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治水作為“一號工程”
紹興:一灣清流潤水鄉(深化改革的基層創新)

浙江紹興遇到了水的難題:經濟快速發展后形成了環境欠賬,非一朝一夕能還清﹔紡織產業佔了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伴隨而來的是沉重的工業污染﹔水鄉千百年的傳統陋習,農民有垃圾隨地一丟,拿笤帚往河裡一掃……
今年,紹興市提出了治水目標:要把治水作為“一號工程”,做到浙江最好。
能實現嗎?如何破局?
出境水好於入境水
空中看紹興古城,全城猶如“飄”在水上:藍色的水域或環流或圍繞,面積佔了14%﹔全市6759條河道,總長10887公裡,居浙江首位。不過,水帶給人們的不只是“柳疏橋盡見,水落路全通”的旖旎,還裹挾而來一系列污染問題:2013年,全市印染產能佔全國的39.1%,幾乎佔據紹興產業半壁江山﹔而高度發達的印染業,首先讓當地水環境不堪重負。老百姓曾經嘆息:“錢是多的,水是臟的”。
“五水共治”戰役打響之后,紹興首先把整治重拳伸向印染行業治污。
柯橋區近百家印染企業與政府簽約,向濱海綠色印染集聚區集結,企業保証,必須以耗水量小的環保設備取代原來的高耗能設備﹔集聚區內新建江濱水處理公司和龍德環保污泥處理廠,日處理40萬噸,污水和污泥被一股腦兒管了起來。
不搬的印染企業怎麼辦?紹興發出“三張卡”:刷卡排水、刷卡排氣、刷卡排泥,倒逼企業升級。比如排水,IC卡內儲存企業每個月的核定排水量,當卡內“余額”為10%時,黃燈亮起,監控平台自動通知企業負責人、環保專管員、環保部門負責人。一旦“余額”為零,排水閥門就“咔嚓”自動關閉,企業隻能停產。
水清,成為各級部門年度考核目標重中之重。去年以來,紹興整治垃圾河、黑臭河近2000公裡,封堵了550個排污口﹔在人口密集的主城區、柯橋主城區及周邊鄉鎮,生活污水正在緊鑼密鼓納入專門的污水管道,一個日處理30萬噸生活污水的系統即將完工。
還有更多“治本”之舉陸續出台:機制創新,工業企業按綜合效益排序進行資源配置,用差別化的排污指標分配、用電保障、稅費征收、財政扶持等措施,不升級即面臨淘汰﹔全面管控,實行“排污許可証”制度。去年以來,全市所有從事制造、建筑、住宿、餐飲等排放污水的單位和個體經營者,均需申領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証﹔執法最嚴,2014年以來,紹興環保執法立案1976起,共處罰金8341萬元,責令整改5460家,依法取締1468家。
今年夏天,古城裡的老百姓發現,年年出現的藍藻基本絕跡。每天,紹興市區從曹娥江引水入城80多萬立方米,源頭活水不斷流進古城河道,水鄉的水又重新變成活水清流。
在浙江交接斷面考核中,紹興已經連續3年保持優秀。要知道,“優秀”的苛刻條件之一是:出境水好於入境水!
四級“河長”管住河道
水清了,怎麼管住?紹興的辦法是,全民動員管住水。
“從市委書記、市長開始,紹興有5120名市縣鎮村四級河長,管住了包括村級溝渠溇塘在內的所有河道。在紹興,河長要用腳步丈量河道。”副市長馮建榮說。“哪天我不走幾個來回!”下雨天,柯橋漓渚鎮六峰村的河長陳飛仍然腳步飛快:“別說垃圾,水裡丟幾片菜葉子也得撈起來。咱村這水,是一道風景!”
不僅如此,柯橋區讓700多名機關干部回到出生地、外婆家報到,協同當地河長護河,“尋回孩提時代的河道”。諸暨的“河長保証金制度”動了真格,河水不合格,市領導要扣“河長保証金”。市、縣、鎮三級還同步配備了“河道警長”﹔“企業河長”“公益河長”等也紛紛上馬。
“治水不光是干部的事,也同我們息息相關!”新昌小將鎮企業聯合會秘書長許永春很自豪:“我們的每個會員都認領了河道治理!”他認領老家茅洋村的河道后,帶上員工、動員村民一起撿垃圾,還出資聘請專業護水員。
發現問題怎麼反映?非常簡單,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紹興河長”微信號的二維碼。“群眾一發現問題,‘隨手拍’就能舉報,有了人民群眾的參與,監督無處不在!”市水城辦常務副主任張校軍說,明年起,紹興將水質監測覆蓋所有鄉村,結果公示,讓本村老百姓來監督。“屆時,農村的每個角落都要納入治理,不留任何退路。”
治水中,紹興古城的水系在逐步聯通,“水中有船、岸邊有人、沿途有景”的“現代水城”,慢慢呈現出來。未來的紹興什麼樣?翻開紹興市新出台的城市發展戰略綱要,“江南生態宜居水城”成為城市定位。在碧波蕩漾,白鷺紛飛的鏡湖新區,兩條從梅山江通往紹興高鐵北站的水上線路已經打通,梅山江邊,擁有200個泊位的游艇碼頭即將動工。今后到紹興,高鐵下車,游客可以選擇打“船的”進城!“抬腳得用船”的古風,又將重新回到水鄉。
護水理念浸潤生活
重回清澈的碧水,怎樣才能長流?
“最難得是改變觀念。村干部第一次發垃圾桶,有村民不要,說丟河裡方便。”許永春感慨:“上次回老家做公益,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告訴我,現在她隻要看到有人往水裡丟垃圾,馬上阻止。環保意識入了心,這個變化最深遠。”
青山環抱的柯橋區棠荔村景色秀美,村支書劉建明最自豪的是,城裡都做不到的垃圾分類,小村做到了。每家兩個垃圾桶,可堆肥的瓜皮、菜葉垃圾,都收集起來變成有機肥料還田。70歲的村民金關心說得爽快:“住在這裡是福氣。現在我外面抽煙從來不亂丟煙蒂,這麼好的環境,怎麼丟得下去!”劉建明補充:“看到孩子、外來旅游者隨地丟了垃圾,村民還會幫忙撿起來。”
在柯岩街道河塔村,記者聽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村裡環境檢查,在路邊樹下發現一塊西瓜皮。第二天,放瓜皮的村民主動來道歉,他說他的本意是瓜皮可以做肥料,沒有意識到自己破壞了環境。他願意給村裡當3天義工,表示歉意。
現在,老百姓不但忍受不了昔日的那種臟亂,要求還越來越高。浙江奔野拖拉機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興洪回老家新昌縣南洲村護水,他說,老家的河道清澈了,但枯水期老是見底,遂同村裡商量,要從上而下建幾道淺淺的水壩蓄住水。村民向他提出,“水壩可不能用難看的水泥一澆,得用石塊砌成風景!”
“確實,隻有提高居民素質,提升文明自覺,生態理念深入人心,才能讓紹興的水永遠碧清。”紹興市委書記彭佳學總結。
《 人民日報 》( 2015年12月06日 0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