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作為南水北調東線“大水缸”,山東南四湖水質從劣五類躍升至三類

昔日“醬油湖” 如今好風光(綠色焦點)

本報記者 劉成友
2016年03月26日04: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微山湖濕地風光秀麗。
  周新國攝

  “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

  電影《鐵道游擊隊》主題歌,膾炙人口。微山湖,與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合稱“南四湖”,像一串藍色明珠,鑲嵌在魯西南。

  作為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南四湖承接了蘇魯豫皖4省32個縣53條河流的匯水,被稱為南水北調東線的“大水缸”。其水質好壞,直接關系著南水北調調水的成敗。這個昔日污染嚴重的“醬油湖”,從2003年起,水質12年持續改善,從劣五類躍升到三類水,躋身全國水質優良湖泊行列。

  南四湖水質改善,是怎麼做到的?

  

  “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實現了

  形成大環保格局,實施嚴於國家標准的地方環境標准

  過去,污水橫流,腥臊惡臭,被當地人稱為“龍須溝”﹔現在,河水清清,水草豐茂,成了市民休閑垂釣好去處。這條河,是棗庄薛城區的小沙河。

  小沙河不長,隻有16公裡,卻跨區出市,到濟寧市微山縣蔣集村注入微山湖。說起水質變化,蔣集村村民崔修寶最有發言權。

  “現在湖裡什麼魚都有,漁民每天都能賺一兩百元。”他說,這裡有兩個村子全部是漁民,人均年收入都在兩萬元以上。

  在崔修寶記憶裡,10多年前,由於污染,小沙河水質嚴重惡化,河口腥臭。湖裡沒了魚,村民隻能外出打工。

  有水皆污,魚蝦絕跡,每年排入湖中的各類廢水超過10億噸,這是2002年國家啟動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時南四湖的污染狀況。當時,湖區水質全部是劣五類,部分湖區化學需氧量濃度高達上千毫克/升。

  按照國家要求,南水北調調水干線必須達到三類水質,這就意味著需要削減80%以上污染負荷絕對量。很多專家學者認為,這是“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從2003年開始,山東向這個“不可能”發起了沖擊。歷時8年,分4個階段,通過實施嚴於國家標准的地方環境標准,逐步實現了行業排放標准向流域性排放標准的過渡,取消了造紙等高污染行業的排污特權。靠環境標准倒逼企業,不但沒有“整垮”企業,反而取得環保與經濟雙贏的成果。

  依托國家重點流域治污考核,山東將南四湖生態環境保護任務層層分解到各市和省政府有關部門。流域內各級黨委、政府一把手親自抓,部門聯動,環保部門不再單打獨斗,形成了“黨政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努力”的大環保格局。這個大環保格局,是讓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感到最欣慰的。

  濟寧市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由書記、市長共同擔任組長,12位市級領導任副組長,縣區黨政一把手及市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10多年來,濟寧市累計投入上百億元,上馬大批治污工程,防控並舉確保安全。到2012年,濟寧市計劃內的119個項目全部按期建成,省控考核斷面水質全部達標。”濟寧市環保局副局長劉雲廷說。

  10多年治污,效果就在眼前。初春,微山湖邊乍暖還寒,枯黃的蘆葦叢中開始透出絲絲綠意,不時見到湖面上飛翔的水鳥。據統計,目前在南四湖棲息的鳥類有200種,數量達15萬余隻,水生高等植物恢復到78種,魚類恢復到52種,絕跡多年的小銀魚、毛刀魚等再現南四湖。

  “南四湖生態環境保護,不僅是南水北調水質保護的硬任務,更是山東推動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張波說。

  “治、用、保”科學治污

  污水處理突出“治”,中水回用突出“用”,濕地淨化突出“保”

  濟寧中山公用水務有限公司污水處理廠出水口附近,有兩座泵房。工作人員介紹說,一座用於往外輸出中水,每天將污水處理后的幾萬方中水輸送到附近幾座電廠﹔另一座是截蓄導用加壓泵站,把電廠消化不了的污水,輸送到附近的人工濕地,做進一步淨化處理。

