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像搭積木一樣建橋梁引熱議

變形金剛?中國制造!(點贊中國)

本報記者  陸婭楠
2015年12月19日03: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最近,中國橋梁的建筑能力和建筑速度,引發廣泛關注。北京三元橋整體置換,中國制造發力縮短工期,“舊橋換新橋,兩月變兩天”,引發國內外網友驚嘆。一段名為“堪稱完美!原來中國的高架橋是這樣建的”的視頻也風靡網絡。在這段4分30秒的視頻中,一塊相當於1000輛小汽車總重量、比標准籃球場還大23平方米的預制梁,被機器平移到兩個橋墩上方再固定,架橋如同高空搭積木。

  別急著感嘆,這些其實都只是當代中國橋梁建設工地上最平常的一幕。

  通江達海,頻頻刷新世界紀錄

  近十年來,中國每年都在刷新世界橋梁建設的紀錄,從跨度到長度,從海上到山谷,世界十大斜拉橋、十大懸索橋、十大拱橋、十大梁橋,中國囊括了一半以上,而且每一座不可思議的橋梁都是中國建設者自主設計施工的。

  “大跨度橋梁技術上世紀在美國、歐洲,之后在日本得到了發展,而進入本世紀后,中國在質與量兩方面都引領了世界。”國際橋梁與結構工程協會前主席、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伊藤學說。

  說到中國現代橋梁,就不能不提蘇通大橋。這座連接南通與蘇州的大橋,是世界上首座千米級斜拉橋。

  “一年中風力達6級以上有179天﹔水深流急,軟土為基,主塔墩處水深達30米,相當於要在水下打出10層大樓﹔通航密度日均近3000艘船,高峰時期達6000艘,這樣的施工難度全世界都罕見。”時任中交二航局蘇通大橋項目部經理的劉先鵬對蘇通大橋施工難度印象深刻。

  為了攻克難關,建設者創造性地在江中建起半個足球場大的施工平台,又給鋼管樁設計了一種可閉合的環形引導裝置,隻要鋼護筒一下水,引導裝置就“閉嘴”,大大降低了水文干擾。在創造性的施工基礎上,蘇通大橋完成了“豆腐上插牢筷子”的任務。

  海上建橋,除了地基難建,防風抗震標准也特別高。我國在建的港珠澳大橋全長約50公裡,被英國《衛報》喻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為了讓這座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成為最長壽大橋,必須經得住台風和地震。

  “針對港珠澳大橋跨度超大、海床結構復雜的特殊工況,我們研制出了長1.77米、寬1.77米的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膠隔震支座,支座承載力約3000噸,為港珠澳大橋抵抗16級台風、8級地震及30萬噸巨輪撞擊安裝了一枚‘定海神針’。”中國中鐵大橋局港珠澳大橋項目經理譚國順說。

  翻山越嶺,施工破解地下謎題

  海上建橋不易,陸地上的難度也超乎想象。中國幅員遼闊,地質地貌也極其復雜,每一座特大橋的墩基工程都要攻克一道“地下謎題”。今年10月底通車的延安延川高速公路黃河特大橋就是縮影。

  “因為黃河水面比鑽孔面要高,樁基打到江底5米深,沉壓水就噴了起來﹔5米過后又是砂石層,鑽孔塌陷、鑽頭被卡又成了家常便飯﹔再往下打,又遭遇軟弱夾層,泥沙成了趵突泉,上涌不斷……這麼復雜的地層結構,即便手持好工具,也難以施展拳腳。”中國鐵建十四局集團延延高速黃河特大橋項目部副總工李長偉說,項目部創造性地在施工沉井內打入24根直徑2.4米的鋼護筒,又在護筒外側澆筑了足足一米厚的混凝土“外套”,工作面“穿”上這樣一套鋼鐵盔甲,地下施工自然“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贊語

  搭乘高鐵,穿梭崇山峻嶺﹔自駕旅行,游覽秀美山川。游者的目光,或許常常流連於窗外的風景,但也別忽視那值得敬慕、常常令國外民眾驚嘆的存在——這偉岸橋梁與堅實道路,正默默而有力地訴說著中國制造所蘊藉的中國力量。


  《 人民日報 》( 2015年12月19日 04 版)

(責編:王吉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