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位西醫誕生記

2015年12月02日06:55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中國第一位西醫誕生記

  “我感謝仁慈的上帝,在經歷了12天的危險后,我們終於安全地在我的家鄉靠岸了。”1857年,剛剛在愛丁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黃寬回國。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留英博士,也是國內第一位受到系統西醫訓練的醫生。

  現在人們翻閱史料,已經很難判斷,當年剛剛回國的黃寬心中,“報國”與“傳教”哪一個分量更重。他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也是一位傳教士。然而,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的命運,最終沒有走向預期的任何一端。

  卻回到了最初。

  1846年,香港。馬禮遜學堂校長塞繆爾·布朗決心做一件前無古人的事情。在教室裡,因為健康問題,他與學生告別,准備回老家美國。這位傳教士問眼前的數十位廣東農家子弟:我非常熱愛這所學校,希望帶走幾個學生,直至他們完成學業,有誰想跟我走?

  誰願意打破這片寂靜呢?來自廣東香山的農家子弟黃寬站了起來。

  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國,告別父母鄉親,背井離鄉,坐5個多月的船,去一個全是“紅毛鬼”的地方讀書,聽起來委實不像什麼好事情。“我母親極為勉強地同意了。”黃寬的同學、后來從耶魯大學畢業的容閎曾回憶,“我特別誠懇地乞求她,她雖然傷心難過,但最終還是屈服了。”

  在那個班級裡,與黃寬一起站起來的隻有容閎、黃勝。

  若干年后,容閎將成為“中國留學生之父”﹔黃勝則是中文報業先驅,創辦中國自辦的第一家印刷企業﹔黃寬成為中國第一位留英博士,他短暫的一生翻譯了34部醫學著作,將大量的醫學術語引入中文。

  至少對黃寬來說,這樣的命運,多少有些出乎意料。

  那年頭,即便在英國,能獲得醫學博士者也是鳳毛麟角,黃寬完全可以憑這一手本事在倫敦過上優渥的生活。

  但他毫不猶豫地回了國。

  雖然不知道是為了“傳教”還是“報國”,至少兩件事他都曾努力過。一開始,他在香港的教會醫院工作,這是當時常見的傳教手段。那年頭,兩者的輕重緩急,教會分得很清楚:醫生的身份固然受人尊敬,但不適合凌駕於宗教身份之上。

  可黃寬很快得面對自己的另一重身份:一個土生土長的廣東人。

  在香港,當地白人醫生早已習慣了視華人為助手。黃寬在美國、英國讀書時,被當地家庭與師友平等相待。他在醫學院學業杰出,以第3名的成績畢業,卻不料回國后,反而得不到同等的承認。

  一年后,他的福音夢破滅。

  然而他同樣無法適應滿清政府的官場習氣。一度,李鴻章請他北上擔任醫官,黃寬上任還不滿半年,就忍無可忍。他拒絕了所有優厚條件,回廣州重拾臨床和教學工作。

  就像寓言裡的蝙蝠,在獸與鳥之間不知自己的歸處。

  但也有地方,是黃寬的舞台。清朝末年,西醫在中國人心中,既神奇,又神秘莫測。這些“紅毛鬼”“大鼻子”把人的五臟六腑說切就切,還要解剖孩子的尸體,看起來實在恐怖。然而黃寬不一樣,他不是“紅毛鬼”,說的是廣東白話,又能像西醫那樣看病動手術,很快聲名鵲起。

  那時候,他所在的醫院,每年能為2.6萬人診治。黃寬一生,幫3000多人取出了膀胱結石。

  更深遠的影響,則是他參與籌建了中國第一所醫學院“南華醫學堂”。正是在這裡,報國無門的他將自己的語言特長一點點融入了對醫療術語的翻譯中。他既是解剖學、生理學和外科的教師,還撰寫了一套教材,包括3年制的基礎理論與兩年的臨床實踐,並為學校建立了實驗室與標准間。

  他在特殊的歷史節骨眼上,第一次打造了這個國家現代化的醫療培訓體系。

  再也不提福音,黃寬以傳教士般的熱情將生命貢獻給了廣州的病人與醫學教育。比起一同出國的同學容閎,這位同樣佔據很多個“中國第一”的醫生沒有留下太多記錄——除了若干醫學論文。他沒有回憶過私人生活,也沒有子女,婚姻短暫,在大部分日子裡,與姐姐的家人住在一起。

  1878年,黃寬罹患項疽,卻碰上英國大使的夫人難產。盡管家人勸阻,他還是踏上了出診的路,最后大使夫人平安,他卻病發不治。去世的時候,還不滿50歲。

  福音與報國,都飄然遠去了。剩下的唯一一條路,就是當一個真正的醫生。

(來源:中國青年報)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