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述裕:發揮公益性文化單位在穩增長、促消費中的作用

2016年02月14日12:11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編者按:

最近國家行政學院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參與了文化部文化產業司牽頭的發掘文化資源,推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文件的起草工作。這個文件針對的是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 博士生導師祁述裕就其研究體會在國家行政學院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四川研究基地成立會上做了題為《重視發揮公益性文化單位在穩增長、促消費中的作用》的演講,本文根據此次演講整理而成,內容有增刪。

一、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問題

提出要發揮公益性文化單位在穩增長、促消費中的作用,文化系統的人聽起來可能會覺得有些怪怪的。因為,眼下講到公益性文化單位的職責,人們聯想到的是公共博物館、圖書館免費開放、農家書屋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是 5+1或6+1之類。

大家都知道,2003——2012年實施的那場文化體制改革,核心是兩分類,即把國有文化單位分為公益性文化單位和經營性文化企業。其中,公益性文化單位是由財政負責提供資金支持,其基本職責是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盡管也講公益性文化單位可以提供其他適應公眾需求的文化服務,但在政策上並沒有實際的支持。相反,還有許多限制(后面我會談這個問題)。

現在,我們提出要重視發揮公益性文化單位在穩增長、促消費中的作用,並不是否定公益性文化單位的基本職責是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這一點沒有變化。不同的是要求博物館、圖書館、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不能僅僅滿足於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還積極發掘其藏品的文化內涵,按照市場機制的要求,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提供多樣化的文化創意服務。

我們認為,這是補充公益性文化機構發展資金、增強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培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穩增長、促消費的重要途徑,是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渠道。

我們認為,調動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積極性,健全體制機制,使其盡可能不斷推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市場美譽度的文化創意產品,這有利於促進優秀文化資源在與產業和市場的結合中實現傳承和共享,有利於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有利於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上述這些理念反映了人們在對公益性文化單位職責的理解上,有了一個很大的變化。為什麼會有這個變化?這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第一,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經濟轉型升級,穩增長、促消費是當代中國最緊迫的問題。各行各業都應該盡可能為經濟轉型升級出力,文化系統也責無旁貸。近幾年,故宮博物院在發掘藏品文化內涵,開發文創產品、增加文化消費上卓有成效。國務院領導對故宮發掘文化資源、開發文創產品的做法十分贊賞,要求文化系統重視這個問題,發揮文化系統在穩增長、促消費中的作用。

第二,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需要。我國歷史悠久,文化資源極為豐富。這是我們的一大優勢。但傳統文化資源要在當代實現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需要經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013年,習總書記在中央一次有關文化方面的政治局集體學習中講:“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對文化系統來說,要做到這些,很重要的路徑就是發掘文化資源,開發文創產品。

第三,貫徹落實《博物館條例》的需要。2015年3月,國家新頒布了《博物館條例》,《博物館條例》鼓勵博物館發掘文化資源,開發文創產品:“國家鼓勵博物館挖掘藏品內涵與文化創意、旅游等產業結合,開發旅游產品,通過合法經營收入鞏固博物館發展資金,增強博物館發展能力。“落實這個要求,需要政策支持。不僅是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等也應該如此。

第四,公益性文化單位自我發展的需要。我本人跟文化系統合作多年,我有一個感覺。文化系統對引領、推動我國文化發展貢獻很大,是一個值得尊敬的部門。但毋庸諱言,由於歷史原因,文化系統也有一些問題,其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計劃思維多,市場思維少﹔喂食思維多,謀生思維少。比如,在文化系統調研,聽地方文化系統的官員介紹文化建設情況。聽到最多的是講當地財政投了多少多少錢,建了多少多少公共文化設施,並以此為榮。至於這些公共設施的效能如何卻很少提及。

以財政投入為例。本世紀以來,特別是 “十五”和 “十一五”這十年,財政對公共文化事業的投入無論是總量還是增幅都大幅度增加。有些年份增幅甚至超過30%。財政對文物系統支持力度就更大。盡管如此,文化系統仍然不滿意。主要理由有二:一是與教育、醫療衛生等相比,財政投入總量偏少﹔二是佔財政投入比重偏少。

作為一個旁觀者,我認為這兩點都站不住腳。第一,當今無論那個國家,中央財政對公共文化的投入都無法與教育、醫療衛生相比,這是國際慣例。第二,我國中央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財政投入佔財政支出的比例並不比發達國家少。樊鵬先生撰寫的《文化與強國——德國札記》(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就談到了這一點。書中還強調,由於近些年歐洲經濟不景氣,歐盟國家財政對公共文化的投入總體上在減少。樊鵬先生在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挂過職,他所說的都是自己的觀察和調研的結論。此外,我們都知道,美國中央財政對公共文化的直接投入更是少得可憐,跟我國不可同日而語。

這是不是說中央財政對公共文化的投入就太多了?也不是。我認為,目前我國公共文化資金投入和使用有兩大問題:一是飽餓不均,有些經濟發達城市公共文化經費為花不出去發愁,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經費卻嚴重不足﹔二是使用效能低。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公共文化資金低效使用、甚至無效使用的問題都很突出。我認為,適當增加中央財政對公共文化的投入還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公共文化資金的使用效率。還有一點,就是要增加文化系統自我謀生能力,強化市場意識,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這是以前文化系統很少提及的、也是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的。

“十三五”時期我國產業轉型的任務非常繁重。“十三五”期間,國家財政也一定是比較吃緊的。最近,為支持企業渡過難關,國務院又實施了企業減稅政策。我預計,“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不會有明顯的增加,佔比甚至有可能減少,公益性文化單位未來要適應過緊日子。兩大原因:第一,經濟總體來講進入了比較艱難的時期,國家財政增收難度大了,可支配的資金少了。第二,公共文化服務是精神性需求,是錦上添花的事情。一個國家財政有錢的時候,政府都願意加大文化事業的投入,因為這是最長臉的事情。但當錢袋子吃緊的時候,首先壓縮的肯定也是公共文化領域的投入。其次才會考慮壓縮教育經費、養老保險經費、醫療保險經費等。因為,后者屬於民生工程,而公共文化服務是精神性需求,是錦上添花的事情,多一點少一點無傷大雅。

文化系統也應該多體諒國家的難處,多為國家分憂。我認為,增加市場意識,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就能多為國家分憂。很重要的途徑就是發掘文化資源,開發文化文創產品。文化系統應該增加自我造血功能。西方國家一些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機構在財政資金減少的情況下,承擔起創造經濟價值、填補資金不足的重任。我國公益性文化機構也應該做得到。關鍵是要有這個意識。關鍵是要破除公益性文化單位隻會花錢,不會掙錢、無需掙錢的觀念。

這樣說並不意味著花錢就是不光彩的事情。不是的。政府部門、單位有些是掙錢的,有些是花錢的。分工不同,天經地義。我只是強調,第一,錢要花得有效率﹔第二,如果既能有效花錢,又有能力掙錢、為國家財政分憂,為穩增長、促銷費出力,那就更好。

第五,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的需要。問題是要求博物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做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與現有的體制機制有沖突。前面說了,本世紀從2003年——2012年實施的文化體制改革,基本思路是兩分類。就是把國有文化單位劃分為經營性文化企業和公益性文化單位兩類。經營性文化企業是要與其他類型的企業在市場上競爭,靠自身的經營活動在市場生存。公益性文化單位則是要由財政提供經費,其基本職責是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公益性文化單位如果參與經營活動,就要實行收支兩條線,其經營收入要全部上交。然后再由財政根據其運營的需要按照人頭、項目等提供資金撥款。

 

(責編:盛卉、楊成)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