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滴水這樣穿透石

——福建省寧德市精准扶貧工作紀實

本報記者 趙 鵬
2015年12月08日03:3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曾是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曾被稱為黃金海岸線上“斷裂帶”的福建省寧德市,自上世紀80年代末起,以“滴水穿石”和“弱鳥先飛”的理念與精神,鐵心拼搏,精准扶貧,27年間,全市貧困人口從77.5萬下降到14.5萬,其中現行國定貧困線以下11.32萬人﹔貧困面從30%下降到4.26%,預計今年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4萬元,增幅連續5年位居福建全省前列。

  不等不靠,苦戰持久,精准扶貧觀念

  寧德俗稱閩東。她是山區,全市陸地面積1.35萬平方公裡,90%以上是山地,海拔過千米的山就有696座。她又是中國八大革命根據地之一,全市評定的老區重點村和基點村就有1909個。

  山高路遠、無地可用、抱海無為、有策難施,閩東之窮,窮在“不通”——路不通、貨不通、策不通、人不通。不通則痛,窮則思變。然而在如何擺脫貧困的觀念上,在當時的寧德卻有兩種不同的思路。

  “一種是寄希望於國家能給寧德多批幾個大項目,一下子就抱上個‘金娃娃’。”寧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徐珊娜回顧歷史。

  面對來自廣大干部群眾的熱議、面對從上到下的迫切期待,時任寧德地區主要領導並沒有倉促作答,而是卷起褲腿、頂著烈日、拄著木棍,用一個月的時間,走遍閩東9縣的山山水水,還順帶走訪了相鄰的浙南3縣。邊走邊看邊思考,閩東這隻“弱鳥”究竟何以能先飛?

  調研結果出來了,卻是給大伙潑了一盆冷水,一盆醒腦醒心的冷水。

  “同貧困作斗爭,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沒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從治山治水這個‘笨’工作上下功夫,是改變不了貧困落后面貌的。”其聲雖遠,其思尤深。透越歷史,回響至今。

  先飛的第一要義,就是“要把事事求諸於人轉為事事先求諸於己”。地區可以貧困,但思想觀念不能貧困。市場觀念、競爭觀念對貧困地區來說都是嶄新觀念,都應成為“先飛”意識的組成部分。由此,新的一整套閩東脫貧的思路漸漸清晰。

  從此在閩東的群山之中,每到農閑,便有無數個村庄、無數個勞力,不等不靠,憑借著原始的工具,揮汗如雨,挖山不止,筑路不休。至2014年,寧德農村公路從1998年的1700公裡增加至9500公裡,9縣“縣縣通高速”,124個鄉鎮、2135個建制村,全部完成公路路面硬化﹔2500多個地處偏遠、水電難至、地質災害頻發的自然村、33萬群眾走出大山,搬至靠近省道國道的新村。

  滴水穿透石,弱鳥志高飛。在2015年的今天,為了幫扶最后一批貧困群眾、面對最后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一場更為精准到戶、到人的扶貧戰役,正發起最后的沖鋒……

  建檔立卡,分門別類,精准扶貧施策

  2014年9月,霞浦縣委辦副主任陳廣昱接到一項“從來沒干過”的任務——率領縣委辦對口挂鉤三沙鎮東山村,不脫貧不解鉤,時間3年。

  東山村是個畬族村,世居半山腰間,村民住在沒水、沒電、沒路、沒窗的茅草屋中。直至1998年,福建省委領導實地考察現場指示,一定要集中力量,徹底解決深山茅草屋和海上連家船兩個特困群體的搬遷脫貧問題。

  “舊東山”已是“新東山”。粉牆青瓦、綠樹紅花,清溪鋼欄,壁畫歌台,冬日裡也盡顯一派春意。如今的東山村主村除了集中安置容納了自家的5個自然村外,還包括更為偏遠的二坑、三坪兩個畬村,人口達到413戶、1500多人,是過去的3倍。在村兩委班子帶動下,全村群眾轉而利用靠海優勢,發展紫菜養殖和加工,每畝收入是過去在山上的三四倍。

  可還是有一小部分因病、因災、因沒勞力,仍然貧困的群眾,一共22戶。“這22戶是經過村民代表大會兩次投票、再由我們村干部逐一入戶調查確定的。”村委會主任陳李壽眼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這22戶“拖也要拖出貧困的泥潭”。

  檔案有了,“病根”也找到了,可是發展什麼呢?

