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努力實現全流域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

江西 力保“一湖清水”向長江(長江構建“綠長廊”)

本報記者  吳齊強
2016年04月17日02: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位於江西的鄱陽湖,承納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河流來水,其水系年均徑流量約佔長江流域年均徑流量的1/7強﹔每年注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河、海河、淮河的徑流總量。

  如何保証“一湖清水”向長江?“壓力巨大”,江西鄱陽湖辦副主任劉兵直言。作為欠發達的中部省份,如何努力實現全流域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統籌推進九江長江、鄱陽湖及源頭地區生態保護,進一步構筑長江中下游生態安全屏障,一直考量著江西干部群眾的智慧和擔當。

  源頭管理,護住“一湖清水”

  春天的南昌梅嶺景區,桃紅柳綠,菜花金黃。

  灣裡區招賢鎮招賢村村民高小文,剛剛賣出一批桂花、樟樹苗。7年前,他還是當地有名的養豬專業戶。“養豬價格波動大,而且有污染。梅嶺是景區,從長遠看,還是保護環境更重要,政府有補貼,種苗木收入也不差。”如今,灣裡不少“老豬倌”改行從事苗木花卉業,或發展休閑度假、高山有機茶等環保綠色產業。

  頭頂“國家梅嶺風景名勝區”,鄱陽湖畔的灣裡區過去把發展重心放在重工業和養殖業上,結果是財政數字向上漲,環境指標往下掉。為保護鄱陽湖水質、提升空氣質量,南昌市對灣裡取消了工業增加值的考核,新增了森林覆蓋率、水源水質、生態旅游的考核,其中生態成績佔比近1/3。南昌率先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從2009年開始,每年拿出3000萬元,通過轉移支付補償給灣裡。

  灣裡區堅定了綠色發展的信心,搬遷關停污染工廠、縮減生豬養殖規模,366個養豬場全部退出核心景區,通過生豬標准化項目建設實現豬場糞污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通過封山育林、污染源控制、改造提升景區環境等工程,灣裡區生態環境持續得到優化,森林覆蓋率高達73.8%,被譽為南昌市的“生態氧吧”“都市綠肺”。

  南昌灣裡區的變化折射出江西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的努力和成果。

  江西是重要的生豬供應基地,2015年全省生豬外銷1400萬頭。據有關專家推算,鄱陽湖的污染源生豬養殖佔了四成左右。“養豬富民,但要治污。”江西農業廳相關負責人說,各地利用中央、省市的補貼扶持,抓好一批畜禽糞便集中收集、沼氣發電、集中供氣、有機肥生產、發酵床養豬等示范點建設,推進綠色生態養殖。

  制度保障,劃定生態紅線

  江西婺源,青山綠水和粉牆黛瓦交相輝映。婺源縣發改委主任俞健文告訴記者,婺源村落自古以來就有“殺豬封山”“生子植樹”等傳統習俗,這也是珍貴樹木得以存留的原因之一。

  既有文化傳承,又有制度保障。婺源探索生態補償機制,整合優化各級財政轉移支付和補助資金支持生態補償,在全縣1487個自然村實施農村清潔工程,縣財政每年對農村垃圾處理補貼20元/人﹔在16個鄉鎮建設污水處理廠基礎上,將再投入3億元,在200個中心村庄建設污水處理站和管網設施,基本實現農村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

  婺源縣人大通過決議,在全縣實行“十年禁伐天然闊葉林”,將公益林擴大到155萬畝。2012年以來,在全縣2.3萬畝山塘水庫禁止化肥農藥養魚,對養殖戶進行生態補償,每畝每年20元。

  據介紹,江西河湖管理保護建立省、市、縣三級“河長制”。在鄱陽湖核心保護區內,不僅關停污染企業,劃定嚴格的生態紅線,而且把漁業捕撈、畜牧養殖等列為產業禁區。通過立法規定,對鄱陽湖、長江江西段捕魚每年實行“限撈”,增強生態自我修復功能。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逐步建立綠色GDP考評機制,對匯入鄱陽湖的主要河流,實行行政區界上下游水體斷面水質交接責任制,交接斷面水質監測結果將作為環境保護實績考核的重要指標。

  生態補償,全流域全覆蓋

  贛州市石城縣境內武夷山南面的石寮岽是贛江的源頭。總面積16500公頃的贛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裡,當地的林場伐木工放下斧頭、扛起鋤頭,專心種樹、護樹。

  “政府每畝補貼300塊錢,現在每畝投資成本在2000元以內,5年后苗木成林就能產生三倍的效應。”在安遠縣山川潭畝木基地,一片片樟樹長勢喜人,基地負責人憧憬著未來。

  贛州屬欠發達地區,在財力有限、發展壓力較大的情況下,贛州每年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專門用於水源地生態環境治理。安遠每年投入5000萬元以上保護源區生態,關停源區域內30多個非法採礦點,取締以木竹為原料的加工企業和有污染的企業,向村民大力推廣清潔能源,源頭水質達到可直接飲用的國家一類水標准。

  江西在全國率先實施覆蓋全境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轄區內鄱陽湖流域、九江長江段和東江流域均納入補償范圍,涉及所有100個縣(市、區)。在試點基礎上,2016年,江西首期募集全省流域生態補償資金20.91億元,這筆資金整合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10.91億元和省級專項資金3億元,省級財政新設專項預算資金3億元,100個縣(市、區)財政籌集3億元,11個設區市本級財政籌集1億元。資金籌集量目前全國最多。

  生態補償資金如何分配?江西將水質作為主要考慮因素(權重70%),同時兼顧森林生態保護(權重20%)和水資源管理(權重10%),適用於全省所有100個縣(市、區)。

  在江西省發改委,記者看到一份全省各市生態補償資金權重明細表,該省重要生態功能區主要分布在五大河流源頭山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基本重合。江西省發改委主任吳曉軍介紹,綜合不同地區受益程度、保護責任、經濟發展等因素,江西在資金分配上向五大河流源頭、鄱陽湖濱湖地區及東江源頭保護區等重點生態功能區傾斜,體現出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明確對水質改善好、森林生態保護有成效、節約用水多的地區加大補償力度﹔而對發生重大(含)以上級別環境污染事故或生態破壞事件的地區,扣除當年三成到一半的補償資金。所扣資金納入次年全省流域生態補償資金總額。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17日 04 版)

(責編:劉軍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