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5年水保重點項目投入超百億元,土壤侵蝕量減少近一半
水保硬杠杠帶來了什麼(鄉村觀察)

一江碧水,滿眼蔥郁青山,從重慶朝天門碼頭乘船順流而下,長江兩岸徐徐展開美麗畫卷。
“保住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地處全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之一,重慶不斷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5年來,水保重點項目累計投入超百億元,治理水土流失8500多平方公裡,土壤侵蝕量減少近50%,受益區農民年人均增收500元。作為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點,重慶綠色產業在生態保護中崛起。
從“求生存”到“求生態”,水土保持成發展硬指標
重慶地處長江上游、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山地丘陵佔總面積的90%以上,水土流失佔總面積的37.7%,年均土壤侵蝕量達1.06億噸。
對水土流失的危害,合川區天龍村村民張世忠深有感受:“一遇下雨天,泥沙就和著雨水向下沖,隨處可見‘光石板’‘碗碗土’。”有村民不服氣,在坡地上種紅苕,四周圍上籬笆,可雨一大連籬笆都沖得無影無蹤。
治理水土流失,是保障長江流域生態屏障的重要措施,也是守護百姓美好家園的有效之舉。
從“求生存”到“求生態”,重慶水土保持措施不斷加力。一手強投入,對水土流失地區因地制宜、綜合治理。重要水源地推進清潔小流域建設,對坡耕地集中區及侵蝕溝密集區開展專項治理。一手控“閘門”,萬州、忠縣、巫溪等21個區縣納入國家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嚴格生產建設項目監管評價制度,實現動態監控。誰觸碰水保“紅線”,將從嚴追責。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水土保持也變成了‘硬杠杠’。”重慶市水利局水土保持處處長李華說,根據《水土保持法》,未編水保方案就開工的違法項目,可處5萬—50萬元罰款。近年來,萬州區查處水保違法案件30件,先后取締178處非法開採礦點,完成水保方案編制307個。有罰單、有嚴格措施,水土保持越來越受到重視。
水保項目的實施,給百姓帶來實惠。2012年,合川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啟動,8口蓄水池,9.3公裡排水溝,讓天龍村400畝坡耕地受了益。“多虧政府出錢治理,現在‘泥不下山、水不亂流’,澆水不用到坡下挑,管護輕鬆多了。”
多年治理,重慶水土流失態勢得到遏制,基本保持了每年下降一個百分點的狀況。山變綠了,水變清了,群眾找回自己的美麗家園。
從“三跑田”到“三保田”,美了生態富了口袋
在萬州甘寧鎮廟溝村村口,一壟一壟白塑料帳篷旁,幾個村民正用手團著一個個小球。“這是給辣椒苗用的草木灰,是技術員教的新技術。”68歲的駱世州告訴記者。
“美了生態才能富口袋。”駱世州感嘆幾年的變化:以前種的是玉米、紅薯,那時土層薄,水肥都留不住,沒啥賺頭。實施水土保持后,現在種的是瓜菜,收入一下就翻了幾番。
廟溝村山高坡陡,老百姓有順坡耕作的習慣,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改造坡耕地,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三保田’,是生態與生產雙贏之路。”甘寧鎮副鎮長李毅說,得益於國家坡改梯項目實施,政府投錢,農民投勞,這裡的山川變了樣,年減少土壤侵蝕量1.5萬噸,新增蓄水保水量70萬立方米。
如今的廟溝村,山頂樹木戴帽,山間果樹纏腰,山下清波綠柳,壟上關關鳩鳴,水土保持帶來農民生活之變,也帶來產業結構之變。龍頭企業魚泉榨菜公司落戶,把廟溝村定為原材料供應基地,常年收購這裡的大頭菜。村裡專門成立了高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實行規模化經營。2015年,全村榨菜產量高達2200噸,南瓜750噸,其他蔬菜850噸,平均每畝地純收入超過3000元,農戶年增收20%以上。
沿山路前行,碧綠金黃的橘海就是忠縣涂井鄉友誼村的金字招牌。每年的4月中旬村裡會如期舉辦柑橘節,游客往來不絕,蜂蜜和土特產在節會上熱銷,附近的幾家老鄉開的農家樂旅館、餐館每年都得提前半個月預訂。
誰能想到,這果香四溢、游客如織的好地方,以前卻是沒人要的荒地。47歲的友誼村村民羅文軍說:“以前找水難,土地無人耕種,溝渠不暢通,修建水塘成本太高。”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修起了蓄水池、種上了經果林,灌溉用上了滴灌、噴灌,果園裡也多了採果便道。看到這些,他放棄了外出打工,在家門口承包了980畝果園,成了村子裡的“橙子專家”,現在一年收入達300萬元。
強基礎扶產業,水保成現代農業催化劑
重慶忠縣,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的加工廠,從橙子清洗、榨汁到果汁裝罐,整條生產線科技范兒十足。“從一粒種子到一杯橙汁,公司建成完整柑橘產業鏈。”公司副董事長鄭傳群說。為何選址忠縣?鄭傳群說:“水果水果,先有水后有果。經過水保綜合治理,這裡的灌溉措施到位了,村裡的鄉親們種柑橘、建果園有經驗、有條件。”
涂井鄉黨委書記劉明文說,柑橘產業離不開水土保持項目支撐。“以前柑橘產量有限,果樹種得分散。如今柑橘產業成為全縣的支柱產業,園區已經有十多個柑橘品種了。”
忠縣涂井鄉位於長江之濱,是水土保持項目的重點實施區,項目投資2000多萬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3.7平方公裡。通過完善水利水保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當地居民生產生活條件﹔通過改土、治水、建池、建園,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減少水土流失,降低了勞動強度,也夯實了農業發展基礎。
如今,水土保持項目又澆灌出了“新花”:利用35萬畝柑橘資源發展鄉村游,忠縣建成一處處鄉村生態旅游區,發展第三產業,“花果同樹”奇觀吸引每年10萬人次來旅游,年均拉動消費400余萬元,帶動越來越多橘農走上致富路。
“我很看好農村電商,下一階段打算注冊一個綠色品牌,開個網店進行品牌銷售。”半個月前,羅文軍已經在淘寶商城上預先發售柑橘2000多斤,報價基本跟市場價格持平。
忠縣水務局局長王精華說,如今的忠縣是“半城山水半城橘”。柑橘產業配套完善的水利基礎設施,已覆蓋18個鄉鎮50萬果農﹔生態效益更加明顯,森林覆蓋率提高18個百分點,年增含水量3.28億立方米,年減少流入長江泥沙700萬立方米,推動長江生態屏障的建設。
不只是忠縣,重慶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成效逐步凸顯,已發展百萬畝柑橘、百萬畝花椒、百萬畝中藥材、百萬畝花卉苗木等現代農業產業化項目。如今,走進一個個郁郁蔥蔥的果園,圓乎乎的夏橙、紅橘、柑橘滿綴其間,這些沉甸甸的果實托舉起“綠色”的希望。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27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