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山西方山

最窮村為啥變了樣(脫貧攻堅進行時)

本報記者 周亞軍
2016年01月31日03: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山西省方山縣是全省近乎最貧困的地方,土石山區與黃土丘陵溝壑相伴。過去,許多村子封閉落后,猶如一潭死水。

  日前,記者在方山貧困村走訪時卻欣喜發現,村裡的道路平整了,街道干淨了,人氣也足了。最窮村變了樣。

  人心順,發展思路才能順

  馬坊鎮赤堅嶺村第一書記劉小軍剛進村時,正趕上省裡開展建檔立卡“回頭看”,要逐戶摸底調查,識真貧、真識貧。

  誰家是真窮?“算收入怎麼算,你去誰家都說自己窮。”劉小軍忙得暈頭轉向也沒號准脈。省裡明確赤堅嶺是重點幫扶村,發展啥項目脫貧?一開始,不管村兩委出什麼高招,老百姓既不相信也不買賬。

  脫貧工作一度沒有進展。“但待在村裡久了,慢慢發現人家老黨員、老村干部坐下來和老百姓拉拉家常就能立刻把政策溝通了,把事情‘擺平了’。”回過神來的劉小軍和村支書梁永清挨家挨戶走村串戶,從老黨員和老村干部之中推薦出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的3名老黨員。

  “他們進了兩委班子,人心齊了,村風正了,各項工作立刻順了。”劉小軍說,老黨員王四大性格直來直去,為了摸清貧困戶,他建議隻算基礎數據,地有幾畝、機械工具有幾台,不然老實人吃虧,聰明人佔便宜。

  規矩立對了,老百姓都擁護。“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就少老百姓一句話,原先缺少溝通,干啥都覺得熱臉貼個冷屁股。現在心氣兒齊,辦個事情大家勁兒都能使上。”劉小軍說。

  在省市縣幫扶下,眼下的赤堅嶺,道路修平硬化,垃圾及時清運,綠樹整齊成行,老百姓瞅見村裡大變樣,幸福感“蹭蹭”往上躥,直夸政策好。

  梁永清說,去年村裡種植綠色馬鈴薯1129畝,其中300畝原種擴繁,產量翻了番﹔在縣扶貧辦支持下,貧困戶還在窯洞種起了食用菌,目前規模已達5.6萬棒,預期產值28萬元。

  隊伍強,發展動力才能強

  山西省扶貧辦副主任郎作仕說,去年以來山西從各級機關、企事業等單位選出的9395名優秀骨干到貧困村擔任村第一書記,實現貧困村第一書記全覆蓋。第一書記抓黨建、謀發展、促扶貧,貧困村脫貧致富踏上了快速路。

  積翠鄉臥龍潭村原是個多年選不出村主任的后進村,村支書也是鄉裡從鄰村“借”來的。第一書記李海峰還記得,頭一次下鄉,村口堆著兩米多高的垃圾,和著融化的雪水,成了一攤爛泥,車陷進去動不了。

  如今的臥龍潭已是另一番景象,進村的道路已硬化,路兩旁雲杉高大挺拔,正在村口打掃衛生的村民劉連平,指著健身小廣場高興地說,“這個廣場是村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進了村,從山溝新搬下來的幾戶人家正在蓋新房。李海峰說,剛來的時候發現好多人都在山梁上住著,要是發生山體滑坡就太危險了。村委向縣鄉申請危房改造資金、移民搬遷資金,如今累計共有31戶100多口人遷了新居。

  臥龍潭還蓋起養老院, 20多戶孤寡殘疾老人集中居住,村裡改造出河灘地360畝承包給種植大戶,由種植大戶給養老院提供蔬菜。

  村支書王吉林說,駐村的扶貧工作隊多方籌措資金,完善農民生活和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農林合作社原來的40多畝育苗地已發展到180多畝,吸收了42戶農民入社,育苗的品種也從常青樹變成了觀賞樹。12個40歲以上多年娶不上老婆的“老光棍兒”也都解決了終身大事。

  “下一步計劃起個大鍋爐集體供暖,再給老人們辦個食堂。” 33歲的王吉林捧著“四星級黨支部”的獎牌眉開眼笑,村裡正謀劃著開挖魚塘搞養殖,建立沙棘醋廠,預計年底人均收入要突破5000元。


  《 人民日報 》( 2016年01月31日 10 版)

(責編:王吉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