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沿著扶貧地圖脫貧,雲南施甸提出到2018年實現“整縣脫貧”目標

是自我加壓,還是空喊口號?(脫貧攻堅在一線①)

本報記者 高雲才 張帆 王浩 楊文明
2016年01月24日03: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雲南省施甸縣起伏在從怒江到勐波羅河的崔嵬群山之中。200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居住著34萬人,還有6萬多貧困人口艱難生活在這裡的干熱河谷和冷涼山區。貧困面特別廣,貧困程度特別深,滇西片區這樣一個扶貧任務繁重、脫貧壓力巨大的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率先提出到2018年實現“整縣脫貧”的目標,是自我加壓,還是空喊口號呢?

  “整縣脫貧”成在精准識別

  “七評法”,找准貧困人口,摸清致貧原因

  記者在施甸縣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哈寨村阿早媽媽家住了一個晚上。

  火塘噼噼啪啪,80歲的布朗族老媽媽阿早一邊添柴,一邊招呼著我們圍著火塘坐下。她從火塘上取下熏得黝黑的水壺,為來客添滿茶水。老媽媽衣服雖然舊了些,但干淨整潔,這一繡紋,那一繡帶,顯露布朗族獨有的味道。她的老伴阿文接79歲,又聾又瞎,捏著一根自己摸索著卷好的土紙煙,慢慢地吸著,凝神沉默在自己的世界裡。怎麼問,阿早媽媽就是不說話,只是不斷地給遠客添茶倒水。好說歹說,老人終於吐口。“我有7個孩子,家裡窮,有5個孩子小時候就因為缺吃缺藥,不在了……”老人抹著眼淚,說不下去。

  哈寨村藏在巍峨連綿的高黎貢山深處,全村105戶人家,有554人。現在全村的貧困戶還有34戶,貧困發生率為32.38%,脫貧任務十分艱巨。

  木老元鄉下木老元村李映梅的家,是一幢具有布朗族風情的百年老屋。走進屋內,客廳擺放著簡陋的家具,藍色的牆上用粉筆記著庄稼的收成和全家的開支狀況。“老屋是傳下的寶,但房子低矮,光線很差。現在,房子的年紀大了,住得不安心。”李映梅希望自家能蓋一幢敞亮的新房。

  “扶貧,就是要扶真貧。整縣脫貧,在施甸,在保山全域,都是第一遭。精准識別貧困戶,是保障整縣脫貧的基礎。”保山市委書記李正陽這樣分析。

  在施甸縣,像阿文接和李映梅這樣的貧困人口是如何被挑出來的呢?施甸縣副縣長蔣中彪說,關鍵是要結合實際拿出過硬辦法來。根據縣情,施甸創新精准識別方法,通過實施“七評法”,全面為貧困戶建了檔立了卡。“七評法”,就是一評住房、二評生活、三評生產、四評勞力、五評健康、六評教育、七評負債。

  “七評法”不能大而化之,要反復審評,結果才靠得住。施甸縣委副書記楊簫賓坦陳:“很多人對自家的收入情況都算不清楚,這給精准識別帶來大難題。”所以,在“七評法”實施過程中,施甸通過群眾申報、干部核實和群眾互評相結合的辦法,保障貧困戶申報的信息准確。然后將所有的貧困戶倒序排列,在黨員群眾會議上討論審核,最后實行公開公示,接受廣大群眾監督。“七評法”不僅能夠全面摸清貧困戶在哪,而且能夠精准識別村民因何致貧。對照“七評法”,哈寨村楊順道家被識別為教育致貧。當地針對他家的情況,制定了產業幫扶方案。楊順道說:“我最近種了一些烏頭,烏頭是制作跌打藥的主要原料,生長周期短、市場前景好。”

  通過精准識別,施甸縣的脫貧“地圖”清晰了:截至目前,全縣共有貧困人口60666人,佔全縣人口的21%。農民人均純收入785元以下的深度貧困自然村還有113個、3.87萬人。產業單一、受教育程度低、交通閉塞等是造成貧窮的共性原因。

  “整縣脫貧”重在整族幫扶

  聚合力量“拔窮根”,異地搬遷“挪窮窩”

  有了脫貧“作戰圖”,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攻堅拔寨真扶貧。

  整縣脫貧,不能零打碎敲牛皮糖,要整鄉整村整族脫貧,才能確保如期實現目標。“像施甸縣這樣的貧困連片集中地區,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結構單一、群眾基礎素質較低,脫貧攻堅難度大,隻有通過整村、整鄉、整族推進,聚合力量,才能拔掉根深蒂固的‘窮根’。”雲南省扶貧辦原黨組成員胡國雲說。

  木老元鄉緊挨著擺榔彝族布朗族鄉,是當地的深度貧困地區。“這兩個鄉以種植苞米和甘蔗為主,耕地貧瘠,坡度大,產量低。甘蔗的種植‘小弱散’,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另外,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中,當地民風閉塞,不願接觸新鮮事物。”楊簫賓介紹,35歲以上的青壯年大部分在家務農,守著一畝三分地,夠吃就行。“一人打工,全家脫貧”的方法在施甸難以行得通。

