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青藏高原氣候變化:變暖變濕

徐柏青
2015年12月02日05: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盡管因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過度排放引起全球增溫受到全世界科學家、政府和公眾的普遍關注,但南極、北極及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第三極”等中低緯度高海拔地區廣泛發育的冰川(冰蓋),預示著當前地球氣候仍處在冰河時代。第四紀(距今260萬年)以來,地球氣候約以10萬年為周期進行著冷暖交替的循環,青藏高原也不例外,只是青藏高原溫度的冷暖變化幅度更大,因而青藏高原又被稱之為氣候的“放大器”。

  青藏高原正在經歷氣候的變化,最顯著特征是變暖、變濕,而且其所經歷的氣候變暖過程要比周圍地區更為強烈。1961—2012年青藏高原的平均增溫幅度每10年超過了0.3攝氏度,是同期全球平均增溫幅度的2倍,冬季升溫更為顯著﹔降水總體呈現增加趨勢,每10年增加2.2%,但有明顯的南北差異:北部明顯增加,南部有減小趨勢。受變暖變濕的影響,西藏高原生態系統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高原植被物候總體表現為返青期提前,枯黃期推后,生長期延長,草地植被淨初級生產力和生態系統碳匯呈總體增加態勢﹔增溫也改變了農區種植制度,兩季作物適宜種植的潛在區域擴大,拓展了農牧業結構調整和增加農牧民收入空間。

  盡管青藏高原增溫迅速,但並非獨有現象,而是符合升溫幅度隨著海拔升高而增大的全球普遍規律,是與其巨大的海拔高度密不可分的。青藏高原氣候變化是由全球氣候變化引起的,與全球同步,其歷史時期的氣候同樣也經歷了劇烈的變化。高原最后一次大幅度的降溫發生在距今2萬年前的末次冰期冰盛期:氣溫比現在低10攝氏度左右,降水量則比現在少30%—70%﹔冰川大規模前進,面積是現在的8倍﹔雪線下降,高原邊緣雪線甚至比現在低1000米﹔植被顯著退化,分布范圍急劇萎縮、類型減少,風沙活動劇烈而頻繁。生態環境整體惡化。距今1萬至6000年的全新世大暖期時,青藏高原溫度比現在高2攝氏度左右,氣候溫暖濕潤,冰川普遍退縮,植被分布范圍遠大於末次冰期,類型豐富,生態系統整體改善。這一時期的環境與生態有利於人類生存,在青藏高原許多地區已經有了大量人類活動的出現。不難發現,青藏高原的變暖變濕總體上有利於生態環境的改善。

  青藏高原的氣候變化之所以能引起全球科學家的廣泛關注,除其自身變化的敏感性以外,更重要的是其氣候變化會對高原和周邊地區產生深遠的影響。青藏高原是亞洲主要江河的發源地,同時也是全球中低緯度冰川最為發育的地區,素有“亞洲水塔”之稱。隨著氣候變暖,青藏高原的冰川整體上呈現快速的退縮,近30年來冰川面積年均減少約131平方公裡,縮小了18%左右,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冰川退縮幅度出現加速的趨勢。同期,青藏高原凍土活動層以每年3.6—7.5厘米的速率增厚,凍土層上限溫度也以每10年0.31攝氏度的幅度升高。本世紀以來,青藏高原湖泊水量以每年80億噸的速率增加,導致湖泊水位以年均0.14米的速率上升。上述由氣候變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后果,不但對亞洲季風產生一定的影響,從長遠看,對依重冰川融水為補給的河流水資源,如塔裡木河和印度河等將產生重要影響。青藏高原氣候變暖變濕使生態環境得到整體改善的同時,也引起了冰湖潰決、滑坡與泥石流、湖泊擴張與草場淹沒等災害事件頻發,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多層面的影響。但是,青藏高原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過去60年的社會經濟發展,使得人們抗御氣候變化影響的能力大幅度提高。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近期(現今—2050年)和遠期(2051—2100年)氣候將仍以變暖和變濕為主要特征。盡管這一趨勢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同時也讓青藏高原的生態文明建設迎來了最佳時期。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5年12月02日 16 版)
(責編:白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