮了目前已知的所有人為影響因子。結論是,自1750年到現在,中國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貢獻率是10(±4)%。這是首次明確綜合評估出中國對全球氣候變化應負的具體責任。”李本綱說,“我們把不確定性控制在了一個可接受的范圍內。”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適應室副主任黃磊認為,這一研究厘清了中國對全球變暖的具體責任,具有重要意義。

  意義重大的“約10%”

  有助於客觀認識中國需承擔的責任,制定公平的減排方案

  10%左右,這個數字到底意味著什麼?

  董文杰表示,就目前排放量而言,我國已經成為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在這種背景下,一些發達國家要求中國進行量化減排。“然而,從人均排放和歷史排放的角度來看,中國不應該承擔發達國家所要求的減排義務。”

  董文杰指出,爭取氣候變化外交談判話語權的關鍵,在於研究工作的進步。一個嚴謹科學的結論,能夠幫助全世界科學家和決策者,客觀認識中國對全球氣候變化所需承擔的責任,進而制定並實施公平合理的減排方案。

  10%左右這個數字,是氣候變化研究工作的重要成果。李本綱指出,中國自2005年起,碳排放的全球佔比超過了20%。如果不討論對氣候變化效應的長期貢獻,僅僅看近年來碳排放佔比的話,中國的減排壓力會大得多。“雖然我們的本意不是做政策研究,但結果卻能為政府決策提供重要的借鑒和參考。”

  “溫室氣體排放和變暖效應之間不是線性關系。”李本綱介紹,美國、英國等率先進入工業化時代,它們當年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對全球變暖的影響佔比更大。而中國等后來開始發展工業的國家,即便排放了與當年等量的溫室氣體,對全球變暖的貢獻也不會那麼大。

  研究發現,在過去這些年,雖然中國碳排放總量上升,但對全球變暖的貢獻比率變化並不大,穩定保持在8%、9%左右,最大不超過12%。李本綱表示,“這一結論讓很多人驚訝,不少外國專家表示他們沒想到。”

  在碳排放量上漲的同時,中國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程度能保持穩定,與兩類重要大氣成分的不同作用有關。

  “隨著工業化發展,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增加﹔與此同時,氣溶膠也在增加。二氧化碳、甲烷等長生命周期的溫室氣體有制暖作用,硫酸鹽、臭氧、有機顆粒等短生命周期的氣溶膠有制冷作用,二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李本綱說。

  引發爭議的一句話

  治理霧霾會導致氣候變暖?實際是提醒注意溫室氣體和氣溶膠“同步減排”

  文章中提到,“中國正在實施的空氣質量改善措施,可能會導致中國對全球氣候變化貢獻百分比的增加。硫酸鹽、硝酸鹽的減少會減弱制冷效應,可能會增加中國對全球氣候變化貢獻的比例。”這句話,引發了巨大爭議。

  “審稿專家在看到這句話后提醒我們,要麼進行論証,要麼刪掉。團隊討論了很久,一致認為不應該刪除。因為這一可能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而且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也提出了空氣質量改善是否會對氣候變化有影響這一問題。”李本綱說。

  后來,研究團隊在文章附件中對這句話進行了論証。他們計算出,如果二氧化硫下降到2000年的排放量,中國的全球變暖貢獻率會上升到12%,而如果降至1980年的排放量,則會讓貢獻率升至13%。

  難道這意味著,治理霧霾反而會增加對全球變暖的影響?

  “我們保留這句話,並不是說治理霧霾會導致氣候變暖,而是提醒大家,要注意溫室氣體和氣溶膠的同步減排。”李本綱解釋道,“如果隻減少氣溶膠,而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那麼制冷效果會減弱,制暖效果不變或加強,就有可能引發升溫。”

  “減緩氣候變化和治理空氣污染,都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二者並不矛盾,而且相輔相成。我們必須雙管齊下。”董文杰說,“長期來看,需要分別設置減排目標,強調‘誰污染誰治理、誰付費’的基本原則,並通過一些市場手段來提高實施效率,例如碳交易等。”

  李本綱表示,應對氣候變化和治理空氣污染,應協同減排、協同控制。減排溫室氣體和污染物的政策需要精確設計並同步實施。例如,控制甲烷排放可以降低臭氧濃度,在降低溫室效應的同時,改善了空氣質量,就是一個典型的“雙贏”局面。再如,通過優化能源結構及節能,可以同步降低二氧化硫、黑碳及二氧化碳的排放,則可能是“多贏”的局面。“然而,區域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作用、過程與機理尚不完全清楚,加強研究,將有助於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的制定及其綜合效應的評估。”

  

  ■鏈 接

  氣溶膠是什麼?

  氣溶膠是懸浮在空氣中的液態或固態微粒,含有各種微量金屬、無機氧化物、硫酸鹽、硝酸鹽和含氧有機化合物等。它們能作為水滴和冰晶的凝結核、太陽輻射的吸收體和散射體,並參與各種化學循環。

  氣溶膠按其來源可分為一次氣溶膠(以微粒形式直接從發生源進入大氣)和二次氣溶膠(在大氣中由一次污染物轉化而生成),它們可以來自被風揚起的灰塵、海水蒸發而成的鹽粒、火山爆發的散落物以及森林燃燒的煙塵等天然源,也可以來自化石和非化石燃料的燃燒、交通運輸以及各種工業排放的煙塵等人為源。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23日 09 版)

(責編:王政淇、劉軍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