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低碳達人”

算算你的“碳足跡”(綠色焦點·“十三五”,環境短板怎樣補⑤)

本報記者 趙貝佳
2015年11月28日03: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資料來源:自然之友《綠色選擇手冊》 制圖:李姿閱

  巴黎氣候大會將於11月30日召開,這次大會是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的裡程碑,將通過關於2020年后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協議。

  近年來,我國在節約和清潔利用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做出巨大努力,成效有目共睹。不過,我國的碳排放量仍然較大,人均碳排放量已經超過歐盟。節能減排、減緩全球溫度升高,既需要國家意志,也迫切需要公民積極行動。

  氣候變化可能造成不可逆轉影響

  11月9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溫室氣體公報》,稱2014年是有現代氣象記錄數據135年來最為炎熱的一年。而今年的溫度再創新高,炎熱程度甚至超越去年。“根據目前的溫度記錄,2015年將成為1880年以來最熱的一年。”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說。

  全球溫度升高與溫室氣體排放增多有直接關系。2014年發布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過去的130年全球升溫0.85℃,2014年二氧化碳濃度已升至80萬年來最高水平,達到397.7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是工業革命前的143%。2015年春季,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超過了400ppm。

  溫室氣體增多將加大氣候變化風險,若任其發展,會對人類和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氣候變化會造成暴雨洪澇、高溫干旱等極端天氣事件,嚴重威脅糧食安全和水安全。最嚴重的后果,是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最終威脅人類種族的延續。

  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研究員鄂班領導的團隊曾在學術期刊《科學》發表文章指出,按現在的趨勢,地球氣溫上升2℃,將有5.2%的物種面臨威脅,若上升4℃,16%的物種將滅絕。潘家華強調,“這不是聳人聽聞,物種滅絕的速度比我們想象中快。應對氣候變化,已經刻不容緩。”

  “氣候是全民的,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為降低氣候風險,人類須在未來數十年內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若想在21世紀末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以內,到2050年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需要在2010年基礎上減少40%—70%,而到2100年則需實現近零排放。

  “近零排放”是指人類不斷減少污染物和能源排放、趨近於零的活動。潘家華表示,現實生活中,“近零排放”不是絕對目標,而是相對過程。“人類燃燒化石能源產生的二氧化碳佔碳排放總量的80%,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杜絕排放在現有條件下很難實現,我們隻能盡量減排,採用清潔能源和環保技術,對自然資源實現循環利用,同時植樹造林,實現‘碳中和’,加快生態系統的修復速度,讓溫室氣體的排放和吸收達到均衡狀態。”

  公眾行動,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力量。綠色伙伴媒體學者計劃負責人王欣超指出,“近在眼前的全球升溫正是‘因我所致’,氣候是全民的,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

  然而,我國公眾的環保意識和行動仍有所欠缺,浪費現象隨處可見,空無一人的辦公室常常燈火通明,大排量車子依然熱銷。潘家華感嘆道,“目前全社會的消費理念太過‘奢侈化’,講究‘炫富’。為什麼不能‘炫綠色’呢?所有的生產都是圍繞消費而來,沒有消費,就不會有生產。我們必須用消費‘倒逼’生產。如果大家不在高耗能的行業消費,不買碳排放量高的產品,這些產品的產量就會下降,低碳經濟自然能實現。”

  今年6月,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曾以問卷的形式,調查我國公眾對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的看法。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訪者不知道這次會議,但是對氣候變化表示關心。自然之友公眾行動中心低碳家庭實驗室項目主任王媛指出,“這說明大家對環境問題的關注是被動的。由於缺乏環境教育,一部分民眾覺得環保是政府的責任,意識不到個人行為能夠對環境產生多大影響。”

  綠色創新發展中心秘書長胡敏表示,人們對低碳等詞匯並不陌生,但想讓老百姓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知行合一”,需要有科學的宣傳和良好的基礎設施作為保障。“如果城市的規劃建設適合步行和騎行,人們就會減少機動車短距離出行。”

  “碳足跡計算器”可算出每個人的排放量

  “就像走路會留下腳印,我們的一舉一動產生的二氧化碳也會給地球留下足跡。”王媛說。

  碳足跡,是指企業或個人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排放的溫室氣體。為了讓人們意識到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不少企業和環保組織開發了計算碳足跡的程序,並利用新媒體平台與用戶互動,呼吁大家分享自己的碳足跡,選擇低碳的生活方式。

  北京凱來美氣候技術咨詢有限公司開發了碳足跡計算器的APP。公司網絡項目經理歐陽康表示, APP每年新增用戶達2000至3000人。用戶可以將碳足跡分享到微博和微信,網頁版的計算器還能看到所有使用者的碳足跡排行。公司在碳足跡計算器的基礎上,還對生態足跡和水足跡進行研發,制作出綜合各類“足跡”的二代多功能計算器。

  “我們與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合作,將在月底召開的巴黎氣候大會上對二代計算器進行推廣。目前公眾對碳足跡的關注度以及用戶活躍度還不算特別高,我們希望借此契機,讓更多人意識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歐陽康說。

  寓意“阻止碳足跡”的碳阻跡公司,是一家專注於碳排放管理的軟件及咨詢服務提供商。創始人晏路輝說,“要讓公眾在日常生活中自覺減少碳足跡,就需要專業、有趣的工具來支持。”公司從2011年開始做碳足跡計算器,至今累計用戶量已近百萬。

  記者打開一個碳足跡計算器的頁面,輸入個人情況,馬上了解了自己的碳足跡。例如,用電100度、用煤氣100立方米、乘飛機飛行1000公裡,分別相當於排放了96千克、71千克、139千克二氧化碳。

  低碳生活不僅能改善環境,還能帶來實惠

  盈創再生資源回收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劉學頌表示,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可以用能源消耗量進行換算,例如,回收1噸廢棄飲料瓶,相當於節約石油6噸,減排二氧化碳3噸,種植樹木41棵。“應該多加宣傳,讓公眾對自身行為所對應的資源消耗有具象化概念,這能鼓勵更多人選擇環保的生活方式。”

  “這是一個電器定時裝置,”王媛舉起手中的一個設備對記者說,“它能遙控電源,如果要用電熱水器洗澡,隻要把它設定為下班前半小時打開即可,不用一直開著。”她認為,環保是社會責任和道德的一部分,低碳是人人都可以採用的生活方式。人們在追求更高生活質量的同時,應養成環保習慣,包括出門時隨手關閉電源,購買分項式開關的插座,空調溫度控制在26℃左右,出行多乘公共交通工具等。

  “舉手之勞的小事,如果人人都去做,加起來就是很可觀的大事,能為人類換來更美好的明天。”王欣超說。

  王媛表示,公眾參與環保分為四個階段:知道、理解、接受、行動。“公眾的環保意識和行動力是逐漸增強的。我們在推廣低碳家庭項目時發現,不少市民從對環保一知半解的‘門外漢’變成了‘綠色達人’。有人自己制作了節水系統,將生活廢水簡單過濾后與中水系統相連接。還有人制作太陽能板、空氣淨化器等。”

  低碳生活不僅能改善環境,還能給老百姓帶來實惠。王媛回憶,自己家用了十幾年的老冰箱一天耗電2.5度,低碳改造后購買的帶環保標識的新冰箱3天隻耗電1度。家裡的普通燈泡功率60瓦,后來換成3個LED燈,在亮度相當的情況下,總功率隻有12瓦。“淘汰老舊電器,選用節能電器,雖然短期內多花了錢,但長遠看省下了電費,節約了能源。”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28日 09 版)

(責編:王政淇、劉軍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