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謀改革 強制造 促創新

東莞 步步登高有恆心(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東莞調研行)

本報記者 杜若原 賀林平
2016年03月23日03: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世間自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說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這首昂揚向上、催人奮進的嶺南民樂,日后成為廣東東莞長安鎮一家電子信息龍頭企業的名字。改革開放大潮中,多少耳熟能詳的名牌消失無蹤,以VCD、復讀機、無繩電話起家的步步高,卻在不斷地創新求變中浴火重生,成功孵化出OPPO、VIVO兩大行銷全國乃至世界的智能手機品牌,去年出貨量分別達5000萬和4000萬台,均穩居國產品牌手機前十。

  步步高20年發展歷程只是整個東莞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特別是近年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國內要素成本的攀升,傳統低端制造和加工貿易難以為繼的東莞,堅定不移地登產業之“高”,奔發展之“遠”,持續擦亮著“中國制造”的金字招牌。

  謀改革:從“人口紅利”到“體制紅利”

  那智建信(東莞)精密軸承有限公司,總投資5.1億元人民幣,主要從事汽車轉向系統的各種精密軸承的生產和銷售。在過去,這類項目要落戶,辦理各種手續最快也需7個月。

  然而,2015年3月12日,那智建信在土地招拍挂中剛摘牌,次日工地就忙碌起來。這一項目也創下了從拿地到動工時間最快的“東莞速度”新紀錄,它得益於東莞在廣東率先啟動的項目投資建設“直接落地”改革。

  項目投資建設涉及部門多、審批程序繁雜、審批周期長一直是企業普遍詬病的突出“痛點”。東莞市委政研室、市改革辦主任葉淦奎解釋,改革以“寬進嚴管”為主要思路,把多項程序變串聯為並聯,變先批后建為邊報批邊建,使項目投資建設整體審批時間減少3至6個月,輔之以企業依法承諾制、備案制和事后監管制等配套舉措,最大限度優化審批流程。

  改革是廣東的“魂”、廣東的“根”,更是東莞創造“世界工廠”奇跡的法寶。改革把東莞從對“人口紅利”的依賴中解放出來,轉向追求“體制紅利”。

  2012年,面對當時嚴峻的經濟形勢和產業結構調整壓力,東莞在全國率先推開商事制度改革,行政審批事項從原來的188項大幅壓減至109項,81項前置審批改為后置,率先推行了“先照后証”、証照分離和注冊資本認繳制等多項具有開創性的改革措施。在此基礎上,2014年、2015年,“多証聯辦”、企業登記注冊“一網通”等又次第展開。

  這些“解渴”的改革實招,對金融海嘯風口浪尖上的東莞好似“定海神針”,極大激發了市場活力。東莞市工商局局長范燕彬介紹,商改3年來,新登記市場主體34.3萬戶﹔截至2015年底,全市實有市場主體突破70萬戶,比2012年改革前增長31.8%﹔其中日均新登記企業146戶,比改革前增加77戶。“倒閉潮”“撤退潮”傳聞不攻自破,企業家們紛紛感慨:東莞仍是一片投資興業的熱土。

  強制造:從“汗水經濟”到“智能工廠”

  走進東莞市中泰模具有限公司,機器轟鳴,生產忙碌。隨著一台大型自動化機器有節律地一開一合,熱得紅彤彤的鋼板一次一塊,片刻被壓成形態復雜的高品質汽車部件,整個過程沒有一個工人。“這是我們跟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等合作,自主設計研發的高效低能熱沖壓成型自動生產線,具有自動化加工、自動編程、性能穩定可靠,靜態動態剛度有保障等優勢。”該公司技術人員驕傲地說。

  模具被稱為“工業之母”,既是典型的傳統產業,又與制造業關聯度極大,從某種意義上說,模具制造的水平,決定了整個制造業的水平。中泰所在的東莞市橫瀝鎮是模具名鎮。鎮黨委書記陳錫穩介紹,為推動模具產業轉型升級,鎮政府聯合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制造工程研究院等7家單位成立模具產業協同創新中心,目前已建成模具檢測技術中心、模具產業3D打印技術公共服務平台等,促使模具行業產值每年增長20%。

  制造業是東莞的根基,為引導傳統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東莞以實施“機器換人”為抓手,大力開展工業技術改造。東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張科表示,2014年9月至2015年底,全市申報“機器換人”專項資金項目1262個,改造完成后預計減少用工約46600人,企業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65.25%。

  瞅准商機,廣東拓斯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豐禮從公司成立之初的困境中絕地反擊,“我們專注於工業機器人的研發、制造、銷售,致力於打造系統集成+本體制造+軟件開發三位一體的工業機器人生態系統和整體自動化解決方案,產品銷往4000多家客戶,包括格力、富士康、比亞迪等知名制造企業。”

  目前,東莞已集聚像拓斯達這樣的工業機器人領域相關企業近200家,智能裝備制造企業約400家,201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約260億元,成功策動從“用機器人”到“造機器人”的產業鏈高端延伸。

  促創新:從“搭便車”到“自駕車”

  在東莞台一盈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楊海向記者展示了公司最新的高精尖產品——液態金屬,“比不鏽鋼輕,又比不鏽鋼硬”。因其具有高強度、高硬度、高彈力、耐腐蝕及可壓鑄成型的特點,將被用來開發手表等奢侈品市場。

  從電火花機起家,台一盈拓在20年間轉型成為集開發、設計、生產和銷售機械零部件、數控機床及裝置、數控機器人、電腦軟件硬件及其周邊裝置於一體的企業,靠的是創新。楊海介紹,目前企業專職研發人員達50多人,研發人員佔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比例達到20%。

  改革開放初期,東莞利用國際制造業轉移的機會,憑借與香港相鄰的地理優勢,以及土地、勞動力等紅利,奠定了制造業的基礎,但這一時期的制造業充其量只是“搭便車”時代。隨著比較成本優勢的喪失,代工企業沒有品牌、技術的短板顯露無遺。

  為此,東莞早著手、先謀劃,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讓企業“唱主角”,加快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目前,東莞全市科技型企業超過5000家,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85家,數量居廣東省地級市第一﹔累計登記企業研發機構2297家,建有市級以上企業工程中心和重點實驗室283家。

  東莞市科技局局長吳世文介紹,東莞研發投入增幅連續3年居全省前三,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55%。新常態下,一大批創新型企業加快成長,不僅僅是“買車票”,而且是“自駕車”出發。

  東莞市鬆山湖科技產業園區中小科技企業創業園內,杜昭輝等4名技術工程專家創立的盈動高科自動化有限公司還處於初創期,“我們2013年9月正式運營,2014年實現銷售,雖然現在的報表並不閃亮,但前景無限。”總經理杜昭輝的信心來自自主研發的編碼器技術。

  編碼器裝載在機器人上,是為其運動精准定位的裝置,類似於機器人的“眼睛”。過去這項技術一直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國內產品100%需要進口,盈動高科經過兩年多的研發,在國外產品壟斷中撕開了一個口子,有望將同類產品價格拉低一半。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23日 04 版)

(責編: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