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全力構建長江流域生態屏障
金沙江畔花果香(長江構建“綠長廊”)

“江流到此成逆轉,奔入中原壯大觀。”這說的是金沙江上“長江第一灣”的奇景。長江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騰而下,來到雲南香格裡拉沙鬆碧村與麗江石鼓鎮之間,陡然來了個100多度的急轉彎,轉向東北,形成了罕見的“V”字形大灣。
從此地向金沙江下游出發,沿途將經過雲南7個州市40多個縣市區。如今,金沙江沿岸已是繁花似錦、百果飄香的樂園,沿江行走,在不同的區域都可以看到蔚為壯觀的經濟果林。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發展思路,長江經濟帶正成為雲南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
堅持生態優先,守得住青山才守得住綠水
“大王叫我來巡山……”哼著小曲,金貴生開始了一天的巡山護林工作。59歲的老金是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灣碧林場的一名護林員,管護著8000多畝公益林。每年3月開始,林場進入防火戒嚴期,也是老金這樣的護林員最忙碌的日子。
誰能想到,現在的護林標兵老金,20年前是一個伐木工人。在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前,灣碧、三台、桂花這些山區鄉鎮大多以木材採伐為主要的經濟支撐,僅灣碧一個林場每年就要採伐近3萬立方米的木材,木材會通過金沙江水運漂到下游。一到採伐季,金沙江上都是漂浮著的木材,沉掉的、壞掉的不計其數。
森林資源的過度消耗給金沙江沿岸地區帶來了嚴重的生態影響。“幾乎無林可砍。”老金說。當時的金沙江流域,很多林場都面臨著荒山的危險,由於缺乏足夠的森林涵養水土,洪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成為常態。
金沙江流域的生態系統修復迫在眉睫。1998年,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開始實施。為了加快推進金沙江流域的生態治理與修護,流域內涉及的縣(市)先后實施了長江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森林面積逐年增加的同時,其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等方面的生態功能也日益體現。
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區域,金沙江流域的林業發展起到了帶頭作用。構筑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和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整個雲南的林業建設都在發力。截至2015年年底,雲南的林地面積已增至3.75億畝,森林覆蓋率提高至55.7%,從木材產量大幅調減,森林分類經營到森林面積和蓄積的雙增長,現在的成績來之不易。
“我們這輩人吃夠了生態破壞的虧。”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之后,老金從伐木工人變成護林員,和他一起完成角色轉換的還有很多傳統森工企業的工人。“我現在是明白了,守得住這山才守得住這水。我得好好守住這個生態底子,把過去砍樹的債還了。”
調整產業結構,建起長江上游“綠色銀行”
“過去是越窮越砍,越砍越窮。”走訪金沙江流域附近的村民,很多都有這種深刻的體會。
脆弱的生態環境加劇流域內的經濟發展壓力,原始的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和以木材採伐為主的單一模式導致生態環境更加脆弱。要想真正守住生態底子,還是要靠優化林業的產業結構,讓種樹者得實惠、有盼頭。根據金沙江沿岸各縣市區的資源優勢和種植特點,雲南省培強做大特色經濟林產業,積極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旅游、森林庄園。“十二五”末,雲南林業社會總產值增加到2800億元,林業發展實現了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並重、生態改善與林農獲益雙贏的重大轉變。
過去,雲南村民們生活水平按壩區、半山區、山區的順序依次降低。山上的村民隻能“靠山吃山”,砍了今年不知道還有沒有明年。實現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后,村民們還是“靠山吃山”,經濟林果種植成了林農們的“搖錢樹”和“綠色銀行”。
“過去家家戶戶都是砍柴為生,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石鼓鎮石鼓村望城坡小組的村民楊麗英說,“現在大家都種上了各種經濟林果,賣得上價錢。到了春天,根本不需要動員宣傳,村民們自己就扛上鋤頭上山了,哪裡有空地,哪裡就種上了樹。”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望城坡的林果業種植面積從原來的幾十畝,發展到300余畝,遍布整個小組的山頭和田間地頭,林果業品種也從原來的板栗、蘋果、梨子、杏子、李子少數幾個品種發展到三月桃、五月桃、冬桃、油桃、黃皮梨等20多個林果品種。
在金沙江沿岸,經濟林果的發展讓村民們實現了兩種“靠山吃山”模式的轉變。麗江玉龍縣的雪桃、楚雄大姚縣的核桃、永仁縣的芒果……這些金沙江沿岸的經濟林果都打出了自己的品牌,讓當地林農大為受益,在一些地區,林業收入能佔到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經濟林果不僅讓村民嘗到了甜頭,還讓村民們真正將“生態共識”轉化為生態行動。
創新機制模式,啃下水土保持治理“硬骨頭”
楚雄州元謀縣灣雲村的坡耕地上,村民楊樹保正在打理自家的芒果樹,一排排芒果樹整整齊齊,每一棵樹都綴滿了一串串黃色小花。楊樹保的30畝林地,是通過世界銀行的加強灌溉農業項目貸款改造而來。
現在的元謀以冬早蔬菜聞名,每年全縣種植冬早蔬菜20萬畝以上,種植特色水果10萬畝以上。現在,農民每年賣菜收入達10億元以上,特色經濟林果產值達8億元以上。如今的發展局面得益於以坡改梯和經濟林為重點的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
金沙江流經雲南地區為多山高原地區,可以說是長江上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從1989年開始,國家在包括金沙江流域地區實施了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簡稱“長治”工程),雲南省共有元謀、大姚、永仁等13個縣市被納入此項工程。還先后啟動實施陡坡地生態治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石漠化治理及農村能源建設等一大批治理修復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綜合工程。
“這些地方條件差、環境惡劣,都是水土治理最難啃的‘硬骨頭’,僅僅依靠國家的政策和資金投入遠遠不夠。”元謀水保辦的羅桂雲在水土保持治理的一線工作了近30年,“關鍵還是要動員起民間資本的積極性。”
民營水保在金沙江流域內水土流失的治理中起到了巨大作用。“這樣的新路子治理開發速度快、標准高、效益好。”羅桂雲介紹,民營水保的大戶都願意大力發展經濟果木林,通過以點帶面,帶動了本地和外地投資開發者參與到治理水土流失當中來。
“等過段時間這裡的青棗、芒果成熟了,樹上全都是沉甸甸的果子,看上去壯觀得很。”羅桂雲說。
元謀的青棗、芒果,玉龍的雪桃,大姚的核桃……百果樹林齊齊發力,金沙江沿岸的村民們正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致富之路。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12日 0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