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硬骨頭”、補齊“短板”,青海廣大干部“集結”貧困村
在精准脫貧一線比實功(深度關注)
“決不讓一個地區、一戶村民掉隊。”確保到2020年農村牧區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青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
啃“硬骨頭”、補齊“短板”,青海各級干部進農家、訪牧戶,察實情、摸家底,在踐行“三嚴三實”中,一場集中力量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攻堅戰,在青海高原次第展開。
看擔當 比籌謀
不提不切實際的指標,對搞“數字脫貧”者嚴肅追責
2015年12月,久沒落雪的西寧,迎來了入冬后的第三場雪。青海省委常委樓會議室裡一場“考試”正在緊張進行。這場“考試”隻有一道題目——“如何踐行‘三嚴三實’,打贏脫貧攻堅戰?”
原來,這是省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各市州委書記、部分縣委書記正在作關於“黨政領導干部扶貧蹲點調研”的情況匯報。去年,青海有2000余名各級黨政領導干部赴各地扶貧村蹲點調研。
之所以把這次會議變成為“考試”,是因為問答“不留情面”。
“派出的干部有沒有能力精准識別?”
“干部經驗和能力不足怎麼辦?”……
4個半小時的會議,工作嚴實者,對答自如,一知半解者,臉紅出汗。“粗放的領導方式抓不了精准扶貧。扶貧工作出現問題,首先要從干部身上找原因。”青海省委書記駱惠寧說。
青海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目前尚有53.97萬貧困人口,且大多居住在干旱山區和高寒牧區,脫貧攻堅進入決勝階段,剩下的都是“硬骨頭”。去年7月,青海省委專題研究部署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提出到2019年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縣全部摘帽,確保2020年整體上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我們堅持以上率下、示范帶動,看擔當,比籌謀,層層傳導壓力,向嚴要成績、靠實出效果。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省扶貧局局長馬豐勝介紹,扶貧須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轉變,要精准識別,各地按一定程序識別貧困戶、建檔立卡﹔同時,評價精准扶貧成效,看減貧數量,更看脫貧質量,不提不切實際的指標,對弄虛作假搞“數字脫貧”的干部,將嚴肅追究責任。
摸實情 做實功
精准識別、精准施策,當脫貧攻堅的明白人
尖扎縣尖扎灘鄉幸福村,是全縣最貧困的村子。今年春節前,駱惠寧去了那裡,與貧困戶索南當周一家人坐在土炕上,嘮家常,傾聽他們訴說生產生活的難處。
索南當周的大女兒專吉格先天失明。“想不想到盲校學點知識?” 駱惠寧問。
“想!”專吉格馬上回答。駱惠寧立即讓隨行人員聯系省特殊教育學校。5天后,專吉格踏入了夢寐以求的校園。“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抓好,我們要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駱惠寧說。
為了讓貧困戶早日挪出“窮窩”,青海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去到扶貧村,深入困難群眾中,摸實情,下實功,做脫貧攻堅的明白人。西寧市委領導通過入戶走訪、問卷調查、座談交流等途徑,摸清了貧困戶的底數﹔海東市委領導帶隊赴六縣(區)15個村蹲點調研,各縣(區)38名縣級領導赴82個村蹲點調研,調研查看扶貧項目推進情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在思想認識上抓兩頭:一頭抓干部的責任,一頭抓群眾的信心,建立了“指揮長統領下的組織領導網狀體系”,在50個重點村逐一開展“拉網式”排查,對前期建檔立卡工作進行全面“回頭看”和二次掃描,重新建立扶貧台賬。
