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青藏高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成果顯著

張憲洲  汪詩平  朴世龍
2015年12月02日05: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獨特的自然地理單元,是我國以及南亞、東南亞地區的“江河源”和“生態源”及氣候變化的“啟動器”和“調節器”,也是我國和全球重要生物物種基因庫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地及生態安全屏障。因此,青藏高原在我國生態建設和保護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同時,由於高、寒、旱的特點,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極為脆弱,隨著氣候變暖的加劇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巨大影響,青藏高原生態變化狀況備受世人關注。

  青藏高原總人口由1952年的276萬增加到現在的738萬左右,其中西藏總人口由和平解放前的123萬增加到現在的300多萬,人均壽命由36歲左右提高到現在的70歲左右﹔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改革開放之始的178元增加到2013年的6500元左右。因此,社會經濟和生產生活水平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由於受科技、文化、資金、生產生活水平等種種限制,在改革開放以前曾經出現過生態退化的問題。然而,歷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談會特別是今年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強調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發展當地社會經濟。國家自2010年在西藏試點、隨之在全國推廣的草原補獎政策的實施,使得青藏高原的放牧超載率降低了20%左右,生態恢復效果顯著,同時牧民年均純收入增加了18%。在科研投入方面,2003年專門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13年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高寒區地表過程與環境監測研究網絡,集中了中國科學院內、外相關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力量,對青藏高原生態狀況開展了長期研究和監測。

  通過長期研究和監測發現,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盡管人類活動加劇,但青藏高原地區的生態環境仍然得到了良好的保護和改善。如植被生產和生態功能增強,具體表現為青藏高原植被返青期提前,生長期延長,植被覆蓋度大大提高,草地植被淨第一性生產力增加19%﹔碳匯功能大大增強。同時發現,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林地面積、樹線過渡帶內種群密度和蓄積量顯著增加。總體上,氣候變化仍然是高原生態系統變化的主控因子,氣候變暖對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正面的,但這種影響仍存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平衡性,尤其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青藏高原變暖變濕,植被淨第一性生產力和生態系統碳匯功能表現為增加﹔但最近10年,青藏高原西部地區變暖變干,疊加人類放牧活動等因素導致這些區域植被產生不同程度的退化,隨著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工程的實施,這些區域生態系統退化的態勢得到了進一步遏制。

  另外,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樣性也得到了有效的保護。目前西藏自治區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47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9個,佔全區土地面積的34%左右,居全國首位。這些自然保護區的建設,使得西藏125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野生動物得到了有效的保護,保証了生物資源的持續利用和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隨著羌塘、可可西裡和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特別是國家和地方政府加大高原野生動物的保護力度,青藏高原的野牦牛、藏羚羊和藏野驢等特有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得到恢復。目前青藏高原的野牦牛數量約4萬頭,比2003年的1.5萬頭明顯增加,主要分布於羌塘和阿爾金山兩個保護區內。與本世紀初相比,藏羚羊的數量由8萬頭增加到約15萬頭,藏野驢由5萬頭增加到9萬頭,棕熊、狼、沙狐等大型野生動物的數量也明顯增加。在西藏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越冬的黑頸鶴約佔全球數量的80%左右,當地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黑頸鶴越冬地。芒康紅拉山自然保護區的滇金絲猴已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500隻左右增至目前700多隻﹔類烏齊馬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馬鹿已突破1萬隻。可以說,如今的青藏高原,已成為眾多珍稀野生動物自由馳騁的天堂,自然保護區成為人們生存與和諧社會發展的重要生態安全保障。

  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依然保持良好與黨和國家各級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努力與支持分不開。黨和國家一直以來都極為重視青藏高原的生態建設與保護工作,西藏、青海兩省區及國家相關部委制定了相應的青藏高原、西藏和青海“三江源”地區生態建設與保護規劃,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西藏為我國重要的國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國家投巨資在西藏和青海實施的大型生態建設與保護工程和生態補償政策的效果已得以顯現。青藏高原的生態保護、生態屏障的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不斷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參與。我們相信,在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領導下,在以藏族人民為主體的高原各民族人民努力下,青藏高原的明天會更加美好,青藏高原會更加美麗。

  (作者張憲洲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汪詩平、朴世龍為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5年12月02日 16 版)
(責編:白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