  條件型、素質型貧困交織疊加,必須聚合力量才能打贏脫貧攻堅戰。施甸縣將木老元鄉和擺榔鄉整合為一體,從安居工程、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社會保障、素質提升、生態保護和基層黨組織建設七個方面,制定脫貧措施。楊簫賓說:“比如,交通道路的建設要考慮整個區域的發展。施甸縣規劃到2017年在片區內建設3條52.5公裡的公路,實現木老元鄉、擺榔鄉和姚關鎮環形連通,為下一步產業規劃夯實基礎。”

  新的脫貧舉措,需要創新投入機制。蔣中彪說:“以整鄉推進整族幫扶為平台,整合發改、交通、水利、國土等20多個部門的資金,探索政府引導、企業幫扶、部門整合、群眾自籌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確保資金到位。”

  易地搬遷是整村整鄉整族推進的一個重要抓手。施甸縣縣委書記施繼平表示,超過八成的建檔立卡戶聚居在地質災害頻發、喪失基本發展條件的山區,將他們整體搬遷,向縣城、中心鎮、中心村靠攏,施甸正在實現整體脫貧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共同發展。

  走進擺榔鄉尖山村關腳村小組,很多農戶家的房子還是土坯房,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半山腰。在村民李天華家,牛棚和廚房幾乎連在一起,屋頂也漏了幾個洞。村民的地也多為坡地,發展產業先天條件不足。經過研究,縣裡決定對關腳村小組實施整體搬遷。

  擺榔鄉鄉長蔣紫劍說,新的搬遷安置房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實行人畜分開,廚房、衛生間隔離,同時有120平方米和150平方米兩種戶型供選擇,改善村民的居住條件。李天華看到了希望,“將來把自己的地流轉給企業,自己還能在企業打工。

  “整縣脫貧”難在全覆蓋

  “挂包幫”,不落一人,成為脫貧攻堅新風景

  挂點,包村,幫戶。

  “施甸縣不脫貧,我老李就不脫鉤。”雲南省委書記李紀恆在施甸縣調研扶貧狀況時許下了諾言。他挂點聯系施甸縣,去年8月份,他在村民李金鳳家中考察,得知老人家長年胃病纏身,沒錢醫治。李紀恆心情沉重,親自安排將李金鳳送往醫院檢查,並給了老人1000元。這,成為施甸縣開展“挂包幫”的開頭。施繼平說:“脫貧工作無小事,做好‘挂包幫’,就從群眾的切身小事做起。”

  雲南省“挂包幫”,是扶貧的創新辦法: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縣處級領導“挂包幫”不少於4戶,科級領導不少於3戶,一般干部職工不少於2戶。在“挂包幫”中,領導干部拉好調查摸底、貧困原因分析和脫貧幫扶 “三個清單”。摸清窮根,是為了找准對策。通過匯集整理建檔立卡戶的信息,分別制定了不同部門、干部的幫扶措施。

  施甸沐浴在“挂包幫”的煦煦和風之中。目前,全縣125個單位干部職工7775人,結對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26371戶。去年8月份,84家縣級單位和兩個布朗族鄉村干部,完成木老元、擺榔兩個布朗族鄉8個村的第一輪“挂包幫”,走訪群眾3414戶。採取“一幫一”“一幫多”“多幫一”等方式,結對幫扶貧困戶1508戶,實現了結對幫扶的全覆蓋。

  貧困戶多,干部群眾少,會不會出現漏人的情況?領導干部率先對木老元鄉、擺榔鄉全體農戶進行“挂包幫”,重點對全縣建檔立卡戶挂包,剩余的貧困戶由鄉村干部兜底。同時,將全縣貧困人口分類造冊,採取目標倒逼制度,做到單位到村、干部到戶、責任到人、一戶一幫扶責任人,實現鄉不漏村、村不漏組、組不漏戶。

  “挂包幫”在實踐中還面臨一些問題。楊簫賓說,基層機構本來就面臨著人手少,工作壓力大的問題。再加上“挂包幫”的任務重,干部隊伍的精力難以保障。所以,施甸正著力完善“挂包幫”,求實效,取真效。

  “挂包幫”的目的是實現項目和貧困戶的精准對接。但是作為落后地區,施甸的資金、項目、人才都很匱乏,挂包單位、職工的能力也有限,做到因戶、因村施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難歸難,施甸仍在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

  如今,阿早老媽媽的兒子阿福友開始養殖綠殼蛋雞,並開了一個農家樂。楊順道家的藥材長勢良好:“藥材長在地裡,就相當於給孩子攢的學費。”李映梅家的住房問題也解決了,新蓋的房子就在老屋的對面,“買一個太陽能補貼1500元,建一個洗澡間補貼3000元,不低於60平方米的住房補貼5萬元,廂房補貼一萬五千元,大門、院子都有補貼”……


  《 人民日報 》( 2016年01月24日 11 版)

(責編:白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