針對群眾居住分散的實際,尖扎縣幸福村駐村干部採取召開群眾大會、入戶宣講相結合的方式,發動群眾參與,解答群眾疑問,在貧困戶申報的基礎上,依照貧困和低保標准,確認貧困戶52戶230人,公示后,群眾無異議。
格爾木市財政局駐村干部李敏,為把工作做嚴做實,拜郭勒木德鎮新華村支部書記為師,學習青海方言,成了真正的“村裡人”,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格爾木是個移民城市,新華村有不少來自海東等地的移民,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格爾木戶籍。李敏沒有將他們當“外人”看,深入了解他們的實際困難,向上級部門提出了關於解決外來人口戶籍問題的建議。
“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學生郎、四看技能強不強、五看有沒有殘疾重病躺在床。”班瑪縣扶貧開發局局長文化吉患有高原性心臟病,卻一直堅守在扶貧第一線,走村串戶。有的貧困村不通公路要步行,來回得花3天,她從未因此而懈怠。“文局長干工作扎實啊,她走山路,男人們都趕不上呢!”當地群眾沒有不認識文化吉的。
“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脫貧攻堅,得認認真真看、實打實地干,來不得半點虛假。” 文化吉說。
嚴要求 強機制
5000余名干部“集結”貧困村啃“硬骨頭”
“給貧困村找准一條致富門路,是我們第一書記的責任。”瑪沁縣下大武鄉清水村第一書記東保加說。去年,青海向貧困村選派第一書記、派駐扶貧(駐村)工作隊。全省共選派5000余名干部進駐1622個貧困村,全力推進扶貧攻堅。
在工作實踐中,省委搭建“123”工作機制:“1”即建立省州縣單位與三類村“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的固定結對關系,形成干部由結對單位選派,一線有干部、后方有靠山的“一聯”工作機制﹔“2”即建立單位黨組織結對共建幫村、黨員干部結對認親幫戶的“雙幫”工作機制﹔“3”即建立治窮、治弱、治亂並舉,全方位全覆蓋的“三治”工作機制。
互助土族自治縣鬆多藏族鄉馬營村在中國人民銀行西寧中心支行、縣農村商業銀行支持下,以“專業合作社+貧困戶+信貸支持”的扶貧模式,給68戶貧困戶建立了金融服務檔案,為41戶貧困戶信用評級,並辦理了自主循環貸款“福農卡”,授信金額90萬元。馬營村第一書記王彥青說,這可幫助貧困戶今年人均增收600元。
第一書記和扶貧(駐村)工作隊進村履職后,組織部門開展明察暗訪,對不適合崗位要求的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成員實行“召回”制度。“如果有瀆職行為的,我們將不僅要召回,而且不再提拔!”省扶貧開發局機關黨委書記李玉勛說。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個貧困村的情況各不相同,每一戶貧困家庭的致貧原因千差萬別,精准識別后,需要精准施策、對症下藥。
金灘鄉金灘村位於海晏縣東部,是一個半農半牧村。全村共有農牧戶248戶877人。在這個海拔3000多米的村子,村民們基本靠天吃飯。從進村的第一天起,第一書記張文軍便挨家挨戶開展精准識別、建檔立卡工作,“主要是因病致貧,幾乎家家都有病人。”
村民靳玉萍患乳腺增生多年,醫院建議手術。但家裡拮據,一直拖著。“疼的時候吃些消炎藥,忍不住了就吃去痛藥。”靳玉萍說。張文軍走訪中得知情況后,立即聯系省第二人民醫院,還幫他們解決了交通、住宿費。“手術一切都順利。”張文軍說,接下來將爭取更多的農村合作醫療保障資金,防止村民因病難致富。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核桃庄鄉排子山村,超過2/3的人外出打工,留守的村民死盯著一點救濟款。扶貧工作隊進駐后,籌劃修路,解決行路難﹔建村級活動場所,方便村民健身﹔組織愛心捐助,為特困戶及孤寡老人送關愛……一連串實事,辦到了村民的心坎兒上。
摘掉“貧困帽”,穿起“致富衣”,在脫貧攻堅的趕考路上,正澎湃著“嚴”和“實”的精神脈動,精准扶貧、精准脫貧,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青海越來越有底氣、越來越有力量。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19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