  污水處理突出一個“治”,中水回用突出一個“用”,濕地淨化突出一個“保”,這是山東流域治污的“治、用、保”模式。

  “治”,就是實施全過程污染防治,引導和督促排污單位達到常見魚類能穩定生長的治污水平。張波介紹,除分階段實施逐步加嚴的水流域標准外,山東運用市場機制,推動南四湖流域建成污水處理廠90座,總處理能力達每天430萬噸,全部達到一級A處理水平。

  棗庄華潤紙業的排污口建在廠區牆外,這裡設有生物指示池,魚兒在水裡游來游去。旁邊設置了環保監督牌,電子顯示屏實時公布污染物在線監測數據。公司副總經理孫傳經說:“排污口是按省裡統一規定建設的,更便於接受社會監督。”

  棗庄市環保局局長郝榮平介紹,近年來,棗庄擠出7.3億元,新建、擴建和改造城市污水處理廠11座,配套建設污水管網615公裡,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3.5%。污水處理倒逼排污企業提高標准,全市150家工業點源實施了污水深度處理工程。

  “用”,就是因地制宜建設企業和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體系,減少廢水排放。張波說,目前,南四湖流域共建成城市再生水利用工程53項,總規模達每天122萬噸﹔調水沿線各市建成再生水截蓄導用工程21個,每年可消化再生水2.1億立方米,直接受益農灌面積200多萬畝。

  棗庄城區響著音樂的洒水車,用的是中水。鄒城市污水處理廠把中水賣給鄒縣發電廠,每年盈利1000多萬元。

  “保”,就是建設人工濕地水質淨化工程,開展生態保護,提升流域環境承載力。目前,南四湖流域已建成人工濕地水質淨化工程23.9萬畝,修復自然濕地22.6萬畝,基本形成了“條條河流有濕地、片片濕地水清澈”的景象。

  “水淺的地方種蘆葦、香蒲,水深的地方種苴草、虎尾藻,更深的地方可以種菱角、芡實等,充分發揮濕地的淨化功能。”劉雲廷介紹。

  下功夫建立環境監管長效機制

  省環境監察機構獨立調查,防止可能存在的地方保護

  “污染治理像壓彈簧,開始的時候可能比較容易,越到后面難度越大。”張波說。

  南四湖治污,確實如此。

  為保湖水長清、調水安全,山東在建立環境監管長效機制上下功夫。獨立調查工作機制,就是管用的一招。

  以往,一些地方處理環境保護案件下不了手,即使處理了,群眾對結果也常常不滿意。

  對此,山東省環境監察機構以環保廳確定的突出環境問題為導向,自行安排調查路線,確定調研對象,自己解決食宿,獨立開展調查。一般案件移交地方處理,重點案件由省環保廳挂牌督辦。張波說,這樣既尊重屬地管理,又防止可能存在的地方保護。

  南四湖面積1266平方公裡,南北狹長,最窄的地方5公裡,最寬的地方25公裡,行政權屬復雜,容易產生監管薄弱環節。

  山東建立區域共治的聯動執法機制,“輪流坐庄、定期會商﹔交互監察、聯合執法﹔屬地管理、信息共享﹔上級督辦、務求實效”。這個思路得到沿湖多地認可,形成了湖區污染聯防聯控、齊抓共管的局面。

  為從源頭上防治污染,濟寧市規劃建設了6個化工園區,新上化工項目全部進園區集中管控。對不符合環評要求、落實不到位的項目,一律不予審批和驗收。

  “智慧環保”成為環保監管的利器。濟寧市157家單位安裝水質自動監測設備279台(套),同時,在所有排污企業、城市污水處理廠、工業園區、縣界出境斷面和入湖口,設置多道安全防線。

  “超標即應急”,是工作機制﹔“快速溯源法”,是工作程序。一旦發現超標,立即啟動應急處置程序,24小時內鎖定污染源。

  全國七大煤化工基地之一的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通過廠內應急事故池、園區污水處理廠、河道應急截污壩、人工濕地、在線監控“五位一體”的防控體系,大大降低了環境風險。

  “新薛河濕地,相當於為園區設置了一道安全屏障。”園區監察中隊隊長支宗琦說,平時園區污水排入新薛河,濕地發揮的是“淨化器”功能﹔一旦出現污染事故,濕地就成了“應急事故池”,污水立即被抽到特定地方,以免造成大面積污染。如今,沿湖很多企業都有這樣的“應急事故池”。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26日 09 版)

(責編:王政淇、劉軍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