  幾經商量,22戶決定養牛。牛源先是想從山東引,咨詢了縣農業局專家后,決定還是從本地找。養多少?那得先看草場大小,還不能影響其他人家的果園,仔細推算過后,定下30頭為第一期﹔本金呢?市縣兩級財政和金融單位都有專項款。最難辦的是怎麼養?

  本來就是或病或殘,把牛交到誰手上,誰也不放心。他們又查資料又四處請教,折騰了幾個月,想出一招:從22戶中找幾個最有能力的當主管,替大伙統一負責放養﹔每戶掏一些錢給他們付工資,最后分紅大家一起算。

  萬事已備,隻差牛來。“已經訂好了,再有幾天就來了。”趁著這兩天有空,陳廣昱甚至連未來合作銷售的店鋪也看好了。“這一年的經歷,都能寫本小說了。”扶貧從廣泛到精准、從漫灌到滴灌,考驗的不是技術,而是作風。

  寧德從1988年就率先開展干部“四下基層”,派出“扶貧工作隊”,推行“領導包村、干部包戶”。2012年以來,全市又率先實行“每月無會周”,其間1.6萬名各級干部駐村三晝夜,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

  攥指成拳,精雕細刻,精准扶貧效果

  條件好了,項目有了,能不能保障扶貧成功、各方有效益呢?為這事,庄慶彬總結出一套“精雕細刻”的理論﹔為這事,林挺則是想寫個“循環閉合”的題目。

  老庄今年52歲,早先曾在閩東醫院工作,后來回了閩南老家從事房地產開發。賺了錢后,便一直關注著第二故鄉的扶貧建設。曾因本報報道而成為“中國扶貧第一村”的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2004年進入扶貧攻堅的第三階段——“輸血”“換血”都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決定發展鄉村旅游,實現“造血”。

  作為當地第一家被引進的客商,一進來就挨了盆冷水:原本以為靠近華東名岳太姥山,等著游客上門,應該不難。可是山路彎彎,客人們還沒下車就已被轉得七葷八素﹔原本以為生態不錯,自然吸引目光,可沒啥特色,來過一次,再無下回。

  老庄急,小林也急。作為寧德下派到福鼎市店下鎮三佛塔村的第一支書,他原本以為要完成的任務並不難,怎麼說也號稱“福鼎糧倉”,土地肥沃,發展個賺錢的農業項目應該容易。可沒想到,項目選好,要引進企業時,人家要地、要勞力。而要解決這兩條,就要把分散在13個自然村的群眾集中安置到中心村,那原本就臟亂差的中心村,就得重新規劃,可村裡本來就沒錢,“轉了一圈,問題又回來了。”

  虧了近2000萬元后,不肯認輸的老庄“買”出了教訓:天然的條件再好,也得把產業項目精雕細刻出特色來。2010年,老庄專門請來個研發團隊,將戶外運動與風光旅游相結合,充分發揮九鯉溪10多公裡長的峽谷特色,索道旅游一炮打響。“光研發費就花了500萬元。”當年旅客就來了1萬多人次,去年已猛增至14萬。

  旅游業徹底改變了赤溪村。且不說全村開起40多家農家樂和小店鋪,也不論又賺地租又做生意的本地群眾,每年純收入中的44%來自旅游,光是在老庄公司裡上班的村民就有180多名,“每個月光工資就發50萬”。綠山青山原來真的是吃不完的金山銀山!

  小林那頭,在市裡協調下,寧德第一家村鎮銀行——恆興銀行去年已被引進了三佛塔。以每戶5萬元的低息貸款給願意從事大棚農業的群眾﹔同時再給引入的農業企業貸款200萬元,專門用於土地流轉和設施建設。有了生產資金的群眾,搬遷改造也順利實施。兩年間,恆興發放小額貸款150多戶、金額1000余萬元。恆興也獲益,成立雖晚,卻在全省所有村鎮銀行中利潤率高居前列、不良率最低。

  用現代工業思維抓農業。至今,全市已培育形成11個千畝高優農業示范園、76個現代山地農業開發示范點、414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200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覆蓋全市80%的建制村,全市農民50%以上收入、貧困戶60%以上收入來自特色農業。“富在農上”,成了現實。

  “2014—2017年和2018—2020年兩個時間段,我們決定每年將再新增地方財力的1%—2%和2%—3%,點對點地精准投入於扶貧之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一定要完成300萬閩東人民脫貧致富這個夢寐以求的夙願。”寧德市委書記廖小軍說。


  《 人民日報 》( 2015年12月08日 10 版)

(責編:王政淇、崔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