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辦學規模已佔全國本科教育17.8%,卻仍未擺脫對母體高校的依賴

獨立學院,自立尚言早(看深化改革 道教育熱點)

本報記者  賀林平
2015年12月01日04:5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11月初,教育部公布《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提出引導一批獨立學院發展成為應用技術類型高校,重點舉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日前,中國獨立學院協作會在廣州舉辦全國獨立學院第十次峰會,來自全國200多所獨立學院的500多名董事長、院長、書記代表,就獨立學院未來發展路徑、怎樣贏得更多提升空間、未來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等展開討論。

  從1999年到2015年,獨立學院已經走過16個年頭,但至今仍未完全從母體公辦學校“斷奶”,如何改變獨立學院的“校中校”地位,實現真正的“獨立”?

  同質化嚴重、會計核算不規范、過度依賴母體品牌……獨立學院發展問題不少

  獨立學院是指實施本科以上學歷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合作,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舉辦的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獨立學院將公辦學校品牌與社會資金資源有機結合,擴大了高等教育的規模。”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院長彭新一說。

  目前,全國有獨立學院283所,在校生209.7萬人,辦學規模佔整個本科教育的17.8%,對把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升到35.7%作出了重要貢獻。

  雖然發展迅速,但獨立學院的問題並不少。西北師范大學學知行學院院長孫建安感慨,獨立學院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乃至教學風格都沿襲自母體高校,同質化現象嚴重。

  “不少獨立學院未找准自身定位,專業設置、課程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不能很好適應和滿足地方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需求。”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魏中林指出,“依賴辦學規模和母體品牌贏得市場競爭的發展模式,不具備可持續性。”

  管理上也有不規范的地方。獨立學院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但不少董事會議事程序有章不循,主觀隨意性較大。廣東年度檢查顯示,部分獨立學院存在會計核算不規范的情況﹔教職工和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利得不到有效保証……

  涉及利益分配、不挂靠難有吸引力、分手費不菲……獨立學院自立門戶不容易

  2011年的畢業季,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在其官網上稱,有1881名學生獲得了“華中科技大學學士學位証書”,消息引發爭議。華中科大是全國重點高校,入學門檻是高考一本線,而作為獨立學院的武昌分校,達到高考三本線即可就讀,兩者分數線相差100多分。類似的情況在許多獨立學院都存在。“以前獨立學院自己發畢業証,學位証則委托母體學校發。”來自廣州從化一所獨立學院的相關負責人說。2008年6月,教育部頒布被業界稱為“26號令”的《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其中明確規定:獨立學院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申請取得學士學位授予資格,對符合條件的學生頒發獨立學院的學士學位証書。雖然這位負責人所在的學院直到2012年才和廣東另外16所獨立學院一起獲得學位授予權,但正如中山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屈瓊斐所說,“自授學位意味著獨立學院不僅有了‘戶口’,還有了‘身份証’”,邁出了獨立的第一步。

  “26號令”還給予了獨立學院5年的過渡期,為其設計了一條新路徑——符合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設置標准的,可申請轉設民辦普通高校。然而,獨立之路沒有想象中順利。5年后的2013年,全國近300所獨立學院中,僅有35所成功轉設為獨立設置的民辦普通本科。

  以廣東為例,目前省內隻有一所獨立學院成功轉設——2014年經教育部批准,轉設為廣州商學院的華南師范大學增城學院。魏中林表示,“轉設面臨許多困難,比如政令的批准、辦事流程時間長、資產過戶程序復雜、稅費昂貴。此外,獨立學院在轉設的過程中,常涉及主辦普通高校和社會力量之間利益重新分配的問題,需要國家給予進一步的政策指導。”

  在現實的利益考量下,不論母體高校、獨立學院,還是學生、家長等,都對轉設顧慮重重。獨立學院的母體高校多為各地較好的公辦本科院校,好名頭能提高學校知名度,即使學費數倍於公辦高校,家長也心甘情願。一旦轉設,失去挂靠,招生、就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將大大降低。另外獨立學院每年進賬的學費要按比例上交,母體高校願意放手嗎?當初合作成立時雙方簽有合同,如果轉設,就要付給母體高校一大筆“分手費”,這也給獨立學院不小的壓力。

  不搞一刀切、不盲目獨立、探索良性發展……獨立學院要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

  獨立之路停滯不前,獨立學院怎麼辦?

  “若按教育部‘26號令’的標准‘一刀切’,超過四成的獨立學院將面臨關停並轉考驗。后來明確,在涉及200余萬學生以及老師的利益問題上‘不簡單地搞一刀切’,要按照穩中求進的思路,積極穩妥地推進。我理解的是獨立學院不是必須轉設,可以按現有形式辦下去,多種形式、多元化辦學。”一位獨立學院負責人說。

  如果繼續按照現有模式,獨立學院怎麼走?孫建安介紹了國外的經驗。歐洲國家從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逐步建設應用技術大學,與綜合性大學相互補充,構成高等教育“雙元”結構體系。在他看來,獨立學院要做到良性發展,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是大方向。“這種應用技術大學,既區別於以培養學術型、研究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公辦普通高校,又有別於現有的職業教育,目標是培養既有專業技能,又全面發展的學生,同樣可頒發學士、碩士甚至博士學位。”

  不少獨立學院已經展開探索。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從2007年起實施應用型人才改革創新的“四大工程”,涵蓋培養方案、實習實訓、師資隊伍及校園文化等﹔2011年還與中興通訊聯手,校企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創辦了面向通訊企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中興通信工程學院”。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在全國率先把創業教育納入全體在校生必修課,以創業設計大賽促學業,出資100萬元成立35家模擬公司,每年為2000人提供實習實訓崗位和相關培訓。


  《 人民日報 》( 2015年12月01日 12 版)
(責編:白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