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匯聚宗教正能量 同心共筑中國夢

——我國宗教活動更安全、更有序、更有保障

本報記者 李昌禹
2016年04月22日03:2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或手持經筒、口誦真言,或三步一磕、五體投地,繞寺朝拜的隊伍首尾相連……在西藏,外來的游客總會被藏民這種虔誠的宗教信仰所感動。而這裡的僧人和信教群眾則常常感念,近年來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日趨規范,政府對宗教工作投入日益加大,正讓人們的正常宗教活動變得更安全、更有序、更有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工作、宗教工作都是全局性工作”,“要精心做好宗教工作”。宗教工作涉及億萬信教群眾,至關重要。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走出了一條正確處理我國宗教問題的成功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頂層設計縝密、政策統籌到位、工作部署穩妥,宗教工作不斷取得新成就,匯聚起宗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

  保護尊重、以人為本,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權利保障有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宗教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處理宗教工作,關鍵是要做好群眾的工作,而其中基本的一點,就是要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權利。

  宗教信仰自由是黨的一項長期的基本政策,也是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依法保障信教群眾正常宗教需求,尊重信教群眾的習俗,穩步拓寬信教群眾正確掌握宗教常識的合法渠道,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權利得到了充分保障。

  ——全國宗教團體增加到5500多個,宗教活動場所達到14萬處,信教群眾的宗教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2015年,我國14528名穆斯林赴沙特朝覲。有組織朝覲名額逐年有序增加,服務管理水平日益提升。

  ——全國宗教教職人員增加到36萬。宗教院校82所,教師約2500人,在校生約1萬人,畢業生累計4萬多人。較為完善的宗教院校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各宗教的健康傳承有了更好的人才基礎。

  ——全國共有1.7萬余名宗教界人士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會議中擔任代表、委員,代表宗教界參與國家大事和社會重要問題的討論,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

  宗教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得到加強。《中華大藏經》《中華道藏》《老子集成》等大型宗教古籍文獻先后整理出版﹔多語種《古蘭經》翻譯出版﹔我國還成為世界上印刷聖經最多的國家之一。

  同時,對宗教界的引導服務更加到位,宗教界合法權益得到有力保障。2013年,宗教活動場所用電執行居民生活用電價格,減輕了宗教活動場所的經濟負擔﹔各地因城市規劃或重點工程建設拆遷宗教房產問題也得到妥善解決,予以合理安置和補償。

  國家宗教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民政部、衛生部先后制定政策,推動將宗教教職人員納入社保。截至2013年底,宗教教職人員在自願基礎上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6.5%,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89.6%,符合條件的全部納入低保,基本實現了社保體系全覆蓋。

  據統計,近10年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近10億元,改善全國性宗教團體辦公場所條件、重建或修繕6所宗教院校。近年,中央財政投入寺觀教堂維修款累計已超過2億元,從2011年起增加至每年3000萬元。

  完善法治、依法行政,宗教領域各項工作規范有序

  “處理宗教問題的基本原則,就是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御滲透、打擊犯罪。”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為處理宗教工作提出了基本遵循。

  十八大以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宗教工作法治建設日益完善,法治化水平顯著提高——

  宗教工作作為專章,被寫入《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宗教工作原則更加明確,機制更加順暢﹔刑法、民法、行政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中涉及的宗教內容及其司法解釋進一步完善﹔依據《宗教事務條例》,國家宗教局先后制定出台12部部門規章,不斷拓展對宗教事務依法管理的涵蓋面﹔60多個宗教事務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陸續制定、修訂,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的法律體系更加豐富、完善﹔全國性宗教團體制定80多項教規制度,宗教界的依法依規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顯著增強……

  同時,在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的大背景下,國務院共取消和調整了涉及宗教事務管理的20項行政審批。各級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工作,宗教領域秩序更加規范。

  ——歷時3年,完成了對全國宗教教職人員認定備案和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督管理專項工作。基本實現宗教教職人員管理的動態化、系統化、網絡化和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管理的規范化、民主化、現代化。

  ——規范宗教院校審批,推動宗教團體堅持正確辦學方針,支持改善辦學條件,解決教師職稱和學生學位問題,使宗教院校管理走上規范化軌道。

  ——積極運用法律手段推動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宗教工作部門嚴把寺廟、造像審批關,聯合有關部門制定規范性文件,開展重點督查,一些地方亂建寺廟、濫塑露天宗教造像現象得到有效遏制。

  近年來,在強大的法治保障下,藏傳佛教寺廟管理長效機制得以發展完善,藏傳佛教正常秩序得到維護﹔違法經文學校和阿拉伯語學校問題得到依法妥善處理,有效防范了宗教極端主義的滲透蔓延﹔基督教私設聚會點等問題依法得到有效治理,一些地方基督教活動混亂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宗教領域秩序越來越規范有序。

  愛國愛教、共致和諧,宗教與社會主義建設同頻共振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在一些邊疆民族地區,宗教的影響和作用尤其明顯。促進宗教和諧,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發揮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最大限度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是黨和國家宗教工作的重要一環。

  在黨和政府的支持引導下,近年來,在大是大非面前,宗教界堅決劃清界限,敢於發聲亮劍,積極擁護黨和政府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為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祖國統一貢獻了強大力量。

  2013年1月,來自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及南傳上座部佛教三大語系的高僧大德和專家學者,呼吁向廣大信眾宣講正確的佛教生命觀,認清是非,抵制邪說。

  2014年5月,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發出倡議書,嚴厲譴責暴力恐怖事件,號召穆斯林群眾“堅守中道思想,遠離極端思想”。

  ……

  多年來,佛教、道教開展講經交流,伊斯蘭教開展“解經”工作,天主教推進民主辦教,基督教開展神學思想建設,對宗教教義作出符合時代要求和社會進步的闡釋,為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筑牢思想基礎。同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堅決反對達賴集團、“三股勢力”利用宗教進行的滲透分裂破壞活動和暴力恐怖活動,有力維護了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祖國統一。

  參與社會服務,是宗教發揮積極作用的重要而現實的途徑之一。多年來,公益慈善活動一直不乏宗教界的身影。各宗教以實際行動播撒愛心、傳遞溫暖,公益慈善活動的長期化、制度化、規范化水平不斷提高,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和贊許。據統計,從2012年開始,中國宗教界每年開展的“宗教慈善周”活動,捐款捐物數額超過8億元。文明進香,規范放生,建設生態寺廟、宮觀等活動,更是提高了廣大信教群眾的生態意識。

  當前,宗教工作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宗教界作為一支重要力量,正在不斷進行自我完善,與祖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匯聚起宗教正能量,為中華民族同心共筑中國夢發揮越來越顯著的作用。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22日 06 版)

(責編:王政淇、劉軍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